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学研讨会上,我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名师的教学风格。 一些青年教师也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那么,什么是“风格”呢? 什么是“教学风格”? 当我们谈论“教学风格”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风的本义是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引申为“外表、态度、行为”; “个”的本义是指树木的长枝,引申为“格式、规范”,也指“所表达的样子”。 品质、风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风”和“格”都具有“某种行为所表现出的特征和品质”的含义。
扩大来说,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点,包括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格特点和教育技能。 可以说,教风的形成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乃至成为名师的标志。 那么,教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无形之物,因风而起者,谓之风”。 教风并非“隐形”:教风的形成没有固定的套路。 它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感知的,但往往有点不明确。 尽管如此,教风的形成还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 笔者认为,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从磨练规范性、稳定性、独特性入手。 实现这“三个品质”的过程,也是教风形成的过程。
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听起来像是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限制和束缚。 很多教师不理解、不认同这一点,从而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 事实上,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基于一定的规则和规范。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但在“无招”之前,必须要经过苦练基本功的阶段,否则人人都可以成为无师自通的武术宗师。 艺术、音乐或者其他艺术的学习和升华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由此,笔者想到了今年高考第一卷作文材料中对围棋中“好棋好棋”的解释:好棋是指符合象棋原理的常规棋法,掌握招式是指出人意料、精巧的招式。 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从自己的动作开始。 只有功力扎实了,棋艺才能提高……原招是基础,绝招是创造。 一般来说,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技能,才能拥有一手好技能。 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如果你不好好练习自己的技术,你就无法发展出好的技术,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发展规范性
教师成长不可逾越的基础
基本规范性是教师教学的“属性”。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其身份和基本职责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不能随心所欲。 它们必须以基本规范为基础。
教师的基本职能包括“道”和“技”两个层面。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回答“培养谁、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个根本任务。 因此,教学应该从“道”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的规范性就是彰显其教育本质。 教师的个人价值判断、文化认同、兴趣爱好等,可以显性或隐性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端正言行。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脱口秀,不能随心所欲、畅所欲言。 背离育人之“道”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学,注定难以形成为大众认可的教学风格。
从“技术”的角度看教学标准化,就是遵循经过实践检验、广泛认可的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教学范式。 这是无论何种教学风格的教师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教学风格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些东西是共同的。 比如,教学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模式和年龄特征; 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必须充分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术情怀、因材施教……
无论何种教学方式,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如在地板上书写正确、优美,表达流畅,肢体语言运用得当,掌握相关多媒体应用技术,科学设计教学和作业,能够执行教学任务。基础教学研究等
教学规范化是一个教师站稳讲台的基础。 现实中,不少教师忽视基本教学标准,追求“专家技能”,轻视“知识”。 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错误倾向。 不符合基本规范的教风经不起推敲和推敲,更不能“立”。
实现稳定
教学走向成熟的表现
著名建筑工程师戴念慈说:“风格是表达上共同特征的不断重复”。 教学也是如此。 如果你偶尔做一下,或者今天做这个英语作文,明天做那个,就不能称为风格,也不能形成风格。
事实上,一些教师的教学是摇摆不定的,缺乏稳定性,这说明他们还在探索之中。 例如,有的教师实行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和展示学习成果。 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他们又回到了老师以教学为主的课堂。 也比较僵化,缺乏活力。 始终无法摆脱“放则乱,闭则亡”的循环。 根本原因是教师不熟练小组合作和探究式教学方法,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课堂上产生的各种情况。
教学成绩的稳定性需要建立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 同时,教学风格也与教师的个性密切相关。 教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才能找到符合自己个性、特质、资质的教学方法,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李如米所言:“教学风格的相对稳定性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基本完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人格的成熟” ”。
但稳定并不意味着僵化、静止、一成不变。 稳定与发展并不矛盾。 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 他们需要与外界交流信息,学习当代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完成自我发展,也促进了教学风格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风格的稳定性还体现在筛选、选择和吸收各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模式的过程中。 当前,各种教学改革新概念、新术语、新模式层出不穷教学风格自述,“花儿越开越迷人”。 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改革模式是否符合教学的内在规律? 是否符合您所在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 你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它吗? 会“适应当地环境”吗? 我们要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坚强的意志,不能盲目跟风。 这也是维护教学稳定的内涵之一。 今天试这个,明天试那个,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凝聚独特性
教学风格形成的标志
独特性是教学方式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标志。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老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但如何才能提升为一种教学风格呢?
国家级校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程尚荣认为:“教学风格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命题的独特性,教学命题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和教学理念的提炼。”见解和观点。 教学风格需要教学命题支撑,不同的教学风格是不同教学命题指导下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但作为教学风格的核心,教学命题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实践层面。 因此,教师应破除“只有建立深厚的理论体系,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的误区,不应该因为理论基础不足而贬低自己。
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在学习中迷失自我,盲目跟风,完全照搬套用别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没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归根结底,教学风格只是别人教学风格在自己课堂上的呈现,而不是你自己的教学风格。
另一种是标新立异、煽情,以凸显独特性,称其为“某某中文”、“某某数学”、“某某英语”,以示与众不同。 但正如国家汉语言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级教师黄厚江所说:“如果你闭门造车,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主张,或者为了名誉而提出主张。”提出这样的主张,可能一时新鲜,甚至轰动一时,但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生命力,一定是“其兴则骤,其亡则快”,因为一方面它不能。一方面有利于教学改革教学风格自述,另一方面却无法付诸实践,甚至不利于自己课堂质量的提高。”
真正有价值、能被广泛认可的教学命题应该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内涵明确、有充足的教学案例支撑、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性别。
总之,无论是发展规范性、实现稳定性还是凝聚独特性,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实践——反思——实践”的循环螺旋过程。
过往亮点
●
●
●
●
●
●
来源|主要协会
编辑|新世纪
沟通咨询|博士吴永春(同微信)
提交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