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讲解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 在生活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里我们只需要从物理角度来理解这两个物理量即可。
这里的教材根据学生之前对长度和时间的理解开始了新的课程。 因此,这里不给出“单位”的含义,而是以信息浏览的形式呈现在本节末尾的“科学世界”中。 “Unit”后面会单独文章介绍,这里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1. 长度
长度包含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长度的定义、长度单位及单位换算、长度测量工具和秤的使用。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由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提出的。 笛卡尔建立了一维坐标系(线性坐标系)、二维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三维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最著名的可能是“我思故我在”这句话。
笛卡尔先生:我思故我在
其实在长度的单位换算上,小编认为分为两类比较合适。 一类是小学学习数学时日常生活中的单位换算,比率为10; 另一类是物理学中的通用单位换算,比率是10. 10³。
当然,这里所说的进度是指两个相邻单元之间的,沿着“→”的方向是乘法,与“→”相反的方向是除法。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物理学中的除法运算总是使用“比率运算”,而“÷”一定不能出现。 最终的结果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小数表示。 如果无法完成除法,则默认保留两位小数。
至于复杂的单位转换,其实就是幂运算数学知识的巩固。 物理学中一般无法解释。 然而,随着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计算能力越来越差,这些知识现在已经成为物理教师的必备知识。 关键一定是知识。
我们先来看看幂运算中的一些基本公式:
然后结合刚才提到的长度单位转换的基本规则来处理复杂的单位转换。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展示如何进行计算。
这里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是展示最基本、最基础的计算过程,适合一些对这方面知识比较困惑的同学。 有了大量的连接,熟能生巧,就不用那么麻烦了。
范围:测量的最大范围。 定义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指测量,二是测量范围是范围。 下图中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应写为:0~8cm。
分度值是指用相邻震级刻度线之间的距离表示的震级(大小)。 分度值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的准确性。 分度值越小,测量越准确。 如下图所示,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尺度测量会有不同的结果。
另一个需要的知识点是秤的使用。 学生需要精通并能够使用秤来实际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使用前检查量程和分度值。 目的是选择具有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标尺进行测量。 看零刻度线,需要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如果磨损情况不明显,则选择一条清晰的正刻度线,将其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最后用物体对应的结束比例减去初始比例英语作文,如下图所示。
标尺的零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如下图):
标尺的刻度线应靠近被测物体:如果刻度线在内侧,则按图A所示放置; 如果刻度线在外侧,则如图 B 所示放置。
秤必须摆直,不得倾斜:
读数时,直视刻度线:
用秤测量长度涉及到估计问题。 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所以对于测量仪器来说初中物理单位长度,只有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才需要估算。 让我向您解释一下什么是阅读估算。
如上图所示,对象的左端位于刻度的“1”位置,即正刻度,但对象的右端落在“3.8”位置和“3.9”位置之间。 对象的长度应为最后一个比例减去初始比例。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该物体的长度大于2.8厘米且小于2.9厘米,即2.8厘米至2.9厘米之间。 应该读取对象的长度是多少? 2.8cm多一点,多出的“一点”需要根据图片估算。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体的末端大致落在2.8cm和2.9cm的中间,因为这个物体的长度可以读作:2.84cm、2.85cm、2.86cm。
由于2.8cm是我们准确知道的物体的长度,所以称为准确值; 而0.04cm或0.05cm或0.06cm是我们估算的额外长度,所以称为估算值。 因为它是一个估计初中物理单位长度,所以与物体的客观长度肯定存在一些偏差。 因此,在物理学中,无论我们把这个物体的长度读为2.84厘米、2.85厘米还是2.86厘米,都是正确的。
在测量刻度尺的长度时,实际上需要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 仍以上图为例,上图中标尺的分度值为1mm(因此该标尺也称为毫米标尺),即小数点后第一位。 其次,看看我们的最终读数,即小数点后的读数。 第二位数字是从分度值中读取的下一位数字。
2. 时间
时间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时间单位和单位换算以及时间测量工具。
由于时间概念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物理中涉及到的单位转换并不是重点。 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已成为常见的检验点。 这里经常检查的是小时和秒之间的单位转换。
3.错误与错误
这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两个概念,即测量误差和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很容易理解。 他们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大意,导致测量值与物体的真实值存在巨大偏差。 这时就变成了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差异。 这就是测量误差。
需要注意的是,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而测量误差又是不可避免的。 以长度测量为例。 人的真实长度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永远无法测量,因为秤测量会有“估计”,即最后一位数字不准确。 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分度值较小的标尺,我们的测量结果就会更加准确,更加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估计读数,因此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测量误差,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
其中,初中阶段的第三种方法是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就像上图的例子一样,对象的最终长度应该是去掉错误的数据,留下剩下的四个数据。 取平均值。
以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卷第一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 重点是中考考的一些知识点。 至于本节涉及的非测试内容,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介绍。 我单独解释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