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后,美国学术界知名月刊《今日物理》为他发表了讣告,甚至还破例附上了一张黑白照片以示关注。
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特意向他发来吊唁信:西乔是这一代物理学家的领军人物,物理学界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新星。
学术界为人才流失的悲惨事件感到震惊。 无数人为他哀悼,无数人寻找他自杀的真相。
他17岁考入北大,20岁考入哈佛,32岁晋升教授,却在34岁时跳楼自杀。这是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国天才的一生。
多年后回首往事,人们依然感叹:冯溪桥留下了多少传奇?
冯熙乔出身良好。 父亲是国家经委总工程师,母亲是解放军304医院胸外科主任。
1960年,这个幸运的男孩出生在北京。
▲ 从左至右:弟弟冯依依、冯熙乔、母亲
2岁时,他跟随祖父学习水彩画。 在色彩斑斓的绘画世界里,家人并不要求他接受教育,只希望他有一个丰富的成长环境。
7岁时,他爱上了小提琴。 他的父母花高价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价格贵得让同学们听后都羡慕不已。
我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正值十年浩劫,钢琴谱找起来极其困难。 为了支持西乔的兴趣,她的妈妈和爷爷不遗余力地借别人的琴谱。
我加班加点给他复印。 我先用手画了五线谱,然后仔细地把音符一一抄下来,用最笨的方法给他找了很多练习曲。
这其中浓浓的爱与关怀,让小提琴成为冯溪桥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之一。
▲ 冯溪桥在洛杉矶的家中拉小提琴
在亲情的滋养下长大的冯熙乔自然也有很多的爱。
当他上小学时,一位同学的母亲得了重病。 他主动帮助同学做作业,还主动去看望病人。
回到家后,他拥抱着妈妈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一个健康的妈妈。
1976年唐山地震时,北京有明显震感。 凤溪桥在睡梦中被惊醒,感觉有些不对劲。
等他回过神来,正要下楼的时候,又回来叫醒了正在熟睡的弟弟。 两兄弟险些丧命。
当他下楼时,发现弟弟只穿着一条内衣。 他冒着生命危险上楼取衣服。 当时,妈妈在医疗队,爸爸在廊坊出差,家里没有大人。
16岁的冯溪桥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责任感。 这件事也让弟弟冯依依对哥哥始终心存感激。
▲ 西乔与上大学的父亲、母亲和弟弟(1980年,北京)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上高二的冯溪桥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废寝忘食地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物理系。
当时,教具匮乏,教材更是不齐全。 许多老师一边写课本,一边分发给学生。 教授电磁学的赵凯华老师深受学生支持。
大一期末考试时,很多同学都卡在了电磁学最后一道大题上,冯溪桥也一脸悲伤地走出考场。 当他看到赵开华老师时,他急得几乎要哭出来,说话也有些吞吞吐吐。
“哦,赵老师,这……这……最后一道题……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有时,天才男孩会因为无法解决的难题而感到困惑并哭泣。 但谁也不能否认冯溪桥的努力和才华。
大三上学期,由李政道主持的首届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试(简称:)开始报名。 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前往美国继续深造。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整个北大物理系都处于兴奋的状态。 冯溪桥当时没有上多少专业课,所以忍不住报名了。
回来后,我努力自学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 殊不知这次考试的试卷是博士出的题。 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资格考试。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还没有毕业的本科生来说,做博士生的专业题是多么困难。
冯溪桥学习太刻苦,以至于用脑过度而失眠。 后期只能靠吃安眠药入睡,精神状态极差。
经过16个小时的考试,离开考场后,所有考生都已疲惫不堪。 很多高年级学生干脆逃课回宿舍补觉,这也招致了学校的批评。
这一战,冯溪桥苦苦挣扎,好在结果没有让人失望。
他的总成绩位居北京大学第一、全国第四。 他是当年中国最年轻的传球者之一。
此时他才20岁。关注公众号:财友,加入社区
▲ 哈佛新生冯溪桥在物理系实验楼前(1981)
通过笔试后,他接受了美国大学教授的面试。 他流利的演讲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甚至给出了至高无上的评价:冯溪桥将来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
我们常常误解天才,认为他们的成功只是努力的结果。 然而,冯溪桥的经历却足以说明:
天才想要创造奇迹,也必须日积月累地努力。
1980年,这个20岁的年轻人提前完成了北京大学的课程,来到了哈佛物理系。
完全陌生的环境并没有削弱他的学术才华,甚至让他如鱼得水。
他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需要努力掌握的所有课程,甚至还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冯溪桥表现出了东方学生中少有的热情和开朗。 他会跳国标舞,有高超的小提琴技巧,还喜欢游泳。 他组织过音乐会、艺术展览、中式餐桌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复杂热闹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反而让他更加耀眼。
他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论文。 他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已被引用超过300次,发表时年仅23岁。
▲ 冯希桥博士毕业照(1986年5月)
这一年,冯溪桥已经是一名本科生住宿辅导员了。 次年,他获得哈佛大学杰出研究生奖。
该奖项只向哈佛最优秀的研究生开放,金额足以支付整个学期的费用,让他们不会受到学术以外的财务问题的困扰。
可以说,当其他留学生都在为钱发愁的时候,冯溪桥却在哈佛通过学术战胜了世界顶尖学生,实现了自给自足。
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的冯溪桥被聘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助理教授。 这份工作让他非常兴奋。
他还对朋友们说:去那里好好战斗吧。
然后,他开始了为期数月的公路旅行,穿越美国大陆,从东海岸到东海岸。
生活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大男孩面前,流露出无限的希望。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冯溪桥达到了学术巅峰。 他不仅每年发表数十篇文章,也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年轻教师。
有一次,冯溪桥带着朋友参观校园,请路过的学生给他们拍照。 他们被误认为是刚入学的学生。
“你是一个新同学吗?”
“我在这里教书。”
凤溪桥轻轻一笑,心中或许有些得意。 面对如此非凡的成就,他是如此年轻。
即使在优秀的北大学生中,他也是独一无二、出类拔萃的。 这样的人生活幸福,学业有成。 人们怎么会认为他会早倒下呢?
由于七年级、七年级学生入学晚半年,本应于1982年2月毕业,但已有13名学生通过考试提前毕业。 因此,这张珍贵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毕业照也被提前了半年。
在围绕死因的各种说法中,最被广泛认可的说法是冯熙乔为爱情所困,最终走向了自杀的深渊。
在他过去的经历中,也有一些痕迹。
冯锡桥在北大的时候,有一个同系的女朋友。 后来两人一起去美国留学,分别考入两所大学。 随着工作量越来越大,联系也逐渐越来越少。
女孩分手,冯熙乔受到重大打击。
他说:“这件事是我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当时我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开始。”
相比之下,做学术工作可能是世界上最纯粹的事情。 黑白分明,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于是很快,冯溪桥又重新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
他致力于研究近红外光成像,希望在未来取代产生辐射的X射线用于医学检查。
检查大脑肿块或乳房早期病变时,不再担心辐射副作用。
▲ 冯溪桥(左三)抗议美国内华达州核试验场进行核试验(1987年)
学业上的进步给了他信心。 爱情中,冯溪桥逐渐恢复了活力,他开始接触美国女孩。
在留学生中物理学家乔,有一个不成文的现象物理学家乔,就是中国女孩和外国人约会很容易,但中国男孩和外国女孩约会就更难了。
冯溪桥打破了这种偏见,经历了几段不痛不痒的异国恋,还在30岁的时候遇到了真爱。一名顶尖的法学院学生是他理想的伴侣。
两人一起游览欧洲并共同生活了一年多。 冯溪桥沉浸在爱情的喜悦之中,向女友求婚,并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
然后订婚就完成了,婚礼场地也选定了,一切都很顺利。
当时,女孩刚刚踏入职场。 她经常连续工作,周末经常加班。
最终,当他们的未婚妻出轨时,他们的关系破裂了。 1993年底,冯溪桥极度孤独。
“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了,这是对我的第二次大打击,我感到很沮丧。”
连续两次受伤,这个骄傲的男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当时他还在研究近红外光,并于1994年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让他感觉幸福很多。 如果新技术得到推广,将能够拯救全球无数患者。 未来MRI甚至可以小型化,安装在救护车上,为病人进行移动诊断和治疗。
他想创办一家公司,推广新技术,拯救生命,改变世界。 然而,在这些宏伟计划得以实施之前,坏消息先来了。
1995年9月,巴黎警方通报,年仅34岁的冯溪桥在法国同事家中猝死。
外界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他迷恋上了一名比自己大10岁的法国女子,精心准备了求婚仪式,但遭到了她的拒绝。
受到重创后,他站在高楼上跳了下来,留下了学业、家庭和理想。
消息传出后,无数人失望不已。
▲ 冯溪桥教授与父亲、母亲和弟弟(1994年在洛杉矶)
这样一位学神般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去世,对于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他是一位刚刚成为全职教授的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志向远大,才华无限。
未来,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从教,成功都将是唾手可得,足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没有机会了。
冯锡桥留下的护照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签证,附加的几页还有大片的空白,就像他未完成的人生一样。
他走遍了许多国家,听过各地的故事。 他总是目光宽广,神色明亮,仿佛人生永远不会失望。
谁能想到,这个向朋友感叹“生活真有趣”的年轻人,竟然自杀了。
深爱不长久,智慧受损。
▲ 冯溪桥葬礼节目单
奥斯卡·王尔德在书中写道:“那些才华横溢、容貌出众的人,往往承受着命运的悲哀。” 经历过成功的天才怎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他们攀登过许多学术高峰,站在学术界的顶端。 人心难测,世界难测,是最难解的谜。
在活着这件事上,运气和努力只能取得有限的成就,但意志和勇气才是继续过关的秘诀。
天才的陨落固然令人悲伤,但普通人顽强奋斗的生活也值得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