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逆向思维法
例1 小车制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 如果刹车前的速度为20m/s,刹车后可以滑行多远?
分析汽车制动后减速运动的逆运动:初速度为零,最终速度为
,加速度为
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刹车后小车的位移
2.平均速度法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定义为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是均匀变化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t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也等于这段时间的初速度。
和终端速度
的平均值,即物体在时间t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如果把这两个推论结合起来,有些问题就能更方便地解决。
例2 某城市规定市区车辆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一辆汽车遇到情况突然刹车,经过时间t=1.5s后停了下来。 实测路面刹车痕迹为S=9m。 这车违法吗?
解析地讲,小车的运动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制动前小车的速度为
物理资源网,和
,由此我们有
解决方案必须
该车可被判定为违法。
例3 一辆汽车在笔直的道路上以匀速直线行驶。 道路旁边每隔15m放置一个路标,如图1所示。当汽车经过两个相邻的路标A和B时,使用
,用于通过路标 B 和 C。
,求汽车经过 A、B、C 三个路标时的速度。
图1
分析以恒定速度直线行驶的汽车。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汽车经过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AB段平均速度
等于从A点开始
终点瞬时速度,BC段平均速度
等于从A点开始
最终的瞬时速度,所以汽车的加速度
假设小车经过A、B、C的速度分别为
。
根据速度公式,我们有
代入数据并计算
3、比率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可以推导出:
综上所述:
1、连续等时间结束时的瞬时速度比
2. ts、2ts、3ts...nts内的位移比率
3、连续相等时间段内的位移比
4、连续等位移所需时间比
在处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首先考虑使用上述比例关系来求解问题,这样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推导或计算。
例4:行驶中的汽车制动后均匀减速滑行,3.5秒后停止。 制动开始后1s、2s、3s内经过的位移之比是多少?
分析如图2所示,小车从起点O开始制动,1s末到达A,2s末到达B,3s末到达C,停在D。相反过程该运动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3所示。将3.5s分为7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长度为0.5s。 那么,逆过程中从D开始的连续7个0.5s内的位移比例为1:3:5:7:9:11:13。因此图3中
.汽车从0开始经过1s、2s、3s的位移即为图2中的位移
,所以
24:
40:48=3:5:6
4.逐差法
利用基本规则可推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假设加速度为a)在连续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T △S=
实施例5 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两个连续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分别为24m和64m。 每次时间间隔为4s。 求粒子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如果分析问题中出现等时间间隔,应优先使用△S=
解决。 根据问题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S=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粒子的加速度
然后基于
替换之前的位移
的价值
5、图像法
运动学中常用的两种图像是St图像和vt图像。 在理解图像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利用图像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特别是往复运动问题、证明问题、定性分析等,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解决问题既直观又方便。
例6 汽车从A点静止出发,沿着笔直的高速公路行驶到B点。汽车首先加速
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最后加速
作匀速减速运动,正好停在B点。已知A、B点的距离为S,求小车从A点行驶到B点的最短时间t和运行过程中的最高速度。
?
分析问题的含义,得出汽车在不同时间长度内匀速行驶的结论。
图片,如图4所示。不同图形与横轴围成的面积等于A、B之间的距离S。从图中可以看出,小车匀速行驶的距离越长,行驶的距离就越长。从 A 点到达 B 点所需时间。因此,汽车先加速,然后减速。 当中间没有匀速运动时,行驶时间最短。假设小车匀加速时间为
,则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然后有
解决方案必须
图4
图4中三角形面积的物理意义为
由此可以理解
如果觉得有用,请点击【正在阅读】或分享【朋友圈】!
发送“知识点名称”至公众号即可查看相关大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