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是玻恩诞辰135周年。 用这张图片作为对这位大师的纪念。
侯玉德、王攀(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
知识分子为了美好的知识生活ID:The-
●●●
马克斯·玻恩是哥廷根物理学院的院长,也是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之一。 他在量子力学、晶格动力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玻恩培养和影响了20世纪物理学界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几位后来取得巨大成就的著名中国物理学家。
►图1 马克斯·玻恩(1882-1970)
1王福山:第一个受益于玻恩课堂的中国物理学生
据我们所知,中国物理学中第一位直接受玻恩影响的物理学家是王福山。 1929年4月,王福山到达哥廷根,首先在这里选修了物理实验课。 一年后,他因病辍学。 1932年复学后,他选修了玻恩的原子物理和电磁学两门课程。 原子物理课上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每周一小时的练习课。 王福山说:“在这门课程每周一小时的练习课上,玻恩要求大家一起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计算晶格中的原子受到周围原子的作用力。在课上,学生们想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从最近邻原子给予原子的力开始,然后逐渐向外推动。出生的人本来是研究晶格力学的,所以这是他的老专业。课堂上,学生们来了把想法一一提出来,对的,他会确认并写在黑板上,错的,他会归纳,每一堂课总是向前迈出一步,下一堂课就从那里开始。玻恩走进练习教室的时候,带了一个女人,我们一看,她就是我们在数学学校好几年没见到的女助教。玻恩说:“她去了美国,现在在数学学院。”迈耶夫人(Marie Meyer,1963年与维格纳和詹森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研究,所以我邀请她参与。” 在课堂上,她确实想出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形式的练习课相当于教学生如何做研究工作,所以对学生很有启发。” 王福山认为,玻恩的电磁学课对他的影响比他的原子物理课更大:“接下来参加玻恩的电磁学课我受益更多,参加这堂课的人很多,至少有一百人,几十人。”
►图2 王福山(1907-1993)
1932 年 11 月开课后不久,亚伯拉罕·贝克尔( )所著的《电理论》一书出版了。 伯恩在课堂上表示,他的讲课内容将与这本书一模一样,因为他和贝克尔是同一个老师。 这门课每周都会布置练习,并由助教批改,但博恩却要随机检查。 每道题选一个能很好解决的学生,让他或她在下习题课上到黑板前做示范计算。 计算完毕后,大家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 有些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 在设置问题时,常常需要询问需要使用多少种方法,或者指定使用某种方法。 黑板上回答的任何问题必须在课后复印并提交档案。 ……博恩在问题课上高兴地当众表示,他对学生本学期电课学习的认真程度感到非常满意。 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他们以后会更加认真地学习。 学期伊始,博恩在课堂上做练习时提出了一个观点:“没有必要每个人都交一本练习本。” 两个人甚至三个人可以一起制作一本书。 练习可以两三个人互相讨论就可以解决,这对大家也有好处。 但不要抄袭别人。 据我所知,学生们都会遵守他的指示。 虽然我是一个人,但当实在找不到窍门时,我会和同学一起讨论,以获取灵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 王福山原本期待在博恩的指导下完成学业。然而,纳粹上台后,博恩作为犹太人,处境艰难,于是准备离开德国,这让王福山伤心不已。博恩临行前为王福山做了一番大事,安排妥当。对此,王福山回忆道:“玻恩的离开“让我不知所措,因为我本来想以后和他一起做研究。后来在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我去博恩家说明了原因。他想了想,立即给我写了一封介绍信,让我去莱比锡找海森堡。”王福山于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海森堡的指导。 1940年至1946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46年至1952年任同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至1980年任复旦大学教授。物理学,1980年至1993年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王福山于1993年12月10日在上海去世。
王福山并不是玻恩的弟子。 玻恩的著作中没有提及他。 然而,王福山是中国物理学界唯一一位对玻恩-哥廷根物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氛围有着深刻而直接印象的华人物理学家。 此时,玻恩学派已经度过了1925年至1926年建立量子力学的学术巅峰期,处于政治迫害和解体的边缘。 王福山对玻恩教学的记忆非常难得和珍贵。 玻恩很少提及他的教学工作,也缺乏详细的描述。 玻恩的其他弟子,如王福山提到的迈耶夫人,虽然称赞玻恩的教学和讲学精彩,但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 王福山在课堂上对玻恩教学方法的回忆以及其中体现的大师风范,是研究玻恩学派教学和教育方法的重要文献。
1933年,玻恩离开德国,1937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长期稳定的教授职位。 玻恩在爱丁堡大学工作直至1953年退休。在此期间,他为中国物理学界培养了三位杰出的青年博士,即彭焕武、程开甲和杨黎明。 此外,他还与才华横溢的黄坤合作撰写了晶格动力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专着。 这些年轻人给玻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曾说:“我的学生中有四位非常有才华的中国人,其中一位和我现在是北京的教授。黄坤写了一本关于晶体动力学的新书,其中系统地应用了量子力学。” 事实上,更准确地说,黄坤是玻恩的合作者,而不是他的学生。 博恩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下文将提到。
2彭焕武:中国第一位博士在玻恩的个人指导下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4年7月15日,玻恩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我和我优秀的中国学生彭德怀正在努力改进量子场论,我相信我们的方法是正确的。” 1944年10月 9月10日,玻恩写信给爱因斯坦:我目前的“主要工作是改进场论的量子化……我相信我们(即我和我的中国合作者彭)已经对此有了一些了解。 ”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并且相当肯定的是,我们可以摆脱理论中所有不令人满意的东西(例如发散积分等)。 我确信它至少和任何令人尊敬的经典理论一样美丽。”从玻恩给爱因斯坦的这两封信中提到的情况可以看出,玻恩对他和彭焕武将要从事的工作抱有很大的期望和信心。一起。
►图3 彭焕武(1915-2007)
彭焕武1938年赴爱丁堡大学留学,1940年和1945年分别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1947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还主持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主导我国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设计。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成果奖。 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一星英雄。
玻恩与彭焕武不仅共同合作研究工作,而且交往密切,有问题都能讨论。 1941年,当彭焕武先生离开爱丁堡大学和玻恩到都柏林为薛定谔工作时,玻恩曾对彭焕武说,“薛定谔没有学生”。 彭焕武先生回忆道:“到了都柏林后,我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薛定谔思想深刻、严谨,一个问题在他没有想清楚之前,他不会告诉别人,而且他会想清楚后再解释清楚,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近距离的接触,让彭焕武先生对博恩有了深刻的了解。 他曾指出:作为一流的理论物理硕士,“伯恩自己对实验很了解,他家里有一台车床,他博士论文的演示仪器是我自己设计加工的。当我读莫特的书时《原子碰撞理论》,我问他在用波力学计算原子散射时,为什么不考虑入射波和散射波的交集,他用光学实验作为例子,指出在在散射光测量点,由于孔径的限制,入射光不会到达那里,所以交叉项实际上等于0。这让我意识到物理中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如此实用”。
玻恩的许多关于彭焕武的言行给彭焕武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年的他仍能回忆起具体细节:“当我第二次与玻恩在一起时,我知道他经常与爱因斯坦通信,讨论科学问题。我问玻恩为什么爱因斯坦如此执着地研究统一场论。他的回答以及对此的进一步讨论让我发现,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学术思维不可避免地与他的哲学背景(比如一元论)有关;玻恩也坦言承认了这一点。
在《玻恩-爱因斯坦通讯集》中,爱因斯坦和玻恩曾提到过一位中国学生,也指的是彭焕武。 1947年3月3日,爱因斯坦在给玻恩的信中说:“最后,我非常感谢您对您的中国弟子回国之旅的关心和关心。幸运的是,他在没有我的干预下也能幸福地生活。我离开了您。”悄悄。”
在编辑《玻恩-爱因斯坦通讯录》一书时,玻恩已经记不起爱因斯坦信中提到的事件的具体内容:“我现在不记得我的中国弟子回国的任何事情了……我有几个非常有才华的中国人。” (爱因斯坦在信中所说的)可能意味着他们不是经过德国和俄罗斯,而是取道美国返回中国,以避免日益加剧的战争威胁。” 1947年,彭焕武回国。 所以,他们这里所指的博恩弟子应该是指彭焕武。
玻恩在自传中对彭焕武有很长的描述。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彭焕武是如何通过出色的工作和自信赢得了物理大师博恩的喜爱:“我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叫彭,他是一个坚强的小个子,他有很大的天赋;”他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记得有一次他犯了一个理论上的错误,当他发现这个错误时,他沮丧极了,决定放弃科学研究,为中国人写一本包含西方所有重要发现和技术的大型科学百科全书。当我说这在我看来对一个人来说工作量太大时,他回答说,一个中国人可以做十个欧洲人的工作。……他于 2007 年被任命为薛定谔高等研究院教授。爱尔兰都柏林。海特勒曾担任过这个教职,后来搬到了苏黎世。我认为彭的继任者是第一个在欧洲获得教授职位的中国人。几年后,他决定返回中国。 临行前他来看望我们,并一路陪伴我们前往苏格兰高地的乌拉普尔度假。 他离开伦敦时天气很热,但他没有带雨衣中国物理学家学物理后,而且苏格兰西海岸下着大雨,所以我们不得不给他一些干衣服和雨衣。 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几天,带他游览了苏格兰。 发表了一些看法,然后他就离开了。 我们再也没有见过他,他也没有给我写过信。 但通过与其他中国朋友的通信,我对他有了一些了解。 ……他当上了教授,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就是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者注)。 几年前,在英国皇家学会成立50周年庆典期间,我收到了他从伦敦寄来的一封信。 信中,他被确认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也许他也是他们的领导(我不知道)。 于是他就成了共产主义国家的大人物...我立即回信问他为什么这些年没有写信给我,我收到了他的第二封信,他说他不想收到来自共产主义中国的信件给我带来了麻烦。 显然,中国人被告知,与中国人的通信会给欧洲人带来问题,或者会给美国人带来危险。 奇怪的是,像彭这样的聪明人竟然会相信这一点。 他只需要问我的其他中国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给我写过信。”
玻恩的上述叙述充满了主观想象和理解,玻恩老人对一些事件的记忆难免模糊。 关于博恩的回忆,刘继兴先生对本文的多次更正,对于读者澄清一些事实很有帮助。 第一,彭焕武1960年去伦敦是为了参加英国皇家学会成立300周年,而不是50周年。 其次,当时彭先生只是代表团的普通成员,并不是领导。 领导者是吴有训先生。 第三,彭焕武一生从未入党,不能说是“共产主义国家”的“大人物”。 第四,玻恩一直不明白彭先生不给他写信的原因,所以他显得很不满。 真正的原因是彭焕武从1955年起就参与了中国的原子能研究,后来又领导了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 由于保密的需要,他无法像其他几人一样与博恩正常交流。 这是彭焕武当时无法解释的事情,玻恩因此也无法知道。 这是师徒之间无法解释的误会。
彭焕武和玻恩合作发表了许多文章。 以下是本文作者收集的几篇文章:
(1). M. Born 和 HW Peng。 和 '' 。 (伦敦),1944 年,153:164
(2)。 M. Born 和 HW Peng。 的 。 一、纯粹。 过程。 R.苏克。 爱丁布。 , 1944年, 62:40—57
(3)。 M. Born 和 HW Peng。 的 。 二. 的 纯 . 过程。 R.苏克。 爱丁堡,1944 年,62:92—102
(4)。 M. Born 和 HW Peng。 的。 三. 领域和领域。Proc。 R.苏克。 爱丁堡,1944 年,62:127-137
继彭焕武之后,又有两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前往爱丁堡跟随玻恩学习。 博恩本人也在传记中高度评价了这两位新弟子:“在彭之后,他的两个同胞来到了爱丁堡。他们是程(程开甲)和杨(杨立明)。这两个与彭不一样。一样”彭先生精神上很单纯,除了他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天赋外,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坚强的农民。而后来的两位都是有教养、优雅、有教养的绅士,他们在数学方面受过良好的训练,在物理方面也有天赋,但他们可能没有彭那么高。”
3 程开甲:玻恩认为超导研究超越物理学家海森堡
1948年3月4日,玻恩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提到:“我的一个中国学生正在研究超导,我认为他的理论(基于我的一些建议)比黑森的更好。薄的更好。” 这里提到的中国学生博恩就是程开佳。 程开甲和玻恩合作在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关超导的文章。 随后超导领域的发展证明,程开甲和玻恩在这里提到的他的超导理论,以及海森堡的超导理论,都是不成功的。 但确实,玻恩对程开甲的超导研究更为看好。
►图4 程开甲(1918—)
以下为作者与Born、程开甲合作收集的几篇论文:
(1). M. 波恩和 KC Cheng。 的 。 (伦敦),1948 年,161:968
(2)。 M. 波恩和 KC Cheng。 的 。 (伦敦),1948 年,161:1017
(3)。 M. Born、KC Cheng、HS Green。 (伦敦),1949 年,164:281
程开甲1946年8月赴爱丁堡大学师从玻恩学习,1948年秋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 1962年起,程开甲被指派负责核武器试验的技术问题,并建立了核武器试验基地。 他被称为“核司令”。 他是两弹一星的创始人。 曾获多项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四等奖各1项。 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回忆起在爱丁堡的学习经历,程开甲曾说:“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高深的知识,尤其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 玻恩以爱因斯坦为例告诫程开甲,科学研究的秘诀在于不要迷信权威,敢于“偏离正统”。 程开甲认为,玻恩的教学是对其学术精神的一次洗礼。
4 杨黎明:玻恩申请奖学金的中国物理系学生
1945年,杨黎明赴英国留学,游历多地后,于1946年(比程开甲稍早)加入玻恩弟子,并于1948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杨黎明跟随玻恩学习几个月后,得到了玻恩的认可。 。 玻恩当时为杨黎明向英国哈韦尔原子能中心申请了奖学金。 对于自己在玻恩指导下的研究以及与玻恩的合作,杨立明有这样的回忆:“1949年,MG·迈耶和JHD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首次提出了原子核中幻数的存在。玻恩教授运用自己深厚的物理学知识为了了解和广泛接触,我立即注意到原子核中壳结构的存在以及可能的统计解释。他让我用费米模型来分析这一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合理的核密度分布下,我导出了这些神奇的数字。这让他非常高兴,我们共同将这项工作发布到了互联网上。” 杨黎明的研究文章中提到,他在博恩的指导下写的应该是下面这篇:。 壳牌,伦敦,1950 年,166:399
►图5 杨黎明(1919-2003)
1951年杨黎明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在北京大学任教,为我国核物理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最早的核理论教材《核理论讲义》作者“夏荣”署名,是根据他和于敏1958年夏天在成都举办的全国核理论讲习班的讲义编写的并发表。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院士,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5 黄坤:与博恩合作撰写权威著作的中国物理学家
1950年9月3日,玻恩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我目前正在与一位中国合作者合作,完成一年前开始的关于晶格量子力学的手稿。这项专题工作完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黄坤这个年轻人用我们两个人的名字写下的任何东西,如果我能看懂的话,我就可以理解了,超出了我现在的处理能力。但是书中的很多想法都需要回到我的青年时代。”
►图6 黄坤(1919-2005)
黄昆于1945年10月抵达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师从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莫特(1905-1996)。 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10月回国,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1980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他是中国固体物理领域的开拓者、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奠基人。 黄昆于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黄昆与玻恩合着的《晶格动力学理论》(英文书名:of)一书,1954年在英国牛津出版,是最权威的著作。该领域的经典作品。
20世纪60年代,玻恩80岁左右时仍在写自己的回忆录。 在他的回忆录中,他不再将黄坤视为他的学生之一。 他说:“最后一位是我来的。黄坤,一个来到这里的中国人,不能称为我的学生,因为他来到这里时已经是一位有能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了。” 黄坤来到玻恩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玻恩学派研究晶格的方法。 方法。 对于两人的合作机会,博恩说道:“当时我手上有一本该领域新书的手稿……我关于晶格动力学的旧作是在量子力学发现之前写的,当时量子力学还没有出现。已知。还没有人以新的思路系统地处理晶体理论。我的想法是根据最基本的原理推导整个晶体理论,并在完成理论推导后处理可观察到的现象。我已经完成这个项目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其他事务和工作阻止了这个项目的继续,我给了黄坤大量的稿件,他对此很感兴趣,和我讨论,针对特殊问题写了一两篇文章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可能是完成这本书的合适合作者。我向他提出了这个建议。他没有立即接受我的提议,而是回到了他工作的利物浦。几个月后,他写信给我他表示有意来爱丁堡和我一起完成这本关于晶体的书的写作。 他来了,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和有趣的时光。 黄坤不同意我采用严格推导的方案。 构建本书。 他是一位深信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
他不喜欢抽象思维,认为科学是改善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因此,他建议在我系统推导晶格动力学之前增加一些章节,包含对该理论实际用途的解释。 我们为此发生了争执,但他以我同意他的观点作为与我合作的前提。 如果没有他的合作,我永远不可能完成这本书,所以我同意他的观点。 所以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初级部分包括所有基础实验的应用,高级部分是一般理论。 后者导致了一些更复杂的实验事实,并预测了一系列新的主要光学现象,例如吸收红外线的晶体的精细结构(所谓的“残留线”)。 自1963年以来,在弗莱堡的布赖斯高等地对这些理论结果进行了实验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该书最终的文本形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黄昆。 一个中国人能如此流利、正确地用欧洲语言书写,真是令人惊讶。 最终我不得不在出版前完成最后的工作。 1953年底,就在我从爱丁堡大学退休前不久,黄昆突然决定回国参加祖国的共产主义建设。 ……他给我留下了四分之三的手稿,并承诺很快就会把剩下的寄给我。 ……最后,稿件邮寄过来,我要做最后的编辑、校对等工作。 该书由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以最高效率出版。 但那时我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是我做过的最艰难、最累人的工作之一。 我必须阅读黄昆有时难以阅读的手稿中的每一行、每一个公式,并验证所有的计算。 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这本书看起来很有吸引力,我和其他人都没有发现它有任何错误。 ”
对于两人的合作,玻恩在《玻恩-爱因斯坦通讯录》中提到的信件注释以及他们合着的书的序言中也做出了类似的言论。 讲解充分肯定了黄坤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博恩对与黄坤的合作非常满意。 该书出版近十年后,他说道:“我最近(1963 年 8 月)满意地了解到,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因为晶格动力学已成为物理学的一个时尚部分。……卡门开创的探究领域五十年前的我又开始流行了,我和黄坤写的书现在被广泛使用。” 玻恩的第一本关于晶格动力学的专着于 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版。 在他与黄坤合着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的序言中,玻恩对两人合作之前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更具体的解释:“我写了一些章节,这些章节后来成为了章节的主体。本书中的第 4 至第 7 部分。” 在写作过程中,博恩也参与其中:“我和他讨论了手稿,有时还提出修改建议。” 这是一部纯物理著作,因此内容具有典型的物理专业性和抽象性特征。 博恩解释说:“这本书里的公式看起来相当长而且复杂,但如果一个人不厌其烦地研究它们,他会发现这确实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可以做到)。”
彭焕武对玻恩的回忆中曾这样说道:“玻恩的老朋友埃沃德在访问柏林时对我说:‘玻恩太形式化了’。这意味着玻恩擅长数学推导,但不擅长物理。直觉可能会弱一些。这“这表明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Eward想提醒我,当向老师学习时,你应该学习优点中国物理学家学物理后,避免缺点。”
黄坤对此说法持有不同看法。 2000年,笔者请《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主任吴水清向黄昆院士转发了一封信,其中包含一些关于伯恩的问题。 ”一个缺点。”
►图7 黄坤院士对Born“过于正式”说法的看法
关于《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本书的写作过程,黄坤先生在回信中也描述了:“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玻恩合作了,我去爱丁堡大学学习194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在工程系访问了大约半年,当时讨论的是我应该根据他写的部分内容完成《晶格动力学》的写作,大约花了3年时间。 -4岁。在此期间,II在利物浦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花了一半的时间写作。我每年夏天去爱丁堡与Born讨论这本书的进度。 ”
六,结论
如上所述,这些受到训练和影响的年轻中国物理学家在返回中国后都成为著名大学的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教授。 五名中有四名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两人赢得了我国家的奖项。 以“两枚炸弹和一颗恒星的父亲”的称号,一个人成为中国固态物理学的先驱,并且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和技术的创始人。 因此,当时这些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物理学界和整个中国国家的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贡献将记录在新中国的物理史上,而培训或影响他们的国际物理大师做出的重要贡献也应在《中国物理社区培养人才》中写作新中国.
致谢我们要感谢《物理学》杂志的审稿人的几次修订评论和对其他更正的宝贵建议。
本文是从2012年第10期的物理学中选择的,并进行了轻微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