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过年,春风送暖到屠苏。”每年正月初一,全国各地自动开启“迎春模式”,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那么古今中外从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风俗文化呢?快来学学古今,祝大家:“新年快乐”!
除夕夜:辞旧迎新,驱除邪灵,开灯迎新
古人的“年”比我们现在的“年”更像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时间屏障。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周秦时期,人们在新年的前一天要击鼓驱赶“疫鬼”,以保来年平安健康,这叫“驱”。所以这天(傍晚)的晚上就叫“除夕”。最早提到“除夕”这个名字,是在西晋周处《风土记》中,其中写道:“晚年人相赠,谓之送旧年。相邀饮酒饮食,谓之送旧年。除夕夜,人不眠不休到天亮,谓之守夜。”所以,所谓“除夕”,就是这天晚上旧年结束,第二天新年开始。 其核心词是“辞旧迎新”和“驱除邪灵”,岁(suì)指鬼怪、妖怪、恶灵。
除夕之夜,开始“辞旧迎新”的工作:屋内需掸去灰尘,打扫庭院;大人小孩轮流沐浴,叫“洗去年余残垢”;还有“换门神、挂钟符、钉桃符、贴春匾”,就是要把门上的对联、年画、福字之类换成新的;家里如果有病人,吃剩的药渣也要扔掉,叫“除百病”。
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更注重吉祥寓意。饺子是北方人必不可少的食品,象征着从旧年过渡到新年。南方人吃春卷、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还有一些吉祥食品,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发菜,象征着“恭喜发财”。荸荠因形似元宝,在江浙一带也颇受人们的喜爱。
吃完年夜饭后,“守夜”并不只是坐着,还有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娱乐。比如北方地区流行“踩年”,就是在庭院等走动的地方撒上芝麻秸秆,让小孩踩上去踩碎,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吓跑周围的鬼魂。“踩年”其实就是“踩煞气”。同样,“压岁钱”其实就是“镇煞气”。在使用铜钱的时代,压岁钱是用棕绳串起来的,编成龙形,放在小孩床脚。
除夕夜有一点要注意:灯要通宵亮着。俗话说“三十点火,十五点灯”,用光来驱赶邪灵才是最好的办法!
初一至初四:迎新年、拜年、守禁忌
大年初一,人们要早早起来迎接新年,因为要放爆竹、出门迎喜神,信徒们还要去寺庙烧香。
鸡鸣时,人们开始放鞭炮。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样做的目的是“驱赶山间的恶鬼”。“迎喜神”是指按照日历上指定的吉利方向行走和朝拜,祈求喜神保佑你来年健康平安。在上海,这也被称为“面向喜神方向”。
“拜年”是新年伊始的重要主题,拜年是有顺序的,一般家庭首先要拜神、拜祖先,然后拜长辈、敬重的人英语作文,然后家人之间互相拜年。
拜年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传统的新年习俗是大年初一才在家里拜年,第二天人们就开始出门走亲访友了。第二,在履行拜年“鞠躬”礼仪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做错手势——中国文化尊左,视左为阳,所以鞠躬时,需要右手握拳,左手成掌,要么盖住,要么包住右拳。这个手势是“吉礼”;否则就是不祥的鞠躬,可用于哀悼。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希望新年伊始一切顺利,是个好兆头。因此,这天有很多禁忌,往往要到初五才会打破:
1. 避免说不吉利的话。为了防止孩子不小心说出不吉利的话,许多家庭会在孩子的嘴边贴上写有“孩子的话很安全”的红纸,以避开厄运。
2、忌扫地、忌在屋外泼水、忌乱扔垃圾,因为这样容易把屋内的财运扫走。如果地板脏了必须扫,那就往屋内扫,象征财宝进门。扫完之后,放入垃圾桶,而不是扔掉,财宝就会被留住。
3、忌洗澡、洗头、洗衣服,以免把这一年的福气和财运洗掉。
4. 避免打碎杯子、盘子或碗。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碗或盘子,请迅速说“碎碎平安”。
5、吃的时候,忌用开水或汤浸泡米,否则新年的好运就没了。
有句俗话说“初一早起,初二早起,初三睡到饱”。过年的日子忙碌而又劳累,初三晚上人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早睡的理由,那就是“老鼠娶媳妇”。大家都关灯早睡,以免打扰老鼠的婚礼。人们还常常在屋角洒些米粒或糕饼屑,作为女儿出嫁的礼物,表示与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因此,“老鼠娶媳妇”、“老鼠娶媳妇”的年画、剪纸也被人们视为吉利之物,可在新年期间贴在墙壁或窗户上。
正月初五、六:破禁、送穷、迎财神
在江浙一带,大年初五要迎一个很重要的神,那就是财神,又称“路神”或“五路神”。“五路”,顾名思义,就是东、西、南、北、中。往五个方向出去,就能得到财运。财神人人都爱戴,很受人们的欢迎,越早迎他,收财效果越好。所以,虽然说初五是迎神的日子,但早在初四晚上,人们就要“抢路头”。
清代学者顾鲁在《清嘉录》中这样记述吴地的这一盛事:“正月初五,为路神诞辰。金锣爆竹,祭牲美酒,设摆筵席。为求财运,人家要早起迎接有文化的拜年词,谓之‘迎路神’。迎完神,人家都要喝路酒,往往喝到天亮。”
上海以鲤鱼迎财神,又称“元宝鱼”,鱼贩称之为“送元宝鱼”。袁祖植在《海上竹枝词》中写到这些习俗:“高声送元宝进来,财主今夜又发财;鲤鱼不跳龙门,又追金银上坛。”
正月初四、初五迎财神,有世俗的原因,旧时大小店铺除夕做完生意就关门,正月初五才开门营业,就是为了迎财神,以便顺利“开门见财”,“财源广进”。
正月初五这天,北方地区比较流行的习俗是“破五”和“送穷”,都是忌讳、避邪的活动。“破五”是说前几天的忌讳在这天以后就解除了。“送穷”也与此有关。过去为了聚财而没有扔掉的垃圾,在这一天正好打扫干净,这种习俗就叫“送穷”。
送穷鬼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清晨把垃圾倒在门外,放鞭炮;复杂的则是剪纸人(“穷媳妇”),甚至让她扛着装满垃圾的纸袋,走到门外放炮炸毁。韩愈《送穷鬼》中提到,送穷鬼要“系柳为车,系草为船,载粮谷,轭下系牛,桅上拉帆”,也就是说,送穷鬼时要准备好车、船、干粮,以便“穷鬼”快点离开。
“送贫”仪式也可以在正月初六举行,甚至可以在正月末举行。韩愈所写的《送贫》就是在正月末。末日是每个农历月的最后一天。正月末是一年的第一天,或称“末日之始”,尤为重要。
第七天:“人日”、戴胜、七菜汤
正月初七为“人日”,其前六日为“畜日”。《荆楚岁时记》引董逊《风俗礼仪问》云:“正月初一,鸡,初二,狗,初三,猪,初四,羊,初五,牛,初六,马,初七,人。正月初一,画鸡于门上,初七,画人于帐上。”所以“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初七不杀人,此义也。”
农历七月初七“人日”的重要习俗是“穿人胜”,所以“人日”又叫“人胜节”。人胜是一种饰物,妇女们在“人日”上将丝带剪成花朵,或将丝带剪成人,或用金箔雕成人形,贴在屏风、床帘上,或戴在头上,以祈福避灾。《荆楚岁时记》解释“穿人胜”的意思,是“剪丝带为人,人入岁,喻以新为变”有文化的拜年词,寓意新的一年要焕然一新。此习俗自魏晋以来就盛行,唐代以后愈加重视。每逢“人日”,皇帝赏赐大臣雕成的人胜,设宴款待群臣赋诗庆贺,百姓则剪丝带互赠。 唐代李渊《剪彩》诗中有“剪彩赠亲,银簪凤冠;双鸟执彩,双人过桥”之句。
“人日”的应节食品是“九菜汤”,即把七种蔬菜切碎煮成汤,食用可祈求新年顺利,预防各种疾病。这种食俗在近代已日渐衰落。但有趣的是,日本在正月初七会吃“九菜粥”。这种习俗自江户时代起就在日本民间盛行。日本还有一首俳句赞美七菜粥“粥味美,肠子快要春了”。其实,这种习俗是从中国古代的七菜汤习俗传入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