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从事原子成核工作。
他在科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观物理学奖
学习奖金。 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京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第二机械部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别顾问。 19
1992年去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他领导建设了中国第一个重水原子反应堆
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技术、钎焊化学
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相继开展。
展品:苏联政府停止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后,迅速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核技术专家前往第二次世界大战。
机械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各方面的关键任务。 一方面,与中科院相关领导一起,
组织联手攻关,及时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为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60年,原子能研究所就组织了中子物理理论和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初步研究。
工作,为氢弹的研制做好了理论准备,并在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贡献。
氢弹研制成功。
5.邓稼先(1924-1986)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任教于北京大学。 1948 年 10 月前往普渡大学
留学物理系,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机械部第九研究所副研究员、理论部主任,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副主任等。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6年去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主导了爆炸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研究的发展。
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以中国自主研究核武器为例
设备的第一步。 主导完成原子弹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爆炸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
试验成功后,我们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的设计原理,选择技术途径。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特等奖2项,1986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19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他们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1907-1998)
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返回中国。 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1950年5月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副所长,第二机械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一机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第二机械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第二届全国技术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8年去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技带头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和实验的先驱。致力于核武器研究
在武器研制过程中,指导并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现任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担任委员会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次、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负责指导爆轰物理实验、爆炸技术、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
在光学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独立
提出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 他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人。积极推动惯性约束核聚变建设
建立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
进行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的研究。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项。
7.彭焕武(1915-)
湖北麻城人,1915年出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和量子场论研究。
等理论研究,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 1945年,他与N.玻恩共同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奖
麦克杜格尔-布里兹班德奖。 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47年回国物理学家应用,先后任职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所副所长
长级。
领导和参与原子弹、氢弹理论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 在中子物理学中
、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学科取得了指导实践的重要成果。
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为我国核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 197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978年至1983年任研究所副所长、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2年、198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项。
12.周光召(1929-)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职
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
交流协会副会长、21世纪中日友好协会中方会员、中国人民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国际粒子与场学会会员,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
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0年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社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
医院特邀顾问。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各个重大领域取得了杰出的创造性成就,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享有盛誉。因其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的重大贡献,于1964年荣获国家奖。
自然科学一等奖; 因其在量子场论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于1987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水果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纽约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大学录取。
被德国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
章”,1994年获香港求是科学技术基金会颁发“杰出华人科学家”奖,1996年被评为国际小行星。
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编号为3462的小行星为“周光肇星”。现任美国科学家
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
科学院、法语国家工程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
院士是目前中国拥有外籍院士称号最多的人。
19.朱光亚(1924-)
1924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6年赴密歇根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
做,
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
第二机械部原子能研究所教授、教授、研究员、副所长,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第四届中国科协委员技术
中国工程院董事长、第一任院长、党委书记。 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党组成员、
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物理学家应用,第十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九届全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研究,主导设计建造轻水零功率装置并进行反应堆物理试验。
这次试验标志着中国迈出了自行设计和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技带头人
他负责并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 1962年主持编着《原子弹装置科学研究与设计》。
《设计、制造和试验计划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纲要》,将有助于两年内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核弹试验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历次原子弹、氢弹试验,奠定了“两弹”技术基础
为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建设和放射性污染的筹建工作。
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防科技发展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研究工作。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2. 于敏 (1926- )
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 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现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
。 1965年调入第二机械部第九研究所,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所所长。
副院长、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的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的基本概念。
完整的构想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他长期领导和参与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解决了大量问题。
关键的理论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在倡导和推动多项高科技项目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荣获光华奖。
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