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于2018年启动高考招生综合改革,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3年,将迎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新高考。 为更好地把握新一轮综合教育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指导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笔者课题组通过目测、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在分析新高考物理试题特点的基础上,对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关于新时代》《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针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2.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一)概念与规则的新课程教学
教师在教授新课程时,首先要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想要学习的概念和规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其次,要结合适当的典型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从情境中把握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抽象的过程。理性知识。 这就是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关键环节(徐国良,1997)。
学生在最初形成概念和规律时,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普遍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比较易混淆的概念、比较相似的概念、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结合具体事例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胡阳阳,2015) 。 在学生初步了解概念和规律后,教师还必须创设典型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难点和易错点,突出概念和规律的本质特征和不同方面,引导学生深化应用概念和规律的实践。来解决身体问题。 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把握概念的本质,在应用规则时掌握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2)概念和规则的复习教学
学生在回顾教学时应认识到,牢牢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是灵活运用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重新整理整合复习内容、创新复习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梳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规则; 并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和任务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练习教学是复习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是巩固和深化知识、培养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决不能本末倒置,盲目解决问题,忽视基本理念、基本规则、基本方法。 在教学练习中,教师应注重通过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诊断学生的思维障碍,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自身知识建构的不足; 通过高级题组设计,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路径; 应激发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和设计任务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直接针对高考要求教授新课程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要根据概念教学和规律教学阶段统筹设计三年教学目标,明确新课程教学、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总复习等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阶段的互联学习逐步拓展。 ,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体会和掌握所使用的科学方法,最终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冯杰,2020)。
2、加强情境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物理核心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教学中创设情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授概念和规则,还是教授问题解决,都需要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吴哲,2017)。 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但情境越多越好。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主题,选择典型情境,有效引发学生思维,为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解决问题提供载体。 下面以生活情境的创设和概念规则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为例,阐述不同形式和功能的情境创设和教学的原则。
(一)生活情境的创设
生活情境的来源包括自然界的物理现象、生产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技术前沿等。 每一种情况都包含大量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样,每一个物理概念和定律也对应着大量的情况。 在教学中,生活情境的选择要考虑学生对情境的熟悉程度以及情境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联系程度。
在概念、规律新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应选择学生熟悉的、与概念、规律有明显本质联系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因素,把握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科学抽象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或现象中提取本质属性的物理抽象能力。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灵活选择情境。 如果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可以选择学生不太熟悉的情境。 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与概念和规律本质联系不太明显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构建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模型构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概念规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在概念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先前概念的不同,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
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对相关现象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并且这些认识与科学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基本一致,例如曲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活相关经验,但与科学概念和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教学中,首先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质性关系认识; 然后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规律。
第三种情况是学生头脑中的先入观念是非科学的,比如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那么教师就必须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头脑中的先入观念与情境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 然后通过创造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理解。
第四种情况是学生脑子里基本没有相关的前科学概念,比如电场强度的概念。 然后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生活和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形成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无论何种情况,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情境教学的重要目标,始终注重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抽象物理知识,从情境中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推理和论证的能力。的过程。 和模型构建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认识到实验情境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情境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方面的重要作用。
3、提升教学评价能力高中学科网物理,推动学科核心能力落地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围绕物理核心能力开展教学评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物理核心能力的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使物理核心能力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能够着陆。
(1)评价任务设计
有效的教学评价从清晰明确的认知模型开始,然后创设任务情境并观察学生完成任务时的表现,进而推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课程标准中物理学的核心能力和学术质量水平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可依赖的认知模型。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术质量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够应用哪些物理知识、思想、方法,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这既是描述学生当前水平的基础,也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指导的基础。
例如,“应用机械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概念和定律来解释熟悉问题情境中的相关现象”就是新课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目标之一。 为了这个目标,根据学业质量的高低,教师可以预测不同级别学生的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具体表现
4级
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机械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
3级
能够从“功”的角度解释动能与势能的转换
2级
通过“力”解释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1级
通过直接观察的现象解释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这一目标的程度,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评估任务,并预测不同级别的学生在任务中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 例如高中学科网物理,如果老师设计的评价任务是一个课堂问题,问题是“用一根长绳子把篮球从天花板上吊下来,把篮球举到一定角度然后静态释放,分析其变化”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篮球的机械能”,则可以预测不同的水平,学生可能的反应如下。
可能的答案
4级
空气阻力对篮球做负功,外界对机械系统做负功,所以篮球的机械能减少;
空气阻力确实会产生内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篮球的机械能递减。
3级
空气阻力对篮球产生负面作用。 篮球增加的动能小于减少的重力势能,机械能减少。
2级
篮球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不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因此机械能减少。
1级
篮球越摆越低,机械能越来越小
基于上述流程设计评价任务,可以让教师从学生的行为表现中判断学生的水平,为教师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
(二)评价结果的解释和使用
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多渠道、多方面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 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试卷、实验报告、研究活动报告、实践作业、同行评价记录等结果信息来源,还要关注学生出勤情况等过程信息来源。上课、答疑、实验操作。 对学生的关注也是必要的。 原始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动机等背景信息来源(沈玉顺,2009)。
其次,教师应尽力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准确的解释。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一定的参考标准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评价的参考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自我参考。 自评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依据。 教师还需要认识到,无论认知模型多么准确,都不可能将观察到的学生行为与学生的内部思维过程相匹配。 因此,评价结果的解释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参考多种评价结果。
教师在使用评价结果时应时刻牢记,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 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排队”学生。 此外,教师还必须深刻理解真实的物理情境对于评价学生物理核心能力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讨论和探索。 通过收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表现,可以判断学生在物理方面的核心能力水平,引导教学重点围绕学科核心能力的实施。 物理课程目标。
(本文发表于《福建教育》2023年第3期,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