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作为按照一定标准(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编写的作品,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书籍的特点。 科普读物是指以科普为目的的阅读物,包括书籍、杂志、报纸等,与教科书相比,它们在创作方法、文字内容、呈现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的独立空间。 两者的联系在于读者群与知识核心的交集。 考虑到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普教材和当下的科普读物(书)各自的特点,如何形成结合两者优势的产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两类书籍的区别
教科书和科普读物是两种风格、结构、定位和功能完全不同的出版物。
1、科普读物通常与科普教材在写作风格上有所不同。 科普读物文字生动、图文丰富、措辞奔放,力求图文有趣、可读性强。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理念的延伸,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文字和图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是第一位的,栏目排列必须符合一线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教材呈现出更加严肃、刻板的写作风格。
2、科普读物不刻意追求自身结构的逻辑完整性。 科普读物的题材选择更加灵活、自由。 他们往往从目标读者的热点出发,探讨主题,并以此为核心整合素材、图文整理。 科普书的核心主题可以是单一的(如《时间简史》),也可以是多个(如《十万个为什么》)。 选题相对自由,意味着很多科普读物并不具备完整或全面的逻辑结构。 教材一般为学生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结构严谨,注重前后内容的联系和对应,力求逻辑完整。
5、市场和定位的不同,使得科普图书的价值取向与教科书略有不同。 科普图书纯粹以市场为销售渠道,必须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 科普图书的创作不受学术评价体系的约束,可以说是以“取悦读者”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 教材被定位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资源。 它们是在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制定的,经审定委员会审核后方可使用,旨在保证教材的指导功能。 教科书是“引导读者”的出版物。
2.两类书籍的交叉点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科普书籍和教科书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首先,科普读物大多针对学龄儿童,他们也是教材的受众。 尽管呈现风格不同,但两类出版物的创作目标都是为了建立或完善该年龄段读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标。 其次,科普读物的主题虽然狂野、富有想象力,但仍忠于本源,最终可以落入某一学科(或数个学科)的某个领域。 这是教科书的内容。 两者植根于相同的知识核心,基于共同的概念规律,秉承相同的学科理念,同源。
3、融合两者本质,在创意层面尝试创新
在比较分析两类图书各自的优势后,可以在创作层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甚至合并形成新的作品类型。
1、可以充分发挥科普叙事风格,将知识布置在生活化的情境中。 当有更多友好的阅读材料可供读者选择时,如果还故步自封,仍板着脸英语作文,教材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我们在初中教材《物理》中引入了对话形式,并在写作时强调情境的创设。 除了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外,向科普书籍“吸取教训”,提高教材的亲和力也是一种探索。 调查显示,效果显而易见。
2、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打造教科书般的逻辑主线物理科普书 初中,“形散而神不散”。 学生阅读教材主编于克明教授主编的《和猴哥学物理(初中版)》,以虚拟人物的活动为叙事主线,依次划分力等物理话题将热、电、光分为72个部分,以达到逻辑上的主线,将两者统一起来,使本书保持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体系。
5.注重学习过程,引入隐性练习和例子。 长期以来,习题和实例被认为是教辅内容物理科普书 初中,在传统科普书籍中很少见。 但“温故知新”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有的科普书非常重视这一点,以“想一想”、“想一想”的形式,含蓄地将练习融入到内容中。
4、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实现教材与科学阅读的无缝衔接。 修订后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划分了“选修II课程”,并定位为“招生参考”。 近年来,不断有消息称,物理高考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学生放弃选修某些物理选修模块。 如何使这部分课程不仅不被学生抛弃,而且成为继续物理学习、提高物理思维、内化物理概念的桥梁,是教材编写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将科普元素融入到这部分教材内容中,可以促进良好的科学阅读习惯,也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