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根据天空颜色和太阳光度的变化来判断时间。 古埃及发现影子的长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6000 年前,古巴比伦人发明了日晷,用于在早晨报时。 他们还发现水的流动需要固定的时间,因此他们发明了水钟。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利用水来计量时间的工具——铜滴头。 他们还用烧香来计时。 将香水平放置,并在上面放一根带有钢珠的绳子。
公元前 140 至 100 年,古希腊人创造了一款采用 30 至 70 个齿轮系统的奥林匹克计时器。 这种仪器被称为 ,由 29 个互锁的铜齿轮和多个表盘组成,大约有午餐盒大小。 它于 1901 年在希腊安提基西拉岛附近的一艘古代沉船中被发现,因此得名,现在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中。
公元1300年之前,人类主要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持续运动来计时。 例如,日晷利用太阳影子的方向来测量时间; 漏壶和沙漏利用水和沙的流动来测量时间。
东汉张衡制作了漏浑仪,并用齿轮系统连接浑仪图像和计时漏壶。 漏壶滴下的水推动浑天仪均匀转动,每天正好转一圈。 这是最早的机械钟。
北宋元祜三年(1088年),苏宋、韩公廉等人创制的漕运仪台,已采用了擒纵机构。
1283年,第一台由重锤驱动的机械钟出现在英国的一座修道院里。
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造钟楼(或钟楼),目的是提醒人们祈祷时间。
16世纪中叶,台钟开始出现在德国。 那些钟只有一只指针,钟面被分成四部分,以使时间精确到最近的 15 分钟。
17世纪,钟摆和定律逐渐出现。 其操作的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乔瓦尼·德·但丁( de Dante,又译但丁)被誉为欧洲钟表之父。 他花了16年时间建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时钟,称为宇宙浑仪,它可以显示天空中一些行星的运动,还可以反映宗教节日和一天中的时间。 它于1364年推出并开始使用。 丹迪制造的时钟并不是欧洲的第一座时钟。 据说,欧洲第一座能报时的钟是1335年在米兰制造的。
1657年,惠更斯发现钟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并建造了第一台摆钟。
1670年,英国人威廉·克莱门特( )发明了锚式擒纵机构。
1695年,英国人汤平发明了工字轮擒纵机构。 后来,来自同一国家的格雷厄姆发明了静态擒纵机构。
1728年至1759年,航海钟问世。
1765年,自由锚式擒纵机构诞生。
1797年,美国人伊莱·特里获得了钟表的专利。 他被认为是美国钟表业的创始人。
1840年,英国钟表匠贝恩发明了电钟。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钟的原理。 两年后,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诞生,至今仍是最先进的时钟。 其运作是通过铯原子和氨原子的自然振动来完成的。 它可以准确运行300年,误差很小。
18世纪至19世纪,钟表制造业逐渐实行工业化生产。
20世纪开始进入石英化时期。
进入21世纪,基于原子钟原理发展起来的能够自动同步时间的电波钟技术逐渐成熟。
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和制表师用他们的智慧和不断的实践形成了一条时间的隧道,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一条钟表文化和技术发展的轨迹。 就中国钟表历史而言,最早的两种计时工具“土规”和“日晷”都是用粘土和石头制成的,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工具的国家之一。 到了青铜时代,钟表再次发展,青铜“漏壶”取代了“图规”和“日晷”。 东汉元四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漕运浑仪”。 后来唐代高僧等人以此为基础,改进和发明了“漕运浑仪”和“漕运仪台”。 到了元明时期,钟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取得了突破性的新发展。 元初的郭守敬和明初的詹熙元创造了“大明灯”和“五轮沙漏”。 他们采用了机械结构,并添加了圆盘和指针来指示时间。 他们的机械的先进性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时效性也越来越明显。 精确的。
19世纪末,中国的钟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875年上海“美丽华”作坊制造的南京钟,有屏风式,钟面鎏金,刻有图案。 它以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报时清脆、走时准确而闻名中外。 1903年在巴拿马首次使用,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特别奖。
我国现代机械钟表工业始于1915年,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在烟台投资开设了中国钟表制造业第一家钟表厂——烟台宝石钟表厂。 1918年,他成功生产出第一批挂钟并投放市场。 1927年,烟台第二家钟表厂——永康制钟公司开业。 到1937年,烟台钟表业已有企业6家镇江物理学家,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 据1934年统计,仅德顺兴、永康、慈业三个制钟厂就有职工1416人,从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引进的生产设备149台,年生产挂钟10.88万只。 。 产品不仅销往华北、华东、东北、华南等主要商港,还销往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夏威夷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至于北京,最有名的就是亨得利钟表店。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呢? 还有哪些故事呢? 让我们跟随王永斌先生的回忆,一起来看看这个老字号的历史。
亨得利钟表店原名为亨得利钟表眼镜有限公司,自开业以来,亨得利的声誉不断提高。 全国各大中城市(包括香港、台北)都有亨得利手表专卖店。 仅北京就有三个亨得利,分别是前门外隐寺(现大栅栏西街)的南城亨得利、王府井大街的东城亨得利、西单北大街的西城亨得利。
亨得利钟表眼镜有限公司老店最早位于江苏镇江。 民国四年(1915年)开业。 经理王光祖,号丙三,浙江定海人。
王光祖原本是一名裁缝,为了谋生,他在家乡开了一家小裁缝店。 后来,因生意不佳,他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在大运河、长江的一些码头做裁缝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上海一家外企给一个男人做衣服。 外企的人请他为外企做广告。 为了赚更多的钱,王光祖在衣服的正反面挂了一块印有“大罗马”瑞士手表图案的白布镇江物理学家,为外国公司做广告。 后来,他觉得给别人做生意赚钱比给别人做广告更好,于是他从一家外企拿了一块手表,到码头做起了贸易生意。
王光祖是一个商人,他的生意非常赚钱。 攒了一些钱后,他萌生了开店的想法。 这时,恰巧他的朋友应美康和庄汉高也想找个地方创业。 于是,三人于民国四年(1915年)在商业繁华的镇江共同开设了亨得利表行,王光祖担任经理。
当时的镇江是长江和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来往船只众多,街道上店铺林立。 王光祖和同事开的祥得利表行也卖洋货,所以一开业就生意兴隆,年年盈利。 民国八年(1919年),王光祖在上海广东路开设上海亨得利,并增设眼镜业务。 为了扩大业务,他还吸纳了几位股东。 他们效仿西方企业,将店面更名为亨得利钟表眼镜有限公司,并以上海亨得利为总部,向全国发展业务。 从1923年到1948年的20多年间,亨得利分店在天津、重庆、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开设了60多家分店,王光祖任总经理。 亨得利各地分公司从上海总公司进货。
与同行业的其他店相比,亨得利的产品款式新颖,价格便宜,因此在竞争中始终具有优势。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亨得利遍布全国,钟表眼镜品种齐全;专营复杂难动表,名誉至上。”欢迎顾客。”
起初,王光祖他们为亨得利店取名确实花了很多心思。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最终选定了“亨得利”这个既雅致又洋气的词。 但这三个字引发了一场诉讼。 事情是这样的:1864年,法国人霍普在现在的上海延安东路开设了霍普兄弟公司,专营欧美侨民所需的生活用品。 后来迁至现在的南京路,更名为“亨达利”,并改业专营手表、眼镜等产品。 王光祖的亨得利在上海开业后,生意极其红火,发展迅速。 这引起了法国人的嫉妒,他们以侵犯“亨达利”的店名权为由向中华民国上海法院提起诉讼。 这起诉讼经历了多次迭代。 最终,在王光祖辩护律师的有力论证和不畏外国人压力、主持正义的法官的公正审判下,亨得利王光祖胜诉。 很快,亨得利在农业部和商务部注册,亨得利店名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虽然因亨得利店名引发的官司给王光祖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提高了亨得利在社会上的声誉,也让亨得利的生意更加红火。
过去,北京的钟表眼镜业有“两谨慎、三繁荣、一站式服务”的说法。 “二申”是指前门外银寺、王府井大街外的申昌钟表眼镜有限公司; “三横”是指北京的三横得利; “一站式”是指位于王府井大街的汇龙钟表眼镜有限公司。 申昌与亨得利是钟表眼镜行业的长期竞争对手。 全国只要有亨得利,就有申昌。 现在神昌和回龙都没有了。
1927年,王光祖在北京前门外的银四路北侧开设了第一家分店,并派三子王惠春担任经理。 王惠春毕业于南京华中公学,曾在上海亨得利学徒三年。 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他学会了一套商业技能。 他聪明能干,有教养,将北京观音寺亨得利经营得十分兴盛。 但王惠春对观音寺的选址并不太满意。 他还看中了王府井和西单。 当时的王府井虽然不像大栅栏那样旅游胜地,但靠近东交民巷,外国人也不少。 而且,大多数官僚和富人都住在内城。 因此,在王府井、西单开店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