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近日,2019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果揭晓。 北京大学7人当选,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元宁教授、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唐超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继平教授、化学与分子学院张进教授北京大学工程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彭连茂教授新当选。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王军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董尔丹研究员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至此,北京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
在身边听老师教诲真好,在未名湖边读书真好。 一代代北大学子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官方微信邀请您了解新晋院士故事,邂逅北大品格、家国情怀、科学精神。
///////////////////
生活的数学语言是什么?
生命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2019年11月举行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40周年大会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唐超教授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看似“无解”的问题在他演讲的最后。 这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问题之一,也是唐超从事跨学科研究以来探索的主要方向。
唐超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非线性科学、复杂系统、物理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许多被写入教科书。 他是同学们心中的“科学大神”。 他以其独特的“科学品味”,致力于用物理思维和方法研究生物问题,探索生命系统中的定量规律和设计原理。
唐超接受北大电视台采访,畅谈心中的中国梦和北大梦
让我们走得更近一些
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讲座教授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
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
唐超教授
感受同学心中的北大“男神”
独特的科学品味
物理学家的生命科学探索之路
中学时科物理学家,他最喜欢物理,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是他的梦想。 但高考那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并没有在江西招收学生,所以唐超就进入了力学系。 出于对物理的热爱,他在大学里自学了大量物理,并经常在物理系旁听课。
20世纪80年代,李政道启动了一个项目,圆了唐超的“物理梦”。 该项目由中美两国通过专门招生渠道联合开展,每年选拔百名左右的国内大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唐超作为第一批留学生来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统计物理。
唐超的导师、统计物理大师卡丹诺夫对他影响深远。 “我们经常只是聊天,研究方向就会被透露。” 芝加哥大学讨论式的科研和教学氛围,超越学科界限、聚焦科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严肃、严谨、深入的研究风格,不仅为唐超树立了榜样。这奠定了扎实的物理学基础,也培养了他敏锐的“科学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了他日后的学术风格。
很快,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博士后唐超在自组织临界性问题上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这是他在研究生时期就非常感兴趣的方向,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术界。 反响很大。
1991年,唐超在NEC普林斯顿研究所工作。 这里没有研究限制,只有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趁着这个机会,唐超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他敏锐地感觉到自然界最复杂的生命现象可以提供新的“材料”。 唐超开始涉足生物问题,“发现它们很有趣”。
在他看来,生命科学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但又有些“令人费解”。 于是,他开始参加各种小组会议和阅读生物学文献,度过了“苦乐参半”的半年时间。 他很享受探索的过程,却又为“找不到研究课题”而苦恼。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关于蛋白质折叠的学术讲座上。 演讲者是斯坦福大学研究超导物理的教授。 他的研究兴趣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 “我突然灵光一现,”唐超恍然大悟,“我们能不能用统计物理方法来研究蛋白质折叠问题?” 这就是他偶然发现了自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一个课题——这个问题也促使唐超后来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蛋白质结构可设计性的概念。
“生命现象是肥沃的土壤,可以孕育新的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开启了唐超的跨学科研究之旅。 他试图用物理思维和方法解决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的问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是时候为国家科研做出贡献了”
自2005年起,唐超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任教。 这里不仅有最优秀的生物学家,还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生物学话题。 唐超参与了招聘、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帮助UCSF确立了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向。
六年后,事业如日中天的唐超突然决定回国。 当时,中国的交叉学科在理念和科研环境上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和留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现在,是我为推动国家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的时候了。”
在唐超看来,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国力、国家科研投入都比以前强大了很多。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超频繁往返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并参加学术会议。
1999年科物理学家,唐超受李政道委托,开始筹建理论生物学中心,即定量生物学中心的前身。 起初,他每年都会回国两三个月,直到2011年,他和家人回到中国。 回国后专职担任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今天的生物学有很多原理、公式和数学方程,但未来更有可能出现新的‘生命数学语言’和新的‘生命物理学’。如果我们坚持打破学科界限研究生命现象,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唐超带领团队利用北京大学的多学科优势,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生物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力量,开展并推动了定量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一系列进展。
唐超课题组将非线性动力学的概念应用于生物调控网络,提出了生物系统鲁棒性的理论解释,为细胞周期、细胞命运决定、干细胞重编程等生物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定量视角。 。 他们还利用统计物理思维方法研究生物网络拓扑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找出通用的设计原则。
2002年李政道先生与理论生物学中心部分成员合影
理论生物学中心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不仅被评为教育部第一批创新研究团队,还于2007年、2008年成为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跨学科”创新研究群体,并得到了北京市的支持。交叉学科重点学科建设。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回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牺牲,但他们还是和我一起回来了。我的妻子除了北京的空气有点差之外,没有其他抱怨。”坏的。” 更令唐超感动的是家人的支持。 他全身心致力于国内交叉学科建设。
培养具有“科学品味”的复合型人才
唐超将导师卡丹诺夫宽松而又严谨、深入的培养理念“复制”到了定量生物学中心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学生培养、科研人才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
他多次用“科学品味”来形容对学生的要求。 “科学品味是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以及知道如何提出好的科学问题。” 在他看来,自由轻松的氛围还有助于培养思考精神和科研热情,这与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
唐超全职回到北大后,培养了第一批博士生
“我们每周都会讨论一篇别人写的文章,大家一起评估这项研究是否做得正确、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有趣。 这些都是提高我们科研品味的过程。”
两个研究中心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宽松优质的土壤”。 无论发表文章,均采用五年评价制度。 在唐超看来,这样的制度可以让大家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长期且有意义的工作。
无重大限制、无年龄限制、无考试……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看似“放任”的招生模式,实际上是严格而苛刻的。 没有专业限制,因为我们希望将招生背景拓展到生命科学之外; 没有年龄限制,不限于应届本科生,更有利于发现更有经验的人才; 没有考试,意味着一种新的评价模式——学生有多次PI面试,需要回答广泛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控学生的素质。 “我们希望将学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超和实验室同学在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年会
近年来,担任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的唐超将自己的理念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研究所10个中心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聚集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开展各类前沿问题的研究和科学技术的突破。 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进展。
研究所各中心每年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研究成果。 各中心先后承担了“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数百项,并荣获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要实现真正的跨学科跨学科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唐超的探索之路从未停止过。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学科概念会变得更加淡化,所有学科都完全连接起来,交流会更加顺畅,我们甚至不需要设立跨学科学院。 这样的机构。”
到那时,“什么是生命的数学语言”和“什么是生命的物理学”也许就不再是问题了。
人物卡
唐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座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
唐超教授在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复杂系统、物理生物学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近年来,他专注于运用物理思想和方法研究生物问题,探索生命系统的定量规律和设计原理。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院士。
▲
▲
采访:韩芳、陈诗月、王艳、吴征、王鹏、刘启元
文:王艳
摄影:王甜甜
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视频:北京大学电视台 赵丹
排版: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