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之旅
问一个问题
1820年HC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许多物理学家试图找到其相反的效应,并提出磁是否可以产生电以及磁是否可以作用于电的问题。
研究
1822年,DFJ阿拉戈和A.冯洪堡在测量地磁强度时,偶然发现金属对附近磁针的振荡有阻尼作用。
1824年,阿拉戈根据这一现象进行了铜板实验,发现旋转的铜板会带动上面自由悬挂的磁针旋转英语作文,但磁针的旋转与铜板不同步。 稍后,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是最早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但由于它们没有直接表示为感应电流,因此当时无法解释。
该法律被提议
1831年8月,法拉第在软铁环的两侧缠绕了两个线圈。 一种是闭环,磁针平行放置在电线下端附近。 另一个连接到电池组并连接到开关,形成带电闭环。 实验发现,打开开关时,磁针发生偏转; 当开关关闭时电磁 物理学家,磁针向相反方向偏转电磁 物理学家,这表明在没有电池组的情况下,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法拉第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种非恒定的瞬态效应。 随后,他进行了数十次实验,将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归纳为五类:电流变化、磁场变化、恒定电流移动、磁铁移动、导体在磁场中移动,并将这些现象形式化。 命名为电磁感应。 此外,法拉第发现,在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体的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与导体的导电能力成正比。 由此,他认识到,即使没有环路,感应电流也是由感应电动势产生的,与导体的特性无关。 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仍然存在。
电磁感应定律
随后,给出了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和描述电磁感应定量定律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感应电动势分为动动电动势和感应电动势两种。 前者源于洛伦兹力,后者源于变化磁场产生的旋转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