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舟五号》飞行纪录片
2003年10月21日 12:49 环球时报
本报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特约通讯员 贾西平
本报特约记者赵亚辉赴《远望》3号
本报内蒙古中部草原特派记者姜建科
本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特约记者 廖文根
10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晴空万里,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中国人民千年的飞天梦想升空。 10月16日,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神舟五号”如期在内蒙古主着陆点成功着陆。 距理论着陆点仅4.8公里。 与飞船一起,中国第一航天专家安全返回。 杨利伟. 短短21个小时,我国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之旅就完成了。 经过一个不眠之夜,许多中国人争相惊讶地告诉对方:我们成功了!
发射:沙漠颤抖,火焰升腾
2003年10月15日凌晨,酒泉。
这是戈壁滩的秋夜,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
5时40分,在五辆摩托车的护送下,载着中国首批航天员的车队穿过欢迎人群,驶向发射场。
5时58分,车队停在发射台下。 宇航员杨利伟走向塔楼防爆电梯。
“‘神舟’报告飞船舱已经准备好,‘神舟’五号可以进入舱了!” ——6点15分物理资源网,激动人心的命令声,穿过浩瀚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徜徉在浩瀚海洋中的“远望”测绘船队,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正在飞船舱门口静静等待。 他微笑着向在场的工作人员挥手告别。 在辅助人员的帮助下,他熟练地进入轨道舱,然后进入返回舱,开始确认飞船的状态。
8点20分,围绕着飞船的第三组平台缓缓展开,乳白色的舰箭塔组件完全暴露出来。 飞船上的五星红旗图案格外引人注目。
随着发射时间一分一秒逼近,每一个密码都让人心紧绷,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准备15分钟!” 在测试发射控制大厅,火箭发射控制台操作员快速执行自动发射和点火程序。
“5分钟内准备好!” 宇航员关上窗户,准备出发。
“顺时针调整,继续,再调整……”直到发射前2分钟,在距离发射台仅300米的瞄准室内,工程师唐健对火箭平台的瞄准精度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然后才撤离现场。
“1分钟准备!”
“10、9、8……”
“点火 - -”
“脱掉 - -”
9时许,沙漠颤抖,火光冲天,“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升空,载着“神舟五号”飞船和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
9时11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位于日本海的“远望”一号传来好消息:“目标找到了!” 随后,“逃生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好消息接连传来。 。 9时30分,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报告:首次捕获航天器信息! 9时34分,“神舟五号”飞船舱内图像清晰显示在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大屏幕上。 宇航员向北京汇报:“我感觉很好!”
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 指挥大厅顿时一片欢呼!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民的名字,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
太空旅行很有趣,地面监控很忙
10点,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可以看到,“神舟五号”飞船首次绕地球飞行。 地面指挥报告机舱环境正常,杨利伟打开面罩。
10时31分,杨利伟摘下手套,解开膝盖以下的束缚带。
10点40分左右,飞船开始第二次绕地球飞行,杨利伟从仰卧变成了坐姿。
11点多,杨利伟开始在太空吃饭。
15时54分,飞船变轨程序启动,飞船尾部喷出橙色火焰,加速飞行。 整个过程中,宇航员杨利伟始终保持冷静。 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向北京发送数据,表明变轨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17时3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曹刚川来到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指挥大厅,并进行了实战演练。与在太空中飞行的杨利伟进行时间通话。
18时40分左右,在第七次绕地球飞行时,杨利伟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
19时58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当“神舟五号”飞船到达第八圈时,杨利伟与坐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妻子和儿子通话。
这时,记者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见到了几位负责人。 据他们介绍,“神舟五号”的前半段进展非常顺利,堪称美好。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
当航天员在太空中做着各种看似轻松有趣的实验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却在紧张地通过四艘“远望”测控船监视着飞船的一举一动。
北京时间15日17时30分,位于印度洋的“远望”4船接替“远望”2号的监测任务,并于12小时后传递给位于南大西洋的“远望”船之后。 “3号。”
检索:惊心动魄的 400 秒
南大西洋时间10月15日21时04分(北京时间10月16日凌晨5时04分),“远望”三号空间测量船驾驶舱内。
抬头一看,舷窗外的海洋漆黑一片,安静的世界里只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 与此同时,在两万多公里之外的祖国,太阳即将从地平线升起,13亿中华儿女也在期待着中国航天员首次从太空返回家园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小时。
“叮铃铃……”,25秒的长钟声划破南大西洋的寂静,“返航段测控准备30分钟,全船进入一级测量部署,人员按照部署就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听到无线电里清晰地传来了命令,全船立即忙碌起来。 所有船员们都兴奋不已,纷纷就位,开始做最后的准备。
大家都深深知道,作为《远望》3的剧组成员,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 因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经进入绕地球飞行的最后一圈——第14圈。 是时候回家了。 当飞船飞越南大西洋时,“远望三号”只有400秒的时间。 10秒左右完成对飞船的一系列高难度控制动作:“抓取”飞船并稳定跟踪、发送入站链、第一次姿态调整、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第二次姿态调整,轨道发动机点火,实施航天器制动控制,实时完成制动。
这是惊心动魄的400秒! “远望”3号于9月8日驶出长江,南下太平洋,横渡爪哇海,横渡印度洋,越过好望角,挺进大西洋。 所有测试人员都与暴风雨和巨浪作斗争。 38天里,30%的船员不顾晕船、呕吐,继续工作,就为了这400秒。
大副赵文斌留下了病重的母亲,测控工程师刘慧峰留下了垂死的孩子,三副何俊发等10人留下了怀孕的爱人,于金生等18人留下了刚出生的孩子……他们都是为这 400 人做这件事。 第二。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 “神舟”,我们等你!
随着“准备一分钟”的声音响起,坐在控制台前的张旭东双手紧紧握住操纵杆,眼睛盯着示波器。 瞬间,仪器上弹出了一个亮点,天线的主波束立即将其牢牢捕捉住。
“330发现目标”、“长江三号USB发现目标”,监测站前的测控副主任徐宁迅速按下几个按钮,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双向抓拍5秒。
天地间的沟通通道已经建立! 船上指挥中心的消息传来,让全船都松了一口气。
一分钟后,北京下达“送入链”指令。 飞船的各种信息,包括飞船的轨道、姿态、宇航员的声音等,都通过船上的卫星通信站快速发送到北京指挥中心。
“一次调整开始……”,北京指挥中心的一连串指令化作无线电波,从“远望”三号船源源不断地射向太空。
“‘长江’三号的追踪结束。” 随着宣告声响起,所有数据显示,一切正常。 各个机房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远望”三号圆满完成任务。 飞船返回舱逐渐接近地球,飞向位于祖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着陆点。
16日凌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大气层后,记者在大屏幕上目睹了飞船成功返回的全过程:5时38分,飞船返回舱返回并制动点火; 5点44分,地面与宇航员取得联系,他说飞船工作正常; 6时06分,杨利伟表示感觉良好; 6时11分,降落伞从返回舱弹出; 6时12分,杨利伟报告身体状况良好; 6时14分,回收场地落地并点火,地面控制中心命令杨利伟抛出耐热外底后,杨利伟表示感觉很热; 此后,地面控制中心一直与杨利伟通话。
16日凌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
主着陆场结冰了。 不过,在这里等候已久的搜救队员和记者却个个精神抖擞。 他们兴奋不已,彻夜未眠,凌晨1点前出发前往预定地点。 主着陆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尚未枯萎的小草随风摇曳。 远处隐约可见微微凸起的山丘,就像大地母亲张开双臂,准备拥抱从天而降的游子。
6时07分,内蒙古主着陆点收到飞船返回信号。 紧接着,各地测控站和测控船发出的调度指令在登陆现场的搜救指挥车中清晰响起。 车内显示屏上的数据显示,飞船已经成功完成返回,开始进入我国境内。
“回收二号发现目标”,测量站雷达天线稳定跟上目标。 当飞船距离地面超过30公里时,测量站操作员果断向飞船发出“打开主电源进行回收”的重要指令。 这又是一个关键时刻。 “神舟五号”返回舱回收主电源此时能否打开,直接关系到飞船能否顺利着陆和回收。 人们再一次屏住了呼吸。
“主电源已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开始。” 时间一分一秒地逼近“零时”,飞船与地面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一次完美的空间接力终于到达了最后一站。 “空中搜索开始。”着陆场指挥员夏长发下达命令。
紧接着,五架直升机发出嗡嗡的轰鸣声,在着陆区上空形成了五点编队。 一张三维搜索网迅速展开,在着陆区域上空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景象。 “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空中搜索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突然,天空中炸响一声雷霆,“降落伞篷被扔了!” 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天空,急切的寻找着。 此时,飞船已经完成了打开主降落伞、拉出天线等一系列技术动作。
这时,搜救指挥车内的电子地图上,代表五架直升机的五种颜色的曲线开始向着陆点汇聚。 “是的,我们看到了飞船!”,“在那里,在那里!” “神舟回来了!” 直升机缓缓下降,降落在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空地上。 搜救人员从直升机上跳下,如箭一般冲向返回舱。
由于穿过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胶囊表面变成了深棕色。 如果伸手去触碰,余热依然存在。
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6时23分,搜救队员迅速搭建处置平台,并熟练打开舱门。 身穿白色宇航服的杨利伟,精神抖擞地从返回舱里探出头来。 他掀起口罩,对救援人员微笑。 欢迎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一时间,草原上掌声雷动,不少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6时54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