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基本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对于物理的学习来说,自学不仅意味着能看懂课本内容,还包括:能通过阅读来计算问题、做实验、解释现象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随着“终身教育原则”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能自学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是素质教育进入课堂的第一要素。
1.提高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这些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应试教育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使整个教学活动变成教师的“独角戏”,结果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育工作者逐渐理清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认识更加深刻,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由教学生“学”转向教学生“学”,最终达到“为不教而教”的境界。
2、提高自学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据前苏联学者估计,一个工程师、科学家一生所用的知识总量中,只有约25%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还有调查资料显示,一生工作所需的知识中只有约10%能在大学期间获得,90%的知识都要通过工作中的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可见,单纯依靠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才能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初步看法。
1、引起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可以用物理科学故事来引入;有时,结合课文内部联系,承上启下,复习旧课来引入新课;有时初中物理能力,根据重点提出几个引起兴趣和探究的问题;或者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等等。例如:在讲授“物体上浮下沉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三个形状相同的乒乓球(每个球内注入适量的水),问学生:如果把它们浸入水中,它们是浮起来还是下沉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说肯定是飘起来的。这时,老师就用怀疑的口吻说:真的吗?请大家仔细观察。于是老师在全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演示了这个实验,结果一个浮起来,一个悬空,一个沉下去。这样,有的学生就觉得很新奇,脑子里就产生了很多数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时,老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不会放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的机会。由于学生带着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自学,注意力就集中了,自学的效果就提高了。
2. 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内容多、杂、乱。有的学生还认为物理学过就懂;听过就懂;学多了就太乱;学久了就忘了。考试很难取得高分。这些想法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对物理的特点不了解,学习方法不当。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深钻、多思考、多提问的良好习惯。备课时带着问题来学习,上课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懂的问题及时请老师讲解,课后复习当天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从会知识到会知识,相当于不仅教学生如何吃饭,还教学生如何做饭。 例如,在讲电灯的串联和并联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概念性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自己连接电路,探究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问学生你家里的电是并联的还是串联的,考察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和课堂知识是否能结合起来。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朗读、同学讨论,以及老师对难点问题的引导,看似困难的知识很快被学生消化、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自学讨论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自学能力是其他能力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普遍没有自学的习惯,把自学当成读大白话,根本起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提出自学的要求,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如通过什么例子、实验来理解物理定律和规律?为什么物理定律和规律是这样讲而不是那样讲?定律或规律的应用有哪些?在应用定律或规律时会遇到什么问题等等。另一方面要努力为自学创造条件,如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对难懂的课文可以提出思考题自学,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恰当讲解,帮助自学。 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学进行讨论,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能及时解决,有利于学生继续自学。也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心中有数。通过阅读、学习、讨论的自学和讨论,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掌握重点,集思广益,对课文内容产生一些新的感悟。例如在“浮力”这一节,通过自学和讨论,学生会发现浮力的定义并不完整,物体浮在水面上时受到向上的力就叫浮力,新的感悟是“水”应该改为“任何液体或气体”。 因为课文第二段和最后一段提到,不但水有浮力,煤油、酒精、水银等一切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浮力,气体中的物体也有浮力。这些新的领悟,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中发现的问题,讨论中得出的结论。
4.加强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物理学家劳厄说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忘记所学的东西之后,再学剩下的东西。”这个“剩下的东西”就是布鲁纳所强调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能否掌握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取决于教师的出发点,是要求他们记住什么,还是要求他们学到什么。为此,要加强对学习学科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备课中,要把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学生在阅读、自学相关教材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要求、给予指导。
1、重视各教学阶段的阅读指导。一是预习阅读: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与到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二是结合新课程教学的阅读:教师可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教师对一些例题、图表、实验仪器和学习工具的使用,应少而精地讲解,尽量让学生采用“发现法”学习。例如:在讲“伏安法测电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内接法和外接法两种方法,但不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评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时候用内接法,什么时候用外接法?然后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可对实验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给予一些指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比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效果要好。 三、巩固复习阅读:课堂巩固阅读可以要求学生理解材料,对新课程作出概括性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复述概念、定义、物理定律,理清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比如:学生需要花多少时间进行预读,是否要写阅读笔记,有哪些具体的要求。这些都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对高中生和初中生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针对初中生,作者在讲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时提出了如下问题:
(1)一辆小汽车如果从不同高度自由滑行到同一水平面,它在水平面上行进的距离会相同吗?
(2)如果一辆小汽车从相同的高度自由滑到不同的粗糙度,它在水平面上行驶的距离会相同吗?为什么? (3)如果一辆小汽车从斜面滑到比木板光滑的玻璃表面,汽车的距离和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它滑到没有阻力的理想平面会怎么样?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针对高一的学生,作者采用点对点的教学法,提出诸如:(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2)伽利略的观点是什么?
(3)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误在哪里?
(4)伽利略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5)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建立在哪些事实的基础上?他忽略了哪些次要因素?又注重了哪些主要因素?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扩大自学范围。学生的自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学习,还应延伸到课外、校外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物理》、《科技博览》等,以及网络上大量的先进科技资料,这些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
5.充分利用物理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用到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让学生学会把握课文核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要有时间作为保障。现在中学的科目很多,每门课的作业也很繁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花时间去深入探究,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它的规律,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渐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教师只是通过演示实验来解释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对于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及总结出的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读课文,然后得出结论,再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本、做实验,自己思考、讨论、研究问题,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教材。
其次,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物理教材在表达方式上,既有文学性的“语言”,也有数学性的“语言”(公式、图像),也有实验性的“语言”(插图、照片)。读这样的书,必须读懂文字的含义,理解其中的数学计算及其意义,有时还要画图等。例如:物理公式就是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方式,初中生不容易理解,常常把它当成代数来对待。这就要求教师从头对公式进行加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翻译”成“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然后,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单位公式的变形等。 另外,课本中经常会有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术语,学生刚接触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细心引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最后,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初二开始物理启蒙课时初中物理能力,教师就应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中心,课前预习,学会阅读”,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①读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明白这一节(或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或一段)课文讨论了哪些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意味着什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哪些例子?③在读课本的过程中,也要经常问“为什么”?并设法解决。④读完课文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并把不明白的和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 此外,引导学生在学完每个单元后,自觉认真复习,并要求学生再进行一次综合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联系,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知识得到理解和综合运用。
总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出发点。因此,在日常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主动性,加强对学生阅读课本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独立感知、理解课本。通过经常性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学,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金钥匙”,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