之前田壮壮批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一篇文章,意外地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其中一个话题就是中国能不能拍出好电影,还是那些没有干劲的导演拍不出好电影,所以才把怒火发泄在审查制度上。
最近有一部被称作小众电影的电影,叫《隐于尘埃》。我遇到过好几个看过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网上也对它赞不绝口。可以想象,这部没有被主流宣传渠道收录、放映场次相对较少的电影,能凭借大众的口碑东山再起,这说明中国电影还是有口碑可以赢得口碑、影响深远的。
我个人是没有打算去看的,不是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太过苦涩,据说呈现出了极其真实的苦难,让人感到压抑。我们身边的世界已经有很多让人压抑的事情了引入尘烟为什么下架,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不希望通过一部电影让自己更加压抑。但我非常期待看到这部电影得到大众和电影界的一致认可。
让这部有些压抑的电影更显幽默的是片尾最后那行不显眼的字幕,大致意思就是满身苦难,最后决定告别世界对抗这种苦难的主人公被拯救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都知道,悲剧是最有冲击力的。给一部很有冲击力的悲剧加上喜剧结局,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审查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要感谢审查者,相信他们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尽力了引入尘烟为什么下架,在不影响影片整体叙事的情况下,他们真的尽力了,只是在最后加了一个会引起讨论的字幕,但不会影响影片的艺术水平。
所以,就像之前有人说的,审查制度到底需不需要,是事前审查还是事后审查,这是一个话题,但更重要的话题是,这个审查是否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可以公开的依据,让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至少有一些依据,不至于浪费时间和情感。再者,如果一个作品通过了审查,并且公开发行,如果之后因为审查标准的改变而下架,那么就需要一个更有力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按照以前的标准是可以接受的,而按照新的标准却不行。这个标准是谁根据什么制定的?很难说是因为对某位领导人最新的精神的理解。
如果不把这一点说清楚,就会出现更多神秘事件。比如前几天就流传出一张截图,说教委要求学校删除几位作家的作品。一开始是单一证据,不知道是真是假。今天看到其中一位当事人发声,相信是真的。
涉案作家中,易中天、杨红樱等人的作品至今仍在售卖,至少杨红樱的作品主要面向青少年。为何突然被学校开除?总需要一个解释,比如突然出台图书分级制度,根据制度的某一项条款,这些作家的书籍中哪些部分只面向成年人。如果禁令是针对某一位作家而非某部作品,更需要解释作家做了什么让它们只面向成年人,还是它们并没有立即面向成年人,而是教委牵头。
当然是有解释的。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这个解释可以适用于一切可以想到的场合。上级领导是谁?指示精神是什么?如果你的行政级别不够高,你没有资格问问题。
这里可以引用牛群、冯巩相声《盗贼连》片尾的那副对联:“人家说你行,你行不行!人家说你不行,你行不行!”
喝完饭,回家好好享受一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