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历代画系列”中期成果展展厅。(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浙江大学石坑垅教职工宿舍、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丰裕龙吟楼。(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1998年9月15日,新浙江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在杭州成立。(新华社记者王定昌 摄)
清末民初,留日青年韩清泉、李绥之决心创办自己的医院,便与几位同学在杭州杨市街创办了浙江医院。医生不领正式工资,只领最低生活费。韩、李等人还将自己的其他收入捐献给医院,免费为贫困病人治病。
浙江医学院是在浙江医院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也是今天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的发源地。
和医学一样,浙江大学自1897年建校以来,始终伴随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而进退。125年来,学校以“求是、创新”的精神,不断谱写“大学之道”。
历史证明,胸怀国家利益、根植中国办学,是每一所中国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中国大学的生机盎然的源泉。
原意
李绥之于1899年考入求是书院。这是中国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由杭州知府林祺创办。1902年,李绥之以公费留日生身份赴日留学,在同学兼好友鲁迅的劝说下,共同学医,寻求一条强国富民之路。
李绥之晚年回忆,鲁迅曾对他说过,当医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治好劳动人民的病,清政府用人民的钱让我们出国留学,我们也要回报劳动人民。
求是书院创办之时,国家处境艰难,许多仁人志士如李绥之一样,放弃科举,投身新式教育,希望毕业后报效国家。求是书院秉承“育才治国”的宗旨和“振兴中华、抗战强国”的办学方针,在教授数理化的同时,重视国文教育和民族意识的培养,“尤以时事为重”,培养了邵飘萍、陈独秀、蒋百里等一批新锐人才。
据记载,求是书院师生讲求“勤”与“诚”,“道义不求利,明道不计后果”,“勤奋学习,互相勉励,勤奋行善”,“若有人提起功利,总要笑之”中国帅的物理学家,“莫满足于贪权与功利”。
书院历经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校等,直至定名为浙江大学。岁月流逝,求是精神永存。无数热血青年在历史的潮流中勇敢前行。
1938年6月26日,抗战时期西迁的浙江大学在江西泰和举行了第一届毕业典礼。竺可桢致辞,希望同学们“不求高位,不求高酬,不畏地远艰苦,尽本分”。当时,学生们集体吟诵北宋张载的《四句教诲》——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继往开来,为万世开太平。不久,竺可桢又邀请马一浮创作了充满传统文化精髓的校歌《大而无当》,取材于《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用四字文言文呈现。 从此,“立我江山,齐天下”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跨越时空。一代又一代的浙大学生,怀揣报国报民的坚定信念,立志成为学真知的“名师”。
这一届毕业生中,农业经济系的女生赵明强留在了学校任教。1946年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后,她获得奖学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此前一年,她的丈夫、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朱祖祥考入了当时全国唯一的土壤化学专业,在密歇根大学读书。
中国即将发生巨变,消息在留学生中悄然传开。夫妇俩决定尽快回国参与建设。此时的朱祖祥已经在密歇根大学任教,出众的才华让他成为美国土壤学界的知名人物。校方极力挽留他,但他婉言谢绝了。
1948年秋,朱祖祥夫妇回到了思念已久的祖国,数月后杭州解放。朱祖祥夫妇受聘于浙江大学,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中。朱祖祥担任浙江农业大学(后并入新的浙江大学)校长,是我国土壤学的领军人物,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土壤学教材,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土壤学研究生,并在杭州创建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赵明强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专家。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是赵明强的学生,他深情地说,如今的他满怀报效国家的热情,在全国各地奔走呼吁农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师的教诲激励着他。
如今在浙江大学,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与2017届毕业生相比,2020年被浙江大学录取的选拔生人数同比增长81.2%,赴重点地区学生人数同比增长31.5%,赴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学生人数同比增长34.53%。2021年毕业的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刘嘉伟,没有选择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的高薪机会,主动要求去内蒙古当选拔生。他说,如果选择职业只考虑经济收入和舒适度,与那些闪亮的名字一起分享浙江大学生的光荣称号,也不丢人。
遗传
“我们要把龙泉这样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城市,把汽车空调产业打造成‘世界冠军’。”浙江大学能源学院教授熊树生被派驻丽水龙泉市带动产业经济十多年。刚到这个浙江西南偏远山区时,当地的汽车空调维修配件企业大多是作坊式手工生产。如今,他们已经拥有了全国领先的汽车空调系统研发、检测、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创新综合体。
“科研人员能够发挥学科优势,助力区域产业发展,是一种荣幸。”熊树生说。
浙江大学在龙泉建设了全国首个校地合作新农村实验示范点,成立了龙泉创新中心,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号召下,一大批浙江大学专家学者奔赴云南、贵州、新疆等地,帮助村民一砖一瓦走上奔小康之路。
这种深厚的情感,源自于学校的战争史、音乐史与这片古老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在龙泉一个叫“方野”的村子里,在一座斑驳风化的“曾家厝”里,有一块石碑,上面用雄浑有力的大字写着“求是精神”。
1939年2月,考虑到战乱时期东南沿海各省青年就学不便,浙江大学派郑孝仓等人到浙东地区考察创办龙泉分校。有人认为,龙泉分校是国际教育史上唯一一所新创办在战区的大学,体现了中国最强大的力量。这里培养了数学家顾超豪等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多年来在龙泉办学,体现了浙大学子扎根土地、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说。
老师们住在杉树皮搭成的木屋里,下雨天根本睡不着觉,他们诗意地把木屋命名为“风雨龙歌楼”。学生们在桐油灯下刻苦学习,课余时间与当地群众一起唱抗日歌曲,组织戏剧表演。
郑小仓是一位重视自身文化的著名教育家。他担心当时许多学校都有“三年级学生会跳西式舞蹈,却不知道孔孟之道”,于是尽力邀请国学教授来浙江大学任教。1945年考入龙泉分校的毛照熙,曾随在浙江大学任教的父亲在方野生活了四年多。他记得,在小路上相遇,郑教授都会在路边停下来打招呼,让他先走。
“春天,有红色的杜鹃、淡紫色的银花、黄色的映山红、白色的金樱桃、粉红色的野玫瑰、紫色的甜三叶草……秋天,漫山遍野开满了金黄色的野菊花,在灿烂的秋日阳光下,与红油桐争奇斗艳。这片田野芬芳、花海无边的美景,永远在我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毛朝熙在回忆录中写道。
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山河的美丽诗意,深深印在毛兆熙心里,融入了他一生爱护文物古迹、努力维护中华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
毛兆熙曾任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学术成果丰硕。1978年,他建议在杭州大学设立文化博物馆专业,为浙江文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3年6月,浙江省委决定任命毛兆熙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毛兆熙提出条件,他关系留在杭州大学,只领学校工资。省委同意了。
此后数十年,这位学者型主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努力保护了河姆渡文化遗址、秋瑾纪念馆、大运河文化遗址、东周王陵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建筑、古镇。他还曾担任浙江省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发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议案,推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
毛兆熙听说历史风貌整治项目要拆迁,不请自来,从病床上起身奔赴现场,呼吁停止拆迁;在给干部讲话、讲到一些因为经济原因破坏文化遗产的案例时,他情绪激动,眼底出血。
他曾说:“我只是一个学者,做事情要有责任感。人大代表不是炫耀的头衔,而是为人民说话的责任。我不在乎自保,不在乎惹麻烦。我说了那么多真话,却没有惹麻烦。”
竺可桢有一句著名演讲: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问利害”。
浙江大学长期以来为民族守护文化文脉、传承文化的传统,我们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前人足迹、后人足迹常新。
常书鸿本可以在巴黎过上大画家的生活,但他却抛下一切,来到“方圆四十里无人烟”的敦煌,撸起袖子建房、种田、清理流沙、修复壁画。几十年的灾难,让他被誉为“敦煌守护者”。有人曾问:“如果有来生,你会选择什么?”这位浙江大学校友回答:“我还是会守护敦煌。”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蒋良辅、蒋丽红……淡泊名利,毕生致力于研究经典,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研究。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永泉教授表示,发掘和提炼优秀历史文化中最精髓、最经典的部分,深入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脚踏实地,弘扬正能量,才能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深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从2006年开始,浙江大学一支年轻的团队加入到保护敦煌的队伍中。他们深耕物联网技术多年,攻克一个个难关,为莫高窟安装了环境监测系统,每个洞窟的数据都能实时呈现。“敦煌女儿”范锦诗评价说:“我们为莫高窟做了一件非常有用的工作。”浙江大学团队还为山西佛光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古迹建立了数字档案。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在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潮流中如何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2005年起,浙江大学承办国家重大文化项目《中国画系列丛书》,联结全球260余家文化、博物馆机构,历经16年,走遍世界各地,为12250余幅(套)中国古代绘画建立了精准的数字档案,推出了目前世界上作品收藏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实、印刷质量最精湛、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前不久,该项目举办了阶段性成果展,引起轰动。
创新
留德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36年来到浙江大学任教,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对中微子探测这一重大物理课题进行了重要研究,并培养了李政道等一批优秀学生。
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王淦昌留言“我愿意把一生献给祖国!”他隐姓埋名17年,为国铸剑,“两弹一星”由此诞生。
这样的浙大学子,犹如群星璀璨,照亮了中国科技的天空。从马兰核试验基地毕业的院士中,有程开嘉、吕敏、杨玉生,还有画像悬挂在全军的英雄模范林俊德。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浙大学子牢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1964年,浙江大学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每秒250万帧的高速摄影机,并于1966年成功拍摄出我国核爆炸过程第一组照片。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为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而搭载的着陆相机的光学镜头正是浙江大学的成果。
盾构机被誉为“世界工程机械之王”,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长期以来,我国盾构机依赖进口,一旦出现故障,只能停机,花高价请国外专家维修。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杨华勇清楚地记得,2001年在广州,一台德国海瑞克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出现故障,整个工程停工等待德国专家。漫长的等待之后,一位26岁的年轻人来了。他在台北只工作了两年,就被德国海瑞克公司聘为现场工程师,到了大陆就成了专家。从他离开家开始,每天要付给他3000美元的服务费。整个维修过程中,不允许当地工程师介入。
中国对盾构机的需求很大,必须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杨华勇带领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于2007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首次应用表明优于国外同类盾构机,中国盾构机的批量生产由此拉开序幕。如今,中国几乎所有的隧道工程都是由中国盾构机完成的。不到10年时间,中国已成为盾构设计制造的世界强国。2017年,国产盾构机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并出口全球几十个国家,实现了中国装备制造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国家急需的重点研究方向,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和创新范式迭代升级,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任少波说,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浙江大学将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近日,由浙江大学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机模拟与实验装置地下主机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项目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介绍说,这台超重力离心机拥有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超重力离心机,可以构建从瞬态到万年时间尺度、从原子尺度到千米级空间尺度的多相介质材料运动实验环境,将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前沿材料科学发展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正成为最具创新力、最容易产生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近年来,杨华勇的关注点从大型盾构掘进装备转向机械制造交叉领域,还进入了生物器官3D打印领域;年逾九旬的唐小伟院士,从“两弹一星”跨越到“脑科学”……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他们在实验室里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在古书中熬夜不眠中国帅的物理学家,在社会治理中钻研实用知识,在乡村为人民谋福利,在市场中搏击风浪创造财富。在疫情、灾难和无数的日常生活面前,有惊心动魄的琐事,有殿堂里的精彩,也有杂草丛中的沉寂。无论身在何处,每一位浙江大学学子都在用自己的人生轨迹书写着时代的答卷。无论何时,每一所中国大学都要永远记住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记者方一博 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