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生态文明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全球视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看到了吗?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美丽中国、爱国主义、全球视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这些是2022版课程标准中对地理课程的定义。
这话!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意深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旧版犹如盲人摸象,限于手掌,视野狭隘。
新版课标用意深远,但老师会吃亏。因为新版课标对老师的要求比旧版高很多,对老师的知识、技能、教学艺术都是极大的考验。总之,老师不能再“坐着讲道理”了,学生不能再“埋头苦学”了。为什么不能呢?后面我会详细解释。
这是在折磨老师。
但我还是支持的,因为整个课程标准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建设一种新的育人方式。如果这种育人方式不变,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怎么建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怎么实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承受?
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正文比2011版厚了不少,加上前言、目录,一共有65页,比2011版多了31页,新版有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指导案例、学术质量标准,堪称是一本学术理论书。
为了便于理解地理课程的独特重要性,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2022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与2011年旧版相比有哪些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整体内容部分,如下图所示,红色框出的部分是2022版新增的内容,一共新增了8个章节。从目录中可以看出,与旧版相比,新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
1.关于“前言”。
新地理课程标准与其余15个学科都有一份共同的“前言”,这份“前言”长达4页,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旧版前言只有寥寥数语,其实应该融入课程本质。对比新版,我发现旧版只是自言自语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囿于本学科的小圈子,低着头走路,只看到脚下的大地。新版则是仰望星空,志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载希望,志在为美丽中国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版本起点高、立意深远、结构宏大。
2.关于“课程性质”。
旧版地理课程的本质,就是罗列“五大特点”——地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仅此而已。相比新版,这实在是太低端了。
新版教材对前述“五种素质”仅进行了简要提及,而十分详细地强调了地理在“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培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
旧版“五大特色”是什么?“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又是什么?在新版“生态安全”、“美丽中国”、“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实践能力”面前,什么都不算数。“生态安全”、“美丽中国”、“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实践能力”才是我们追求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地理课也很重要。说明村官不能当官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没有大科目,没有小科目,都是重要科目。没有地理课,何谈生态安全?何谈美丽中国?何谈家国情怀?何谈全球视野?
我想再说几句它的重要性。说它重要,我觉得,并不是说它必须和语文、数学、英语占据同样的课时、同样的分数。因为中考的科目确实比较多,“双减”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现实的需要。
按照课程计划,历史地理占九年总课时3-4%,相当于英语课时(6-8%)的一半、数学课时(13-15%)的四分之一。地理课时比例少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中地理只学两年(七、八年级),英语学七年,数学学九年。
从中考分数线来看,地理分数一般是语文、数学、外语分数的20%到80%(不完全统计)。比如,北京市中考方案是语文、数学、外语各100分,地理80分。辽宁省新中考方案是英语100分,地理40分。英语的学时在全部16门学科中排在倒数第三,但中考英语的分数却和语文、数学、外语一样。这就是考试指挥棒的魔力。
如上所述,地理课程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理念、生态文明、爱国主义和全球视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考科目繁多,且地理教学方法不恰当,导致学生学习机械化,人们正在讨论是否应该取消地理中考。
没想到,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竟然提出这样的说法,一下子就把地理的地位提高了,可见地理的重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上升了。
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出炉,地理课程的独特重要性已经在顶层设计中定格,意味着地理中考已成为国家意志,不可能如大家所愿取消。如果你是家长,还幻想着取消的话,那就给自己泼一盆冷水醒醒吧。
地理新课标的这句话是铁证,会打消你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管有多难,你都要抛弃幻想,继续与地理斗争。
3.关于“课程理念”。
旧版课程理念以“学对一生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三部分进行阐述,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完美做到这三点,就已经很优秀了。然而,与2022新版相比,这只是一个简要的介绍。
新课程的概念是什么?就是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我们将在下面的“课程目标”部分详细解释。
新地理课程理念的关键词是:
1.凝聚地理课程独特的教育价值
2. 关爱世界,保护家园,健康生活,终身学习,具有科学精神,敢于担当
3. 将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活动融入不同的主题
4.开展户外地理实践
5.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
6. 教学、学习和评估的一致性
7. 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是不是意味着差异化教学?)
8.选取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材料。
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大家惊叹不已。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属于地理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过去没有被收录进教材呢?二十四节气将成为新版地理课程的内容。
神舟、北斗、嫦娥、玉兔、天宫、天问、杨利伟、王亚平……这些都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体现我国科技成果的地理素材,也将成为新版地理课程的内容。
“核心素养”一词冠冕堂皇,贯穿了整个新版课程标准从头到尾。也就是说,今后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考试题的编制,都要从核心素养出发。可以说,这是新版课程标准的灵魂。毫无疑问,国家希望用“核心素养”引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这怎么能和旧版中所谓的“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相比呢?
和2022年新版相比,旧版所谓的“学对一生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建设开放式地理课程”,简直是目光短浅,没有深入灵魂,全是表面功夫。
当然,话虽如此,“学对一生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学好地理课程的必由之路。
4.关于“课程目标”。
2011年旧版地理课程的目标是什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当时大家都觉得三维目标已经很高端了。但跟新版课程目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新版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是核心素养。对,没错,就像课程的概念一样,也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源于素质教育,但高于素质教育。不是说唱歌、跳舞、选修课、小组讨论问题、户外旅行就是核心素养。不是说自主、合作、探索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正确的价值观,是必备的品格,是关键的能力!你听对了吗?是正确的价值观,是必备的品格,是关键的能力!
这意味着什么呢?从地理课程的角度看,地理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应该选择必要的内容,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那么,三维目标是什么呢?核心素养是我们的目标,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也是我们的目标。
说得有点抽象,具体一点就是——人地统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这四点就是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示,如下图,最里面的一项属于核心价值,中间两个圆圈的三项属于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
地理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2022版)
看到了吗?知识与技能、流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不算什么,都是儿戏。人地协调理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才是我们追求的课程目标。
人地统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三点,在旧版中也有讲到。第四点“地理实践能力”尤其值得一提,这是新增的一大内容。旧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到了“实践性”,我们来对比一下旧版的“实践性”和新版的“地理实践能力”。
旧版书中列举了几种实践方式,如绘制海图、制作教具、地理实验、实地观察等,整个对实践性的描述只有一句话。
新版则不同,全文分为8个部分,对地理实践的力量进行了透彻透彻的阐述。
第一次出现是在前言中。第二次出现是在课程性质中。第三次出现是在课程概念中。第四次是在课程目标第三部分的核心素养内涵与目标要求中(这里是地理实践能力的定义)。第五次是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中。第六次是在第五部分学业素质描述中。第七次是在第六部分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这里是较长的论述)。第八次是在附录1地理学习活动参考例子中(这里是地理实践活动如何操作的详细演示)。
什么是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人们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力。简而言之,就是要走出户外,深入参与地理课程的学习活动。
地理实践能力被分为8个部分进行阐述,并被列为新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其在新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它将贯穿整个新初中地理教材,从七年级到八年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野外实习
从此以后,老师不能再只是坐着讲课,因为坐着讲课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实用地理技能。
也许老师们认为,经过20年的新课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已经为老师所熟知,学生画图表、制作教具也不成问题,因此新版直接把地理科学家在研究中通常使用的三大研究方法介绍给初中生。
但问题来了,对一个七年级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来说,画图表、制作儿科教具都很难,更何况是地理研究方法呢?
同样,对于老师来说,带学生出去,安全是大问题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安全是重中之重,现在老师最怕学生出安全问题,哪怕是最小的安全问题,都是问题,老师都怕。
所以,这绝对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
5.关于“课程内容”。
2022年地理新课程内容较旧版略多。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按照“宇宙—地球—表面—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注意“顺序”二字,旧版地理课程标准没有提到这个顺序。在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实施的20年间,曾有不少人讨论,七年级地理第一册中的经纬度知识对于12-13岁的学生来说太难了,应该放在后面,由近到远,先中国,再世界。一些专家讲座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其实这个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但一直没有人采纳。目前出版的8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都是世界第一、中国第二,新版教材也延续了这个顺序。
新版增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因此太阳系、月球和火星探测计划、太空站等知识都将收录在新版教材中,而这原本是高中地理的内容。
新版《认识世界》要求研究南极和北极地区(与旧版相同),研究一个大陆、三个地区(比旧版少一个)、四个国家(比旧版少一个)。所选的“大陆-地区-国家”组合必须涉及七大洲全部(与旧版相同)。新版《认识中国》要求研究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研究五个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地区(与旧版相同)。
增加“地球宇宙环境”,减少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地球宇宙环境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地区和国家是第二学期的内容。一增一减,平衡课程内容,显然是呼应“双减”政策。
但问题来了:
1. 最低课时(每周两节课),
2.七年级课本上册内容最难(特别是经纬度和气候方面的知识)
3. 最不受重视(被家长视为次要科目),
4.增加内容,提高难度(即在七年级教材第一册增加“地球的宇宙环境”)。
5.目标的完善(即增加“地理实践能力”目标)
6.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技巧难以匹配。
这轮到七年级地理老师哭了。
新版地理课程内容用示意图来表示,如下图,红色框出的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两个双向箭头也是地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中地理工具其实就是指地球仪和地图,地理实践则是指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实地观察三大研究方法。地理实践也是地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旧版乡村地理对应新版《知本乡》。
地理课程内容结构(2022版)
新地理课程还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围绕现实问题,以地理为主体,融合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品德与法律、历史、艺术等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学习成果必须以实体化的学习成果(如文本、模型、设计图等)呈现,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因为口头呈现很容易流于形式。
这一点很难,老师要懂地理,还要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道德法律、历史、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多少老师能达到这个水平?如果只是走形式,还有什么意义?实施起来的难度超乎想象。
新版担心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知道该如何教授新的课程内容,所以在每门主要内容后都列出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不过这里的教学提示比较偏向理论性,课程内容最后列出的两个案例则比较实用。
案例一:探访“地球之肾”——湿地。案例二:这里就是我的家。有设计思路、活动方案、评估方法,简单易用。
应该说,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尤其是实地考察和跨学科学习,不仅考验老师的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很难实施,具体如何实施,让我们拭目以待。
6.关于“学术质量”。
这是新版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是新版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研制项目。“研制”二字,说明新版课程标准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经过专家学者三年多研制出来的,具有科学价值,说明不能小觑。
为什么要制定学术质量标准?肯定是因为很多老师一时冲动,就超出范围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到超出范围的知识。为了防止老师教的太多、学生学的太难,学术质量标准就应运而生了。
就如法官的判决,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老师教的程度、学生学的程度、考试的通过程度,都是由“学术质量标准”决定的。
以下是该法律的一些相关摘录:
1.简要描述地球与宇宙的关系,阐述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等活动(综合思维)。
2、把地球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关爱地球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念)。
3.能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田野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一定的技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地理实践能力)。
4.能用系统动态的角度对一定区域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人地协调理念)。
5.能运用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家乡,并具有社会责任感,为保护家乡环境做出贡献(地理实践能力)。
——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
7.关于“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等内容,其中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为新增内容。
教学建议不仅从原则上罗列了教师应该如何教学,而且在每条教学建议的最后一段,用大量的文字详细举例说明了如何教学——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选择话题、如何组织实践活动等。足够详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相当强。
旧版只有笼统的描述,最好不要看。
我想提一下教学建议的第四点,“教学活动要加强基于现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开展户外观察、观摩、讨论、展示等活动”、“能与其他课程老师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如上所说,这是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老师都面临的难题,我真的做不到,期待示范。
评价建议。旧版教材谈了很多关于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都是理论性的描述,实际上教师对于如何操作,是一头雾水的。
新版干脆省略了这些内容,大概是认为经过最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教师们已经熟练运用上述评价原则了。新版重点阐述了“学业水平测试”(旧版没有“学业水平测试”),用了两页半的篇幅来阐述。从考试目的、出题原则、出题规划,到出题和评分标准,讲得非常详细,应有尽有。
评估建议的亮点是一道例题,我们来看看新版是如何制定的。
首先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情景,然后提出三个生活化的问题,最后列出这类命题的切入点:第一个问题如何考察学生的“地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第二个问题如何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第三个问题如何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
显然,这不是以往那种形式上探寻、实质上死记硬背的题目所能比拟的,这是一道体现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素养型题目,真正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你看,考试题目的灵活性、主观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了,当然难度也成倍增加了,总之死记硬背已经不行了。
撼山易,撼岳军难。出题易,出一套以识字为主要目的的题难。创设情境易,找材料出题解决实际问题难。这跟出题人的眼界、生活阅历、知识广度和深度有很大关系。平时考试是基层学校的老师出题,应该很难达到这个水平。期末考试是地级市统一出题,但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现在中考出题权改革正在进行中,最迟2024年将实行中考全省统一出题。中考出题权集中到省一级之后,全省合力出一套以识字为主要目的的题应该是没问题的。
教材编写建议再次强调实践性和交叉性:“大胆创新教材的编排和呈现方式”、“采用问题研究、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组织”、“注重落实跨学科的学科学习要求,适当安排实地调查活动”。
可以看出,新地理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呈现将发生重大变化,实地调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内容材料将贯穿整个初中地理学习活动,这些内容成为必修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成为教师教学的难点。
新版本还为老师带来了好消息,这是新版本的开发。 (也许没有西藏的地图,台湾没有透明岛的地图,南中国海不是一个九件舞蹈线等)。
作为一个新教科书的提醒,课程标准中使用的单词是“尝试”,而教科书作者应该“尝试开发新的教科书”。
“教学和教师培训”提出了“加强地理实践和跨学科的学科学习”,并要求“加强地理实践和跨学科的学科学习”,这是两个主要的培训任务之一。
关于基于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新版本建议“专注于地理教学中的困难和挑战性问题”。
新版本还鼓励地理教师参与其他课程的互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他们只能互相倾听,而气氛会很尴尬。
8.关于“附录”。
旧版本的课程标准没有附录。
地理学习活动的参考示例等同于简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相比,它们添加了如何实现活动结果和评估标准),涵盖了10个活动主题:①星空观察,时间差异的影响,探索时间差异对国际交流的影响; ),⑥讨论开放法国热带雨林的利弊,⑦制作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片,创建和表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⑨“我脑海中的未来城市和村庄”,以及⑩方向。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列出了5个参考示例:①探索空间和空间旅行的梦想,②24个太阳术语和我们的生活,③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发展以及⑤美化校园,涵盖了8个主题,包括物理学,历史,中文,劳动,劳动,劳动,劳动,劳动,劳动,涵盖校园。
这种班级有点过时吗?
结论
地理课程在维持生态安全,建立美丽的中国,培养学生人类协调,生态文明概念,爱国主义和全球视野以及解决当代人群,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概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特别喜欢2022年的强制性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说法。
我们期待将蓝图变成现实,这将是很棒的!
下载2022年强制性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地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