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讲义《浮力》 初中物理讲稿——《浮力》 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的讲课题目《浮力》~是九年级物理版第14章第5节的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下面我讲一下本课从教材、学术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谈谈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浮力的学习中,你已经在生活经历中熟悉了漂浮物体所受的浮力,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和压强前面几节中学到的。 、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重点。 浮力的学习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从实践的角度教育学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要点:(1)树立浮力的概念; (2)探索阿基米德原理; (3)培养学生多元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阿基米德原理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视频教学结合相关数学推导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生分析 根据我校众多农村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端正初中物理浮力说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示范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建立高效课堂,我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本课为提高课堂效率,创设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实物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叙述式学习法本课是初中力学实验的综合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能力,本课的学习方法为探究实验法、演绎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5. 讲述教学过程,介绍新课: 搭建场景,介绍新课(时长约 2 分钟) 表演一个小魔术:先让瓶盖不浮在水面上,挡住水流处用手触碰杯底,瓶盖浮起。 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利用身边的设备实验性地引入新课,创造理想的诱导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授新课程: 1、浮力的概念(时长约6分钟) 播放视频: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出发,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并从物理学到社会。
2、浮力产生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浮力。 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为F浮动、F向上、F向下。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约需要8分钟)。 问: 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探索并得出结论。 巡回指导,寻找实验表现好的典型学生。 总结测量浮力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分析石头在水中的受力。 在玩中学习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解决身体问题。 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导地位。 4、实验探索哪些因素与浮力大小有关(20分钟) 1)快乐体验:将空饮料罐慢慢按入水底:体验浮力的变化以及浸入物体的体积差异液体中(二) 图:死海不朽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引导我们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测。 根据猜测,我们可以选择设备,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初中物理浮力说课,指导学生实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出液体的体积有关。 与物体的密度、浸入深度等因素无关。 =据此,Gpai总结了阿基米德原理:Fbu肯定了同学们的大胆猜想,鼓励大家都成为青年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
为学生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言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自参与探索、发现、体验,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原理。 方法。 并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5.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约3分钟)用投影打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6. 课堂练习(约5分钟) 四个问题测试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7. 课后布置作业题1、2、3,并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其他练习 6.黑板设计:14.5浮力 1.浮力 1.方向:垂直向上 2.浮力的测量:F浮,G,F 3.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 F 向下 2.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 2.公式:F 浮子,G 行,ρ 液体(g(V 行) 布置作业:1,2,3 6.结论 以上是我对本教材的理解以及本次课程的整体设计,如有不足之处,请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