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莹莹、学生记者李玉白、玉阳郭世英)10月15日下午,千里迢迢返回母校参加校庆庆典的杰出校友王忠林教授在校作了精彩报告。北校区阶梯教学楼。 报告会以“从西电到《我的科学生涯》”为题,回顾了他非凡的成功之路。我校副校长郝跃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报告会。
著名物理学家王忠林校友作报告
王忠林与郝跃副会长合影
王忠林与相关工作人员合影
认真听取报告的西电师生
报告会结束后,王忠林与学生进行交流
王忠林,国际著名材料科学专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78届校友。我们的学校。 此前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在纳米材料的控制生长、表征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王忠林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为国际知名科学家,以及如何克服逆境和困难,不断取得越来越多重大科研成果。
王忠林来自陕西省蒲城县农村。 当时,当地办学条件有限,基础教育薄弱。 他自嘲高中毕业后连最简单的牛顿力学公式都解不出来。 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努力学习,抓住高考制度恢复的机遇。 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他回忆说,自己最想学习的是雷达、计算机等“时尚”专业,但阴差阳错考入了“物理教师班”,一开始很失望。 但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说自己日夜刻苦学习,一刻也不敢浪费。 他现在想起来,所受的艰辛确实是值得的。 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使他终生受益。 当时学到的数学、物理、电子工程等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到。 用于研究工作。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四年学习,是我人生中树立世界观、学会做知识、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阶段。”他感慨道。 “现在回想起来,学习物理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正确的事情。 这是你的选择! 如果命运给予的安排并不理想,你也不应该抱怨,也不应该消极。 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战胜一切的法宝。”
他深情回忆了大学时期的恩师,讲述了从胡昌碧老师身上学到的一丝不苟的实验精神,从刘永鹏老师身上学到的严谨和技巧。
1981年,大三的王忠林考入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 然而,由于英语成绩不及格,王忠林没能通过考试。 他死记硬背英语,第二年再次参加考试,终于通过了。 他未能被布朗大学等名校录取,最终就读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1982年,他只身赴美国留学,师从国际著名显微分析师、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创始人JW教授。
谈起自己留学期间的经历,他感叹没有人指导,自己无助又盲目,一切只能靠自己。 正是在他不懈、执着的追求过程中,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并逐渐树立了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信心。 他说:“面对名牌大学的留学生,一开始我很自卑,但后来我渐渐发现,做科研,我的基础并不比他们差,我的成绩也不比他们差!” 他用四个字形容2016年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利用显微镜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纳米粒子的结构和表面反应; 第二,提出反射电子能量损失谱的表面分析理论和方法,第二,第三是研究电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教授对他的评价是:这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作为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 今后讽刺物理学家,这三个方面也演变成学术热点。
博士毕业后,王忠林面临着新的选择和困难。 升学之路并不平坦。 他搬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没想到学校的实验设备等条件太差,无法满足他的科研需求。 他萌生了写书的想法。 他读了近50年非弹性反射领域的所有文献,发现没有系统的著作。 他在每篇文章后都做了大量笔记,为写书做准备。 这些笔记他至今还珍藏着,它们已经成为他孤独人生之路的记录。 两年后,他完成了第一本书《电子衍射中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该书后来由纽约一家知名刊物出版,并被《纽约时报》杂志评价为“杰出成就的经典著作”和极值。” 。
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感慨地说,每一步都非常艰难,他付出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同时,他也培养了自己的科研能力,获得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王忠林坚定了自己的科学道路,希望到大学任教。 尽管他有足够的资历,但由于不是名校出身,也没有推荐人,他的求职并不顺利。 他感叹,第一代华人移民在美国至少面临三个障碍:种族、语言和文化。
王忠林觉得微观分析就是给别人做嫁衣。 他不掌握知识产权,研究也比较被动,于是转向材料科学。 1995年,王忠林到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从事纳米科学研究,在科学生涯中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发明。 但一开始,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他只能白天查阅文献讽刺物理学家,晚上借用别人的实验室。
1996年,王忠林在《Adv.》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纳米领域的文章。 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这篇文章被引用超过200次。 同年,他的第二本专着《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英美材料学会杂志》评为“唯一且必读的反射电子显微镜教科书”。
1998年,王忠林和同事在《碳纳米管量子导电效应的发现》上发表文章,被12家专业学会期刊报纸作为重大科技发现转载。
1999年,王忠林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制出可以测量单个病毒质量的“纳米尺度”。 该成果发表在《新闻报》上,引起了世界一些主要媒体的高度关注。 这项重大发明被称为对生物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2000年,王忠林课题组发现并合成了半导体氧化物纳米带结构,为纳米传感与传感器以及光电器件奠定了基础。 《》发表文章并评论道,“该文章报道了令人兴奋的纳米材料,这在科学文献中从未见过。”
2006年,王忠林研究团队发明了纳米发电机,成为纳米技术领域轰动一时的新闻。 纳米发电机的发明将对能源、生物医学、国防、人民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重大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并被中国科学院院士评为200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 科学界十大发现之一。
2007年和2008年,王忠林和同事成功研制出可独立工作的超声波驱动的直流纳米发电机和可利用衣物发电的“发电服”原型发电机。
2007年,王忠林开创了纳米压电电子学(Nano- )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将压电效应与半导体效应在纳米尺度上有机结合,首次创造出压电场效应三极管和压电二极管。
此外,他在氧化锌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机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使氧化锌成为纳米技术中除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材料体系。
重大里程碑式、开创性研究成果相继产生。 听王忠林详细数数,令人难以置信。 王忠林回忆,刚开始工作时,有人嘲笑他;有人嘲笑他;有人嘲笑他。 当他取得一些成绩后,有些人就戴上有色眼镜,无缘无故地刁难; 在研究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困境,给工作带来干扰。 科研之路是艰难而漫长的,它会不断考验你的素质、毅力、判断力、耐心和各方面的能力。 只有坚持自己的正确道路,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果。
在谈到科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时,王忠林特别强调要具有原创性,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人相处,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 他说,要想学,首先要学做人,要仁、忠、礼、智、信; 他还鼓励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学子以“8C”和“3P”,即(热爱)、(投资)、(综合)、(原创)、(合作)、(沟通)、(理解)、(完全的); 和(耐心),(毅力),(毅力)。
作为庆祝学校建校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报告会由校友会和研究生院联合举办。 约400名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