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日常生活中物理有哪些小窍门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和生活的小知识。 仅供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生活小贴士
1、与电气知识相关的现象
1、电饭锅、煮饭的电炒锅、烧水的电水壶都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 它们都利用热传导来煮饭、蔬菜和烧水。
2、排风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来变换空气。
3、将电饭锅、电炒锅、电热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漏电、触电事故。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 加热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电灯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炉灶(煤球炉、液化气炉、煤炉、柴火炉)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2、与机械知识相关的现象
1、电热水壶的壶嘴与壶腹形成连接件,水面始终保持水平。
2、菜刀的刀刃薄,减少受力面积,增加压力。
3、菜刀刀刃涂油,使接触面光滑,减少切菜时的摩擦。
4、菜刀手柄、锅铲手柄、电热水壶手柄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加摩擦力。
5、火铲送煤时,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炉内。
6.将开水倒入保温瓶中,根据声音知道水量。 随着水量的增加,气柱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加,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 这是因为菜刀与石头之间的摩擦产生热量,增加了刀的内能。 随着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变得不利。 浇水利用热传递来减少菜刀的内能。 ,温度降低并且不会升得太高。
3、与热学知识相关的现象
(1)热科学中与热膨胀和传热有关的现象
1、用炉子烧水或炒菜时,将锅底放在火焰的外火上。 不要让锅底压在火头上。 这会导致锅的温度快速升高,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很高。
2. 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手柄均采用木质材料,因为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在烹饪过程中不会烫伤手。
3、灶具上方安装排气扇,加速空气对流,及时排出厨房油烟,避免污染空间。
4.热砂锅放在潮湿的地面上容易破裂。 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 当热的砂锅放在潮湿的地面上时,砂锅的外壁会迅速放热并收缩,而内壁的温度会缓慢下降。 砂锅的内外会收缩不均匀,所以很容易破裂。
5、保温瓶装开水时,不要装满,可以更好地保温。 因为未满时,瓶口处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利用热传导来传递热量,而炒菜、烧水等主要利用对流来传递热量。
7、冬天,当你从保温瓶里倒一些开水,拧紧瓶塞时,你常常会看到瓶塞立即跳动。 这是因为当沸水倒出时,一些冷空气进入。 软木塞被拧紧后,进来的冷空气受热后迅速膨胀,压力增大,从而将软木塞推开。
8、冬天看到刚出锅的热汤,汤面没有热气。 汤看起来不热,但喝起来却很烫。 这是因为汤表面有一层油,阻碍了汤中的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季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开水时,应先用少量开水对玻璃进行预热,防止玻璃内外温差过大。 内壁的热膨胀会受到外壁的阻碍而产生力,导致杯子破裂。
10、煮熟的鸡蛋用冷水浸泡一会儿,这样更容易剥皮。 因为热的蛋壳和蛋清冷了都会收缩,只是收缩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两者分离。
(2)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在常温下压缩体积液化后装入钢罐中; 使用时,液化气通过减压阀减压,由液体变成气体,进入炉子燃烧。
2.用烙铁水壶烧水。 水壶不会烧坏。 如果没有装满水,放在火上一会儿就会烧坏。 这是因为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C,而锡的熔点为 232°C。 烧水时,只要水不干,水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 铁的熔点达不到,所以锅就烧不着。 如果不加水就放在火上,水壶的温度很快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水壶就会烧坏。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会比热水或热汤造成更严重的烧伤。 因为水蒸气变成相同温度的热水和热汤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 食物煮熟后,将砂锅从炉上移开,食物将在锅中继续煮一会儿。 这是因为,当砂锅离开炉灶时,砂锅底部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的食物为100℃。 离开炉灶后,锅内的食物可以吸收锅底的热量并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至100℃。 至℃。
5.使用高压锅可以更快地煮食物。 主要是提高锅内气压,提高水的沸点,也就是提高烹饪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出汗”很多,这往往是下雨的征兆。 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因为管子漏水,而是因为自来水管大多埋在地下,水温比较低。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时,会释放热量并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外壁上。 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湿度大,是下雨的前兆。
7、烹饪食物并不意味着火越热越快。 因为水沸腾后温度没有变化,即使加大火力,水温也无法升高。 这样一来,只能加速水的汽化,导致锅里的水蒸发干了,浪费燃料。 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锅里的水烧开,然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只有在离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在靠近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这是因为靠近喷口的温度高,从喷口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远离喷口一定距离的温度低; 从喷口出来的水蒸气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白色气体”。
9、煎炸食物时,如果水滴溅入其中,会听到“噗、噗”的声音,油也会溅出来。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并且水的密度比油大。 溅入油中的水滴沉入油底并迅速升温沸腾。 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表面并破裂,发出声音。
10、当锅加热到高温时,往锅里洒点水,就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很多“白色的气体”。 这是因为水很快汽化然后液化,发出“吱吱”的声音。
11、当汤沸腾即将溢出锅时,迅速向锅中加入冷水或舀起汤,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 加入冷水,冷水的温度低于煮汤的温度。 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 在熬汤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低于汤的温度,汤释放热量,温度降低。 倒入锅中后,它会吸收沸腾汤的热量,导致锅内汤的温度降低。
物理生活小知识
1.为什么早上和晚上天空是红色的?
清晨和傍晚,日出和日落时分,地平线上常常出现彩云。 朝霞和晚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光的散射。 当阳光进入大气层时,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颗粒时会发生散射。 这些大气分子和粒子本身并不发光,但由于它们散射阳光,每个大气分子形成一个散射光源。 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光如紫色、蓝色、青色最容易散射,而波长较长的光如红色、橙色、黄色则透过率较强。 这些光线被空气分子、水蒸气等杂质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2. 彩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彩虹为什么是拱形的?
(1)彩虹是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时发射、折射而形成的。
(2)当大气条件达到形成彩虹的程度时,彩虹实际上是环形的。 但由于地平线的遮挡,我们最多只能看到环的一半。 同时,由于各地大气中的条件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很小的弧线。 海上障碍物少,大面积大气条件相对一致,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完整的半圆彩虹。
3、下雪时不冷,下雪时却变冷,是什么原因?
降雪和融化是凝固和融化的过程; 凝固是放热过程,自然不会冷,而熔化是吸热过程; 所以,下雪的时候不冷,下雪的时候才冷。
4、真金不怕火。
从黄金的熔点来看,虽然不是最高,但仍然是1068℃。 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 由于火焰的温度低于金的熔点,因此金无法熔化。
5、烧开水时不发出声音。 水声不响。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中的气泡一边上下振动一边上升。 大多数气泡在水中的压力作用下破裂,它们的破裂声和振动声与容器产生共鸣,因此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 在浮力的作用下,爆破前上升到水面,所以声音比较小。
6.火与水是不相容的
物质要燃烧,必须达到燃点。 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能吸收大量的热量,使被点燃物体的温度下降; 同时,汽化的水蒸气包围着燃烧的物体,使物体无法与空气接触。 ,没有空气,燃烧就无法进行。
7. 坐在地上,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半径为6,370公里,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物体“行走”的距离约为40,003.6公里,约合80,000英里。
8、吉祥雪照好年
落到地面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缝隙,这些缝隙中充满了停滞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当它覆盖农作物时,可以有效阻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9、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的图像,从小到大都可以看到太阳的图像。
10、除了火,还必须有风
火附近的空气被加热、膨胀并上升,并充满来自远处的冷空气。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1. 水银落到地面并渗透到各处。
汞的密度大于构成地面的材料的密度。 水银是流体,因此它总是会沉入其他材料之下。
物理生活小知识
有时候我们会惊讶很多事情应该按照通常的方向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常识其实就是一些物理现象。 有时条件不允许或者条件改变,事情按照常理是不会改变的。 下面分享一些有趣的物理知识。
1、加热粥或冷饭时,锅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并且不断冒出气泡。 但当你尝起来时,粥或米饭并不热。 为什么是这样?
重新加热冷粥或米饭与烧开水不同。 虽然水是热的不良体,导热速度很慢,但水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 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会膨胀,密度减小时会浮起来,周围的冷水就会流过来充满它。 通过这种对流,锅底的热量不断地传递到水的各个部分,引起水的变化。 热的。 但冷粥或米饭流动性差,不易导热。 因此,当锅底的粥或米吸收热量时,温度迅速升高,但不能快速向上或向四周流动。 大量的热量集中在锅底,将锅底的粥烧焦了。 因为热量很难传递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还是冷的。 加热冷粥或米饭时,锅中加入更多的水,以稀释粥并增强其流动性。 另外,要经常搅拌,强制对流,使粥受热均匀。
2、砂锅煮肉或煲汤时,汤烧开后离火时,汤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但铁、铝锅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为什么是这样?
由于砂锅是用粘土制成的,非金属的比热比金属大得多,传热能力也比金属差很多。 当砂锅在炉子上加热时,锅外层的温度大大超过100℃,内层的温度略高于100℃。 这时锅吸收大量的热量,储存大量的热能。 砂锅离炉后,远高于100℃的锅外层继续向内层传递热量,使锅内汤仍达到100℃,可继续煮沸一段时间。 铁锅和铝锅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3、炒肉中的“相熟”。 过节的时候人们都会炒一些肉和蔬菜,那么肉怎么炒呢?
如果直接将肉片放入热油锅中炒,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会迅速蒸发,导致肉片变干变硬,甚至将肉烧焦、炸焦,大大影响肉片的口感。失去它的味道。 为了将肉片炒得入味,厨师们往往会提前将肉片与适量的淀粉混合。 肉片放入热油锅后,附着在肉片外部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但肉片内的水分却很难蒸发。 ,仍然保持了肉质原有的嫩度,减少了营养成分的流失。 肉熟得很快,是“见了就熟”。 这样炒出来的肉片,既鲜嫩可口,又营养丰富。
4. 解冻冻肉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从冰箱中取出冷冻肉和鸡肉后如何解冻?
最好使用接近0℃的冷水。 因为冻肉的温度在0℃以下,如果在热水中解冻,冻肉会吸收热水中的热量,其外层会迅速解冻,温度会迅速升至0℃以上,缝隙肉层之间会有间隙,传递热量的能力降低,导致里面的冻肉难以吸收热量解冻形成硬核。 如果将冻肉放入冷水中,由于冻肉和冻鸡肉吸收热量,冷水的温度会迅速降至0℃,部分水分会结冰。 因为1克水结冰时可以释放80卡路里(而1克水降低1℃时仅释放1卡路里)。 释放出的这么多热量被冻肉吸收后,肉外层的温度迅速升高。 ,而内层容易吸热,所以整块肉的温度上升到0℃比较快。 重复此操作数次,直至冻肉解冻。 从营养角度来看,这种均匀缓慢加热的方法也是科学的。
物理生活小知识
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的教学应该融入生活。 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嵌入生活,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1.从生活到物理
物理学是一门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科学。 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生活感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
初中生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生活经历,其中包含了大量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 例如: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断头台的手柄越长,就越省力; 爬山呈S形。 省力省力; 刀越锋利,切东西就越快等等,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 这对于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授杠杆的应用时,我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向学生询问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想到的问题。 例如:阿基米德说,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 ,他可以让地球倾斜,这可能吗? 为什么家里的门把手要放在门边? 如果自行车失去了车把,汽车失去了方向盘,我们可以只转动中间的圆杆吗? 上课时,我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羊角锤、剪刀、指甲刀、秤、螺丝刀等,我首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讲解如何使用,然后利用杠杆平衡原理进行指导学生自然地解释如何使用它们。 原因。 虽然这种教学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很好,而且很容易理解相关知识。
2.让学生主动体验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不仅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物理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了动与静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乘坐火车或公共汽车时观察车站并排车厢的运动,体验运动的相对性所引起的神奇现象,并运用它们行驶和制动时。 体验人体因惯性而前后跌倒的现象。 自行车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他们也非常了解。 它们在哪里引起摩擦? 哪些是有益的? 哪些是有害的? 它们以什么方式增加和减少? 学生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这对学习摩擦相关知识有很大帮助。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初中教材中,大量的物理知识围绕着学生,并安排了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液化之前,安排学生观察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外面有水滴的现象。 观察开水的壶嘴喷出“白色气体”的现象,想一想为什么要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能看到“白色气体”呢? 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如何形成的。 草地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冬天往手上吹气手会感觉冷,而往手上吹气却会感觉手暖呢? 等等,这不仅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使学习更加方便。
2.从物理到生活
物理知识广泛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 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 同时,还应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和应用相结合。 ,让他们体验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利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正确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社会、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愿望。
1.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而有些困难是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解决的。例如
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等。如何计算家用电器的用电量。 如何在学校安全用电,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设备改进课本中的实验,如何改进家里的燃烧器具,以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空气污染。
2、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 例如:电饭锅、做饭的电炒锅、烧水的电热水壶都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 他们都利用传热来煮饭和蔬菜。 ,烧水。 电风扇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生活中50个物理现象并解释,利用空气对流来变换空气。 电饭锅、电炒锅、电热水壶的三脚插头必须插入三孔插座,并必须接地生活中50个物理现象并解释,防止漏电、触电事故。 厨房炉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电热水壶的壶嘴和壶腹形成连接件,水面始终保持水平。 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少受力面积,增加压力。 菜刀柄、锅铲柄、电热水壶柄上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加摩擦力。 火铲送煤时,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炉内。 将开水倒入保温瓶中,根据声音就知道水量了。 随着水量的增加,气柱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加,音调升高。 磨菜刀时,需要不断浇水,因为菜刀与石头之间的摩擦会产生热量,从而增加了刀的内能。 随着温度升高,刀口的硬度变小,刀口变得不那么锋利。 浇水利用热传递来减少菜刀的内能。 温度降低并且不会升得太高。 通过以上实例进行教学,学生不会感到物理神秘,能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将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让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 。 ,真正使教师能够利用课本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生活知识
1、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和接触表面的粗糙度。 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自行车轮胎具有凹凸不平的花纹,通过增加自行车与地面之间的粗糙度来增加摩擦力。 其目的是防止自行车打滑。
2.为什么要涂防晒霜?
利用物理原理,依靠物理防晒剂(常见的有二氧化钛、氧化锌)的反射作用,阻挡紫外线,达到防晒的目的。 简单来说,它就是利用反光颗粒在皮肤表面形成一道保护墙,让皮肤不再吸收紫外线。
3、汽车前窗玻璃为什么要倾斜?
从光学角度来看:挡风玻璃是透明的,但并不是绝对不反光。 由于反射,坐在驾驶员后面的乘客将成像在驾驶员前面。 车子很矮,坐在里面的乘客透过挡风玻璃倒映在车前。 如果挡风玻璃是垂直的,图像将与车前行人的高度大致相同,这会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判断。 当挡风玻璃倾斜时,所形成的图像将位于车头上方,不会影响视觉判断,保证行车安全。
4、白炽灯为什么要做成梨形?
灯泡的灯丝由金属钨制成。 灯丝会产生热量,温度高达 2500°C 以上。 金属钨在高温下升华,部分金属钨颗粒从灯丝表面逸出,沉积在灯泡内壁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灯泡会变暗,亮度降低,影响照明。 根据气体对流向下和向上运动的特点,在灯泡内充入少量惰性气体,并将灯泡制成梨形。 这样,当灯泡内的惰性气体对流时,金属钨蒸发的大部分黑色颗粒被气体向上卷起,沉积在灯泡的颈部,可以减少对灯泡周围和底部的影响。灯泡,使灯泡的亮度不受影响。
5、夜间行车时为什么需要关掉车内灯?
这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亮度。 白天行车时是否开灯对行车没有影响。 但在晚上就不行了,因为对于玻璃来说,当一面是暗的一面是亮的时候,就会在亮的一面形成一面镜子。 因此,夜间行驶,打开车内灯时,车外一片漆黑,玻璃就成了一面镜子。 车外看不清,看到的是车内的图像,不利于驾驶。 所以关闭车内的灯,以便驾驶员可以清楚地看到车外的路况。
【物理生活小窍门】相关文章:
生活物理知识01-27
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知识01-26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小知识01-26
关于发色团的物理小知识01-26
物理百科知识01-20
地理生活知识12-05
生活地理小知识01-26
高考物理公式小知识点11-25
有趣的日常生活地理知识01-27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