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顶部
“义门陈氏”加入陈家!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义门陈家”,再点击“关注”,即可免费继续阅读。弘扬陈氏文化,共建新家文明!分享每一篇天。
陈尚航
上杭陈氏是从我国中原南迁的客家大姓,现有人口3万余人,分布在全县21个乡镇,是继黄姓之后全县第二大姓氏。入杭的陈氏家族成员主要有两大派系,一派是唐开元年间由吴兴入闽,在贡川建立基地繁衍后迁入上杭的永贡派;另一派是北宋仁宗年间分村迁至汀州,经宁化石壁来杭的江州义门派。两派的10位先祖来杭的时间不同,在各地建立基地,但根源均来自河南颍川县(今河南许昌市)。 因此,历代上杭陈氏各支的族谱上均有颍川县的标记。
颍川县是中国一个庞大的陈氏家族的县名和堂号。要了解它的起源,还得追溯到上古时期。炎黄时期,黄河流域东部平原地区有一个势力强大的陈风氏,这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陈”字。唐禹时代的舜帝是陈氏家族的血缘祖先。这在1991年版的《中华姓氏-陈姓》、《江州义门陈氏族谱》、《杭川陈氏梅山公族谱》中均有记载,各代均可以按名字排序。
公元前1100年前后,周武王灭商,封帝,在陈封氏的发祥地陈国(今河南开封东、安徽亳县北)封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为帝,并将其长女妫姬嫁给他,建立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的后代以国为姓,陈氏始祖。更多陈氏信息,请搜索关注公众号义门陈氏。
陈国历经600年沧桑,二十代二十三国君。周景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被楚国所灭,最后一位国君陈公被杀,其子、陈氏第二十一代人颜氏逃到阳武胡由(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定居,陈颜即为胡由陈氏先祖。前几代有人到齐国做官,其中第四代陈周昌任宰相,民和政和,成为齐王的后盾。第七代陈从善在秦国做官,任大夫。第十代(满公第三十代)有兄陈伯鼓励弟陈平读书上进的故事。 据《汉书》记载,陈平性情豪爽单纯,喜爱读书。其兄陈伯虽为农夫,但与他交好,曾帮助陈平游历读书。陈平不负兄长期望,博学多识,才华横溢,成为汉王刘邦的谋士,为建立汉朝做出了六大奇谋,被封为狐忧侯、曲泥侯。
汉惠帝时,陈平任左相,与周勃一同诛杀吕氏,恢复了汉朝。在陈衍的第二十三代(满公第四十三代)有一位东汉著名人物——陈氏。陈氏,字仲公,生于汉和帝永元十六年(104)。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出任太丘太守,迁居颍水之滨。他在家乡为人正直,每遇有争执,总要讨回公道。人说:“宁受刑罚,莫受陈公亏待。”陈氏与长子元方(姬)、四子姬方(陈)并称“三公”。 有一次,闹饥荒,一个小偷爬到他家的房梁上,被陈实发现。他叫儿子起来,说:“人要自勉,不善之人,未必生性恶,是天性使然,才落得如此下场。梁上君子,便是其中之一。”小偷听后,羞愧地跪倒在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这个故事,就是“梁上君子”这个成语的由来。
有一次,陈氏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孙子去拜见著名学者荀彧。当晚举行了德兴奎聚。陈氏死后,谥号文范先圣,修建了“德兴阁”,追封为颍川侯,被尊为颍川郡王。这就是陈氏颍川郡的由来。
陈氏后裔定居颍川后,秉承祖德,立业成家。东晋时,陈氏第八代孙陈师达(四子季方一脉)在晋朝做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他随元帝司马睿南迁,将家眷从江北颍川许昌迁到吴兴郡(在浙江临安、余杭、德清西北,今江苏宜兴县一带)长城郡(今浙江长兴县)下箬里。陈师达任宰相、太子倌。南下后,任江州刺史、长城令。
当他迁居湖畔的下若里时陈实与梁上君子,曾说这里山川秀丽,子孙必定喜爱他。同时,陈氏第七子元方的后代也因隋朝乱局,从颍川迁居吴兴县。吴兴成为颍川陈氏后裔南迁的第一个大型聚居地。吴兴陈氏经过240年的生长繁衍,到了第十一代陈师达(陈氏第十八代)生了陈霸先,于太平二年(557年)接受梁王位,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
武帝即位三年,病死。因独子,陷于北周,其兄陈檀献长子临川王继位。王位传三代,五帝,共三十二年。陈宣帝五年(573年),六皇子叔明被封为宜都王,由吴兴下若里迁至宜都县(今湖北宜昌市附近),历任东扬州(治今浙江、江西、福建)、南徐州(治今江苏、安徽)刺史、安右将军。陈后主贞明三年(589年),陈朝灭亡于隋朝。为躲避隋朝之乱,陈叔明举家迁回吴兴。 后与三子宣至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居住十余年,后被隋文帝召至关中,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封为鸿胪小臣。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陈氏长子元方(冀)第二十一代孙陈镛由吴兴来闽,定居沙县古法冲,子孙繁衍于贡水,文化兴盛,后人称其为贡川始祖。五代十国诸梁贞明三年(917年),陈镛第八代孙(陈氏第二十九代)陈文裕十分善于培养儿子,有“一家三进士,九子十进士”之誉。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97年),陈文裕第七子世卿迁居沙县马坑。 陈氏青氏第六代(陈氏第三十六代)后裔陈纶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来到上杭南阳镇查溪建立基地,为查溪始祖。
其子孙分布在今南阳镇官峪、竹榭、合石坑、南坑等村,是入杭陈氏的一个主要支系。陈文裕另一儿子陈奴郎先迁至宁化石壁居住,其玄孙(陈氏三十四代)陈九敬迁至连城葛川立族,成为葛川始祖。宋高宗开元初年(1130年前后),陈九敬第六代孙(陈氏三十九代)后代宋元来到上杭古田竹榭村立族,第七代后代年三郎也到古田赤坑立族。更多陈氏家族信息请搜索并关注公众号义门陈氏。
唐高宗年间(650—683年),宜都王陈叔明第十一代孙(即第三十一代陈氏)陈伯宣随父亲陈朗从吴兴逃到福建,隐居仙游县。他投奔南康军(当时相当于一个州)时,看到庐山风光秀丽,便移居到庐山圣旨峰下,在那里注释了《史记》并刊行。后来,陈伯宣的孙子陈望任江州德安县知县。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四月,举家迁居德安县长乐里永庆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洞桥乡)。他从家传耕读,孝顺世家。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奉旨封为义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义门陈氏族人已达3700余人,十三代不曾分离,同居同炊,实为奇迹。
宋仁宗开元七年(1062年),大臣文彦博、包公上书皇帝议论“义门盛极一时”,奉旨分封村落。次年,全国以抽签方式分封291个村落。陈王九世孙陈奎(陈氏四十二世孙)为汀州官,遂奉旨在宁化石壁立村。陈奎五个儿子分别名为坤、仑、嵩、越、冯,史称“五岳”。
其中宋、冯二族后裔大多迁居上杭。陈松长子陈权十二世孙俊辅,是杭州太平门上岸小街上陈氏的创始人;陈松次子陈锡第五世孙文斌,在杭州东门汀江畔创立陈氏;陈松三子陈勤(陈实第四十七代)第四世孙陈启郎(孟二郎之子),是上杭下渡乡香兰村的创始人;陈勤另一支第五世孙(陈实公第四十七代)梅山、梅宗、梅松、梅佐、梅庵五兄弟,人称“梅五族”。 他们在宋理宗淳年间均从宁化石壁迁出:长子陈美山迁居上杭凤朗村,现其长子后代多居住在旧县、临城一带,次子白氏在永定金沙坑、天心寨一带。二、三子白三郎的后代;次子陈美宗迁居上杭西南里(今属永定县)的刀坑斜、大坪一带;三子陈美松先迁居西南里古镇坪,后到上杭太坝汤原建立根据地,其后代大多居住在太坝彩霞村,部分迁居广东五华,成为五华县的一个大家族;四子陈美佐迁居上杭(今属永定县)金峰敖窑一带。后来,其长子十一郎又迁居上杭来苏里。 次子十二郎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派曾孙四三郎迁往上杭凤朗村立基。三子十三郎迁往上杭台坝彩霞村立基,均尊梅佐为始祖;五子陈梅安迁往漳州南平县山铺村。我们再说陈奎的第五子陈奉,世代居住在长汀县。有第十三代孙叫陈中兴,有十八个儿子,其中十七个于宋睿宗景炎年间迁离长汀。一郎迁往上杭安乡;二郎、三郎迁往广东长乐,后又迁往兴宁县,如今已成为望族;四郎迁往广东常平县;五郎迁往松原梅州兰头坪; 六郎、七郎迁入武平县;八郎迁入广东潮州德祥里;九郎、十郎迁入平原县;十郎先迁入潮州后又迁回上杭中都林坊里;十二郎、十三郎迁入嘉应州石坑渡;十四郎与紫关杂居兴宁石马;十五郎、十四郎、十七郎迁入上杭官郎里。今陈冯后裔在上杭官庄湖阳店前、狮子岗一带。本县人口不多,但其迁入的支系在永定北山上阳已成为一个人口四五千人的望族。
另一位从江州义门迁居汀州的人是义门太守陈绪的三子陈群(陈奎的堂兄)。宋仁宗开元八年(1064年),他迁居福建,建立长汀东陂港。南宋末年,他的第八代孙(陈氏第四十九代)陈三十四郎从长汀陈屋村迁居上杭珊瑚乡立族,如今已成为珊瑚乡的主体家族。他的后代迁居湖阳寨北村、溪口大洋坝等地,也成为当地望族。另一位第八代传人姚振迁居武平桃溪经商,也成为当地望族。更多陈氏家族信息请搜索并关注公众号义门陈氏。
近代有一份《杭永浦陈氏家谱》。杭指上杭县,永指永定县,浦指广东大浦县。这一份家谱解释了陈氏家族从上杭迁徙的方向,一是“上杭→永定→大浦”,一是“上杭→永定→南京”。同时,也有其他家谱反映了“上杭→武平→梅州”的方向。可惜我至今未见过杭永浦家谱和相关资料,所以没法一一记下陈氏家族这部分迁徙历史。
上杭陈氏家族历来重视设立祖墓、建造宗庙、编纂家谱,保持了客家人尊崇祖先的传统美德。
南阳镇察溪开国祖伦公墓保存完好,官田伦公庙装潢如新。殿内有匾额“追远殿”,两旁楹联有“发虞舜后裔,世人敬仰宋儒学”、“南国理学无双,北宋忠义第一世家”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宋著名学者杨时所写的“春宴后宫花半落,床前象牙牌位满朝早归”一联。 同时,还有著名儒家黄文悌先生赠诗一句:“愧对天宫千载不为人,自称中素、素,不失正气,达闽八省大道,唯有聊斋翁可观”。杨涟指北宋陈氏“姚三”兄弟的盛事。长兄姚叟陈实与梁上君子,真宗朝状元,任同平章事;次兄姚佐,中进士,任三任泸州刺史;三兄姚直,仁宗朝状元,任巡抚、太尉。黄先生赠诗一句,指第九代贡传世钦公,宋初进士,任少卿、吏部尚书。 他不仅勤政爱民,而且十分重视家庭管理和道德教化。
世清公的一些格言,在历次陈家谱修订中均被收录于《陈家谱训诫》中,现摘录如下:
世卿说:孝以事父母,忠以报国,廉以为官,学以立身。读书人要学忠孝廉,世世代代要坚守祖业,不要败坏家业。又有一句话:玉石相碰,玉更滑;金火相炼,金更炼。
公说:“谦卑是一种美德,但过于谦卑的人往往会欺骗他人;沉默是一种美德,但过于沉默的人往往会藏有邪恶。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人性。”
皇帝的遗言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邓肃公经常用这句话来告诫儿子。他说:“这是陈聊斋说的。少时要勤奋,所以要努力。”
江州义门儒庭支陈氏后裔迁入上杭,在古城内修建了两座祠堂。一座位于阳明门内南大街,是供奉奎公及奎公各支入杭先祖的陈家祠堂。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改建为上杭影剧院;另一座位于东大街昭阳门内老巷子,这座大型祠堂用于祭祀各支先祖,以杉湖乡开国祖师三十世郎为主体。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县合作总社在此成立,后经改建,最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如今,两座祠堂均不复存在,但在乡村,入杭先祖的基址、祠堂、古墓等大多保存完好。 旧县乡是梅山支前义郎后裔最集中的地方,还有梅山公祠和墓葬。近年来,旧县乡和山虎陈氏相继完成族谱的编纂,将义门“十二家训”“家训十诫”“芭蕉窗十规”纳入新族谱,提倡立德、善人伦、孝敬父母、忠于朋友、勤于本职、崇尚节俭、重忠信、革除陋习等处世之道,大部分内容与现行《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相吻合,是宝贵的客家民族文化遗产。
-结尾-
送给朋友!喜欢的话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