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央视《面对面》聚焦杨振宁,走进他几十年从物理学家到公众人物的内心世界(图)
2005年2月26日 10:46 广州日报海洋网
1月23日,杨振宁与翁帆出席北京某基金会举办的春节联欢会。
核心提示:
他是首批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身在海外的他始终思念祖国。
八十岁那年,他回国创业,并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爱情。
八十多年的变迁,是怎样造就了一代物理学大师的?
从物理学家到公众人物,他如何面对外界的批评与质疑?
央视《面对面》带你走进杨振宁的内心世界。
高龄回国
80岁还能创业 朋友羡慕不已
清华大学专家公寓B栋是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的住所。自2003年11月回国后,杨先生便居住于此,并取名“归根”。他除了参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外,还亲自为大一学生讲授基础物理课程。回国一年多来,这位八十多岁的诺贝尔奖得主频频登上新闻头条,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记者:您是怎么决定回国定居的?
杨振宁:虽然我在美国生活了五十多年,但是正如我的一位朋友说的,杨振宁,你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你父亲的血,也是中华文化的血。
记者:你愿意放弃在美国的生活吗?
杨振宁:我想我在美国的朋友,当然大多是学术界的。他们会正确地用钦佩和羡慕来形容我80多岁搬到新地方开创新事业。我这一生很幸运。我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很顺利。我想很少有人像我这么幸运。我还有最后一点幸运,这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礼物。
翁洋的恋情
杨振宁说浪漫很美好
杨振宁提到的上帝送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就是他的新婚妻子翁帆。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硕士生翁帆在广东汕头登记结婚。
记者:你好像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过她?你介意谈论她吗?
杨振宁:你给我写的提纲里没有这个。记者:所以我们是君子协定,我现在就向你提出这个要求。杨振宁:我觉得提一下可以,但是没必要详细讨论。
记者:看来您这次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您的婚姻。
杨振宁:我想大家可能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毕竟是很少见的。但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虽然有压力,但是我们都能承受,我相信最后大家会觉得我们的组合绝对是美好的。
记者:你不在乎吗?
杨振宁:当然,我和翁帆都有一点在意,我记得当时就跟她说,不管现在别人怎么说,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都会觉得我们的婚姻是一段美丽浪漫的历史。
记者:您觉得您的妻子喜欢您什么呢?
杨振宁: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详细讨论过,但是我猜她觉得我是一个很单纯、很真诚的人,我想这是她最欣赏我的地方。
记者:翁小姐这么年轻,您不担心她骗您吗?
杨振宁:是的。我想有些人会这么认为,但我觉得更多的人认为我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欺骗了一个小女孩。
诺贝尔奖得主
帮助中国人改变自卑感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留学美国,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因子论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数学系主任达20年之久。杨振宁少年时在清华大学度过了8年美好时光。1945年,杨振宁获得公费留美留学资格,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28岁的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结婚,妻子杜致礼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两人共同走过了53年的人生路程,直至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去世。
1957年,31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与李政道也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
记者:杨先生民国物理学家,您曾说,您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可能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卑感。
杨振宁:如果你读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献,你就会明白当时中国科学是多么落后。我认为在20世纪初,中国可能只有不到十个人学过初等微积分。所以你可以想象,在这样落后的情况下,一些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自卑感有多强烈。1957年,我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全世界的华人都很高兴,我说了刚才的话。
成为美国公民
主要原因是学术工作需要
1964年,获得诺贝尔奖七年后,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一家加入了美国国籍,这对于在中国长大、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杨振宁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记者:您为什么成为美国公民?
杨振宁:在我之前,中国学者去美国、欧洲、日本留学,大部分都回国了。所以我去美国的时候,跟所有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一样,希望完成学业后能回国,当一所大学的教授,培养下一代的学术工作者。但是我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还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所以杜鲁门下令,在美国拿到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一律不准回国。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留在了美国。
记者:但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界。
杨振宁:你说得非常好。我觉得改变国籍对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一件非常触动心灵的事情,特别是对中国人。这也是为什么我直到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
记者: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个决定的?
杨振宁: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因为学术工作需要经常往返各地,当时我拿着的是民国护照,非常不方便。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六十年代就入了美国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出行方便。
加入美国国籍的杨振宁始终忘不掉自己的祖国。1971年,杨振宁时隔26年再次回国探亲。当时,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作为第一位回国访问的中国知名学者,杨振宁为中美文化交流、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称赞。此次回国,杨振宁亲自证实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确实是中国人独立完成的。当得知这个伟大工程的牵头人正是自己的好友邓稼先时,杨振宁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杨李之争
我们不能复合,也不想再讨论这件事了
在杨振宁的一生中,李政道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人合作了16年,并因“宇称不守恒论”获得诺贝尔奖。然而,1962年之后,两人关系彻底破裂,成为国际科学界和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遗憾。
记者:奥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说,他最想看到的场景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但62年后,我们依然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杨振宁: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也不是我今天应该在镜头前讨论的。我觉得我们两个人走了之后,会有人研究这个问题的,我觉得研究了之后,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会有一个结论。
记者:中国有句古话叫“一笑而过,万水千山恨不得”。我想,全体中国人民都希望你们能够和好。
杨振宁:是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在有生之年不再公开谈论这个问题的原因,因为大家都希望我们能够和解,但是我们已经不可能和解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就是不要再讨论了。
批判《易经》:中国只有归纳法,没有演绎法
2004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作了题为《易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在中国未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报告引起海内外华人界的强烈反响,尤其是易经专家们的强烈反响。在一些人眼中,杨振宁甚至成了中华文明的异端者。
记者:《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著作之一,您为什么批评它?
杨振宁:不不不,对不起,这个说法在原则上是有点错误的,因为我的文章叫《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你看整篇文章的话,80%讲的是它的巨大影响,是正面的,只有20%讲的是它的负面影响。这篇文章之所以会非常出名,就是因为有些人只看了那20%,并没有看完整篇文章,觉得这是亵渎的说法。
记者:这次演讲是您长期研究的必然结果,还是一种启发的体现?
杨振宁:当我在思考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时候民国物理学家,我发现从《易经》开始,中国就没有演绎法,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很多人不喜欢我指出这一点。
西方的学术精神和中国的学术精神有一个不同点,就是中国人太尊师重道了,觉得古人说的话,比如孔子说的话、孟子说的话,是不能批评的,这种思想根深蒂固。
获得中国绿卡
为祖国大业做出自己的小小贡献
2004年11月初,就在一些人批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之时,杨振宁却取得了中国永久居留证,成为首批获得中国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之一。
记者:我们认为,这张卡您可以不必收,但是您确实打心底里喜欢它。
杨振宁:这个绿卡对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我相信中国通过这个绿卡可以吸引很多优秀的人才,我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举措。
记者:您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中国的开放吗?
杨振宁:如果说1971年我回国时看到的是一个新中国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这个中国就是一个新的新中国。
我回国加入一家正在蓬勃发展、正在崛起、充满希望的大企业,希望能为这家大企业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人物背景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5年赴美留学,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加入美国国籍。2003年底回国,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4年,他因提出《易经》对现代科学的影响问题而受到质疑。
精彩对话
记者:难道您不担心翁小姐这么年轻,会欺骗您吗?
杨振宁:我想更多的人会认为我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欺骗了一个小女孩。
记者:杨先生的经历有很多谜团,他为什么会加入美国国籍?
杨振宁:我觉得改变国籍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触动心灵的事情,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
记者:杨先生为什么批判《易经》呢?
杨振宁:不不不,对不起,这个说法在原则上有点错误。
记者: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一笑而过,万仇尽消”。我想,全中国人民都希望看到你们(杨振宁、李政道)和好。
杨振宁:但是我们已经不可能和好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再讨论了。
记者:你在最合适的时机做出了最合适的决定。杨振宁:我觉得很少有人像我这么幸运。(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