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哲学学校的必修课吗?
但我对西方哲学、科学哲学和宗教研究感兴趣。
为什么要学习数理逻辑?
学长说:“数理逻辑已经折磨了我千百遍了。
我还是把它当作我的初恋一样对待! ”
来听听老师学习《数理逻辑》的心得
以及对开始大学生活的建议!
本期《周一谈奖学金》以如何学习“数理逻辑”、如何正确开始大学学习和生活为话题,采访了郝兆宽老师和一些擅长、热爱逻辑的同学。 希望对所有学习数理逻辑的同学有所帮助。 好处是你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如鱼得水,快乐地游起来!
郝兆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Q|邓杨秀玲
A|郝兆宽老师
Q1:《数理逻辑》是哲学学院哲学方向、逻辑与科学哲学方向、宗教学方向本科生的必修课。 请问为什么哲学学校要把“数理逻辑”作为必修课? 《数理逻辑》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哲学?
关键词:基础知识
A1:哲学学院多年来开设“数理逻辑”课程。 2015年教学改革中,为加强专业教育,突出核心课程,我们将《数理逻辑》设置为必修课。
将《数理逻辑》定为必修课并建议大家在大学第一学期学习,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学习《数理逻辑》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哲学,特别是学习西方现代哲学打下基础。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分为两个分支: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 不用说,英美的分析哲学可以说起源于数理逻辑的兴起。 在大陆哲学中,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也对逻辑有很多讨论和研究。 没有数理逻辑基础,想进入西方现代哲学就困难得多。 其次,《数理逻辑》可以为哲学专业学生提供基础训练,让学生更加务实、认真地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 归根结底,哲学归根结底就是论证和思辨,这需要经过一些严格的训练。 数理逻辑的训练就很好地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就像踢足球首先需要一定的体能一样,数理逻辑就相当于哲学学生的体能训练。
Q2:我们注意到《数理逻辑》的学分和课时逐年增加。 是不是以前的学生觉得课时不够或者课程很难?
关键词:系统学习
A2:数理逻辑原本是“拔尖人才计划”下的一门课程。 当时是4学分。 后来教学改革时调整为2学分。 从今年开始,纳入学院“荣誉计划”,恢复到4个学分。 我的理解是,通过荣誉项目,我们可以为立志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打造一个更具学术性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探索整体提升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数理逻辑》这门课的内容确实“值”4个学分。 我记得15年级刚开设这门课程时,我们老师和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2个小时。 除了上课之外,每周两个晚上的运动课总是持续到放学为止。 15年级的同学想必记忆犹新。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中国物理学家郝,课堂安排更加高效。 现在课时增加了,讲课也更充分了。 希望17级的同学能够学得更仔细,掌握得更深入。
Q3:有的学生认为“数理逻辑”是大学一年级最难的课程。 郝老师对于《数理逻辑》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建议吗?
关键词:理解、目标、讨论
A3:逻辑学习的关键是真正理解这些基本概念。 作为世界上最严谨的学科,逻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似是而非,但这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 因为它的许多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版本,它们既相关又根本不同。 关注这些差异,逐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逻辑地”思考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且,逻辑不是计算,而是思维,而对于思维来说,概念至关重要。 学会仔细地检验基本概念也是通向哲学、通向所有理论科学的道路。
其次,掌握概念,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练习。 对于考入复旦大学的学生来说,“考试”绝对是他们的特长。 但与高中不同的是,逻辑课要求的是“做题”而不是“做题”。 数理逻辑的题型并不多。 关键是要类比、举一反三。 为此,在做完每一道题后,你必须思考你是否真正理解它,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会这样解决它,而不仅仅是知道答案。
难易程度是相对的,因人而异。 我最常给学生喝的鸡汤就是这句话:“想难事想容易事,说话要锲而不舍,行要锲而不舍”。 希望大家在数理逻辑的“难”中经常体会这句话,或许不仅对学习有启发,对人生也有启发。
Q4:哲学学院的很多学生高中时都是文科专业。 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将哲学与语文、历史一样视为纯文科专业。 你对此有何评论?
关键词:“哲学+”
A4:首先大家要清楚的认识到哲学不是文科。 哲学是理性的、冷静的、深刻的,其根本表现是论证和思辨,而不是抒情和慷慨激昂。 哲学既涉及社会科学又涉及自然科学。 在西方传统中,哲学家往往具有丰富的学科背景。 柏拉图学院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几何的人不得入内”。 数学家欧几里得是柏拉图学院的学生。 康德曾说过“头顶上的星星,心中的道德律”,曾经教过天文学; 莱布尼茨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不仅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也是数理逻辑的第一人。 笛卡尔是一位数学家、物理学家; 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哥德尔,更不用说,连胡塞尔都是数学博士……等等,数不胜数。 所以,学生不要冒充文科生。 数理逻辑是你改变文科生形象、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理性、睿智的“哲学人”的好机会。
Q5:郝老师,复旦哲学学院又迎来了新一届新生。 您对他们在复旦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建议或期望吗?
关键词:大学生活“方法论”
A5:首先必须明确,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是完全不同的。 中学学习是应试教育,目标是考上理想的大学; 虽然大学学习也有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更加宏观,就是你要重塑自己,选择自己的专业和人生方向。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主动性”。 大学学习的目标是把自己塑造成你最想成为的人。 你如何选择是你自己的决定,不应该再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 安排。
具体到数理逻辑这门课,前面已经说过,关键在于你看待问题的方式。 中学学习不太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 问题的解决遵循一定的套路,可能无法完全理解。 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大学学习最重要解决的是“知其所以然”,多思考问题背后的推理,而不是执着于知道答案。 哲学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老师说什么并不重要。 你必须自己考虑一下。 有不同意见是可以的。
郝老师给全体同学的大学生活的建议:
首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抗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 现代社会压力很大,人们容易产生焦虑和情绪波动,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你们。 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消极、疲倦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其次,你必须勤奋。 勤奋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你必须全身心投入你所做的一切,包括你真正热爱的爱好。 玩的时候还需要更加勤奋和积极。
复旦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民间校训”:自由无用的灵魂。 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希望它不要成为很多同学放松心情、浪费大学时间的借口。 首先,我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 作为复旦学子,你们肩负着许多责任和义务,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亲人,也对自己。 自由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只有负责任的、积极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说到“无用”,人不能也不应该无用。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学好它,这样你才能有一技之长,这样你以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这就是用处。 想法和技能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无深志者,无明志;无耻事者,无大功。” 思想的深刻来自于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练习,而不是粗心大意。 幻想。 有人说“大学最可悲的是读了四年才拿到绩点”。 但我觉得更可悲的是你四年连绩点都拿不到。 大学确实给了我们很多不同的选择,学业成绩不应该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 然而,对于那些立志学业、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学业成绩确实是一道必要的门槛。 每年,当我看到许多潜在的学生因分数而失去直接研究的资格时,我都感到难过。 这个时候,高谈阔论对你没有帮助。
第三,希望同学们学会开放的心态。 大学充满竞争,年轻人可能会沉迷于短期得失,而陷入困境。 但如果几年后你再回头看,你就会发现这些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复旦各方面资源丰富。 有的同学可能什么都想要,但你要知道:得到总是伴随着失去。 所以你必须做出选择,做某事和不做某事。 成功不是与别人比较的结果,而是一个人对世界、科学、思想,当然还有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最后希望大家继续锻炼身体。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使人保持心情愉快、乐观。 它不仅有助于更高效地集中注意力和学习,而且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实在我看来,体育锻炼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能够充分展现青春活力的生活方式。
同学说
郝老师的话是不是让你恍然大悟呢? 它是否帮助你点燃了对数理逻辑的热情,让你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 等一下,本期《周一奖学金》还邀请了几位热爱《数理逻辑》的哲学系学生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理解。 里面充满了有用的信息,不要错过!
请问学习《数理逻辑》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我认为学习数理逻辑最好的方法就是——态度! 郝老师有句经典名言——只要你学,只要我教。 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作业等“当然”的事情外,我个人的建议是:充分激活笔记本的功能。 一是预览。 每节课都会有下一期的预习,因此需要提前带问题阅读预习内容,而这些问题可以在标题中的概念、定义、定理中充分找到。 例如,什么是“对等”? “平等”和“平等”有什么区别? 提前把问题整理在笔记本上,带到课堂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审查。 课后,根据课堂笔记重新整理书本内容,整理成“自己的”讲义。 完成这部分的标准是通过看笔记能够清晰地列出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 单击并应用示例以了解其含义。 当然,整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留到下节课前问。 当这些步骤真正完成后,考试前只要你的笔记本和练习本就可以轻松通过啦~
好好练习吧! 练习不仅是家庭作业,对考试也有帮助。 做好事就是自己做! 肯定你会头疼,也有可能写完一篇完整的稿子还是没有头绪,但你自己首先要思考一下,仔细考虑练习与定义、定理、推论等之间的关系. 本章的. 答案就在这些线索之中。 中间。 此外,还需要进行修订。 这通常是在我们提供的练习课程中完成的。 我们经常和同学形成讨论,经常和老师、助教讨论,课后跟着郝老师做迷妹或者迷弟。 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以上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考虑,但请相信,你对这门课程的态度一定和你的收获成正比。 希望你放下压力,努力发现这门课程的乐趣,跟随郝老师这位逻辑浪漫主义者,早日找到你对数理逻辑的热爱。
@隋一飞(哲学学院本科生15年级)
哲学学院15级数理逻辑班
学习数理逻辑的时候,一定要做题。 一开始不理解的表达方式,经过练习后就会变得直观。
说到具体的解题技巧,数理逻辑课程中涵盖的本书前半部分的练习并不是很难。 可以考虑归纳法、反证法等方法,基本都能解决。 如果没有想法,可以先写下题目中所有概念的定义。 这些定义可能会提供启发。 毕竟逻辑问题都是分析性的,答案不会超出定义。
还有一点就是要有信心。 数理逻辑并不难,只是需要适应语言和思维。 学弟学妹们,不要因为自己是文科生,就生来不会数学哦~
@王继东(哲学学院本科16年级学生)
一些建议:尝试理解定义的动机和理由; 检查定理前提的必要性; 如果你看不懂证明,就自己推导; 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过一遍已有的定理和结论及其证明思路; 确保您可以复述老师和课本所采用的方法; 阅读另一本与课堂上的方法不同的教科书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是很有趣的。
@张体云(哲学学院本科16年级学生)
关键是要理解。 要逐句理解书上的单词,不懂的就多读几遍。 你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建议。 我认为学习没有捷径,方法再好中国物理学家郝,也不如多花时间读书和思考来得有效。 我认为理解得慢并不是一件坏事。 不要羡慕那些一看就明白的学生。 你思考的时间越长,你的理解就越深刻。 虽然方法有好有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时间的投入。 如果上课跟不上,课后多花点时间提前预习; 如果您不熟悉这些概念,请花时间复习它们; 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就花更多的时间。 花时间反复思考,至少理解问题中的其他词。
另外一个体会是,我觉得复旦哲学大学教的《数理逻辑》虽然难,数学性强,但只要你认真学习,把所有习题都理解透了,考试就不会有问题。
推荐阅读北京大学邢涛涛教授的《数理逻辑》。 这本书更有哲理,解释性内容也更多。 没有我们课本那么深,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哲学学院16年级本科生,转数学学院)
不要为了“数理逻辑”而“放弃治疗”。 即使课堂上不懂,也要写下推导和求解过程,课后仔细研究或向老师、助教、同学请教。
@同思诺(哲学学院本科16年级学生)
哲学学院16年级数理逻辑班
学习《数理逻辑》对你的哲学学习和日常生活有帮助吗?
说真的,逻辑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它的命题都是分析性的,而且如此正确,以至于看起来毫无意义。 它们反映了不容怀疑的直觉。 然而,它甚至可以得出一些有时令人惊讶的结论(例如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这个系统严谨到乍一看完全无法理解,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数学和物理语言,你就会觉得可能没有任何语言能比现在更好地描述直觉了。 可计算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外,逻辑加数学作为严格系统的模型,甚至无法与物理学相比。 这对于那些希望哲学像科学一样严谨的思想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即使他们不认为哲学论证要模仿数学,大多数人也认为数理逻辑中能够被社会接受和理解的精确语言是哲学应该追求的最好的。
另外,逻辑上很多细节的思考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它可以提供一套语言和视角。
@王继东(哲学学院本科16年级学生)
当时我对学习数理逻辑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的进步,我会发现逻辑确实是整个哲学学习的有力工具(比如最大一致的概念)套)。 数理逻辑用于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旦哲学概念之间出现歧义,数理逻辑自然就会出现。 这种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在专业之外,通过学习数理逻辑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做出有效、准确的推理和判断,对于个人处理问题、辨别是非也有很多好处。
@隋一飞(哲学学院本科生15年级)
很多人认为学习数理逻辑可以提高非正式论证水平,但我不太同意。 非正式论证包含太多超出正式逻辑所能处理的元素。
如果不这样做,那只是他们不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冯
@张体云(哲学学院本科16年级学生)
哲学学院17年级数理逻辑课
您认为逻辑的魅力是什么?
应该说,(数学)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对“真理”(客观存在)的反思以及我们实现这个“真理”的方式——证明。 所以,凡是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人,都会懂得逻辑。 魅力
@(哲学学院16年级本科生,转数学学院)
逻辑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对的,你至少可以知道自己是错的,而在其他哲学课程中,标准则更加难以捉摸。
@王继东(哲学学院本科16年级学生)
数理逻辑让我更好地理解理性,并惊叹理性如何能够如此严格地运用。 而且,它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你会意识到一个极限。 逻辑和理性不能用来处理任何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有利于自我反思。
@李夏(哲学学院本科16年级学生)
数理逻辑打开哲学之窗
哲学研究打开智慧之门
思考的乐趣
解决人生疑惑
点一盏灯
照亮大面积
特别鸣谢:郝兆宽老师(哲学学院教授)
隋一飞(哲学学院15级本科生)、王继东(哲学学院16级本科生)、张体云(哲学学院16级本科生)、傅辰吉(哲学学院16级本科生) ,已调入数学学院)、佟斯诺(哲学学院本科16级学生)、李霞(哲学学院本科16级学生)
支持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