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8月19日)发生在武昌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部分革命党人(工进会、文学社)决定将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新的武装起义。 经过革命党人的努力,划时代的武昌起义终于于1911年10月10日成功发动。起义的胜利逐渐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武昌起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这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国的开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录 1 起义背景 2 前期准备 3 起义酝酿 南湖兵变领导层被摧毁 起义第一把火出人意料 起义第一枪 民国行动 西施 民国军政府 总督府鄂军成立 鄂军四川起义 4 阳夏保卫战 5 后续影响 6 其他 7 相关事项 8 参考资料得到更多有志之士的认可。 1900年7月,谭嗣同的好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计划在武汉等长江沿岸五地同时发动秦王起义。 事变失败后,唐才常等12名起义领袖在汉口被捕,并在武昌紫阳湖畔斩首。
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反抗斗争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政府推出了“预备宪法”,但其实质是为了强化皇室权力。 大多数立宪政党对此极为不满; 1908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武昌起义意义,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继位。 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有9名满族(其中7名是皇室成员)和4名汉族。 被称为“皇家内阁”。 立宪派大为失望,少数人加入了革命党。 以此获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持其统治。 同年5月,清政府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商业公司经营的粤汉、川汉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出售给外国。 未能解决如何赔偿私人损失,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起义。 人民抵抗运动——护路运动,并成立了“护路同志会”,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 清政府紧急调动湖北新军进犯四川,导致湖北兵力空虚,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 [编辑]前期准备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发展新军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编辑] 起义过程[编辑] 起义准备 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发生一波拦路运动,成都大屠杀引发屠杀。 为了杜绝护道之风武昌起义意义,清政府派豫汉铁路监理兼钦差大臣段方率部分湖北新军入川,协助四川清军。
湖广地区(湖北、湖南)革命党人看到清军在湖北的防御力量日渐衰弱,开始策动机会在武昌、长沙等地发动起义。 9月14日,在华中同盟会谭仁丰、居正等人的推动下,文学社、联进会成立了起义的统一领导组织。 9月24日,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有“八月十五杀鞑靼”的成语)、湖南、湖北两省同时发动起义。 湖北初步定刘公为宰相,蒋翊武为军统帅,孙武为军机尚书。 【编辑】南湖兵变 9月24日革命党人联席会议当天,驻守南湖的八镇炮兵三营多名战士退伍。 炮弹兵孟化臣(中共代表)备好酒菜,喝酒、猜谜。 ,送行。 值班的刘排长前来介入,双方发生争执。 指挥员来了,叫孟化臣等人跪下,重重地拍打军棍。士兵们抢了军械,向营里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