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中,我国第十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升空。 火箭喷出的巨大尾焰瞬间照亮了西北戈壁的夜空。 几个小时后,三名航天员成功入驻天宫空间站,并成功与神舟十四号机组汇合,进行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在轨轮转。
神舟十五号发射
相关消息引起国内外热议。 此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名单也引发热议。 很多网友在历次神舟任务中都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比如聂海胜、王亚平、刘洋等,不禁猜测,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宇航员杨利伟可能也出现在神舟十五号的航天员名单中。
不过,这个猜测最终并没有实现。 神舟十五号飞行机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庆明、张璐组成,杨利伟没有出现。 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杨利伟去哪儿了? 19年后,杨利伟为何没有完成第二次飞行? 有网友猜测,杨利伟因年龄限制而无法二次升天,那么事实真相又如何呢?
少年英雄梦,志向在天
其实,这一切我们都可以在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层》中找到答案。 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批现役航天员、中国第一位飞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将一生奉献给了航天事业。 他第一个获得“航天英雄”称号,圆了儿时的梦想。 ,成为我小时候最想成为的人。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母亲名叫魏桂兰,父亲名叫杨德元。 两人最初都在当地一所中学任教,后来杨德元被调到当地学校。 在当地一家产品公司工作。 他们家里有五口人。 杨利伟是家里的老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在杨德元眼里,三个孩子小的时候,老二最内向,胆子也不是很大。 在那些骨瘦如柴、穷困潦倒的东北男孩中,他显得更加弱小。
杨利伟小时候的照片
于是为了培养儿子的胆量,杨德源经常带着儿子爬山、游泳、爬山上的树摘果子。 上小学时,杨德源突然发现儿子“失控”了,成了“孩子王”。 他经常带着同伴去郊外游玩,挖掘宝藏,寻找古庙,寻找宝藏。 “狐仙”,同时也改了名字。 以前,他的名字叫“杨利伟”。 有一天,在小学语文课上,他学会了“站立”和“胜利”两个词。 他突然觉得我名字中的“力”远不如“胜利”中的“利”霸气,于是就改了名字。
杨利伟曾在自传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英雄崇拜、渴望胜利的时代。 我们是听着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英雄故事长大的。
想要听到更多英雄故事的杨利伟开始致力于收集各种反派书籍。 家里没钱的时候,他就捡废品卖一分钱。 然后他会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直到他够了为止。 于是他就去买了一套。 慢慢地,他熟悉了《水浒传》、《岳飞传奇》、《铁道游击队》等书中的英雄故事。 每天,他都沉浸在英雄们为保护家人而战的故事中。 在国家不断斗争、风风雨雨的故事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像他们一样赢得战斗!
之后,他居然和同学二宝打了一架。 最终他赢了,二宝的头却被砸碎了。 他的内心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兴,反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回到家,他拿出了卖废品攒下的10块钱。 这次他没有买书,而是把钱给了老师,老师让老师代他转交给二宝,作为二宝的药。 孙飞,那个时候,他就隐隐约约明白,英雄不应该是这样的。 和同学打架不是英雄。
后来,当他和朋友在河里游泳时,他的同学小胖差点被淹死。 杨利伟一言不发地转身回去。 他顾不得在水里被噎住,自己救了小胖。 之后大家也对杨利伟很高兴地称呼他为“杨哥”。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英雄的感觉。
杨利伟和他的父母
对于儿子的这些事情,杨父和杨母一直都看在眼里。 他们并不认为儿子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认为会耽误儿子的学习。 相反,他们对儿子的行为表示支持。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杨妈妈说:孩子的顽皮本性消除了,个性也就消除了。
在父母的支持下,杨利伟的“英雄梦”被充分激发,他开始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 后来,在学校组织的一次“8月1日”活动中,在家乡附近的海军机场,他第一次近距离亲眼看到飞行员驾驶着一架银色的飞机冲上天空,带着雪花从天而降——背着白色降落伞...
造就英雄的不仅是时代,更是英雄本身
就在那时,成为一名飞行员的梦想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83年,从中学起就多次获得物理竞赛奖项、高中理科成绩优异的杨利伟在听说空军正在招收飞行员后,毅然递交了申请表,果断放弃了大学申请。 最终,18岁的杨利伟凭借优异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很快被选拔成为一名正式的空军学员。
在空军学院的日子里,杨利伟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枯燥而严格的训练。 每天凌晨三点,宿舍、训练场、食堂就排起长队。 他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这种纪律严明、不容懈怠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他的整个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接下来几天的生活。
1984年,杨利伟等70多名空军学员转入新疆第八航空学校,开始学习驾驶战斗机。 这群小伙子都二十岁出头,充满了热情,对飞行战斗机充满了热情。 然而,大家很快就意识到了训练的残酷。 最终,七十多名学生中,只有十几人没有被淘汰,其中就包括杨利伟。
1987年,杨利伟正式从军校毕业,开始了军事飞行员生涯。 这种情况持续了8年。 在此期间,杨利伟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与同县女孩张玉梅结婚,他开始需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一些亲友建议杨利伟考虑转行去开民航飞机,但胸怀远大抱负的杨利伟不肯屈服,他想尝试一下。再次。
最终的事实证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1993年初,在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后,杨利伟不但没有转行,反而到四川某航空团接受了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飞行战斗机的基础课程,掌握了所有技能,并担任了导航总监。
正是在这个时候,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利伟等人来到了人生的新起点。 1995年9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司令部决定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储备航天员。 当时,杨利伟已在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已是一级飞行员。 满足了所有条件的杨利伟很快就收到了选拔通知,这让他欣喜若狂。
选拔过程非常细致,甚至可以用严酷来形容。 最初共有886名飞行员参与选拔。 然而,796名飞行员在第一轮体检中就被筛选掉了。 经过多轮筛选,又筛选出50名飞行员。 从初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八个月,终于进行了最后一轮的筛选。 其余40名飞行员被送往航天员中心进行特殊功能检查。
在这里,大家经历了最艰难的测试神舟15号的发射过程,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设备和仪器,比如离心机、压力试验箱、旋转座椅、秋千等,尤其是离心机快速旋转时,人体要承受7体重超过体重两倍的超重负荷,人的面部肌肉会变形,心跳加快,甚至会出现脑缺血、晕厥的症状。 对于测试人员来说这样做是相当痛苦的。
这轮测试结束后神舟15号的发射过程,飞行员所剩无几,杨利伟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杨利伟正式成为中国第一批现役航天员。 第一批有14人。 这14个人,都是稀有的。 有的年轻气盛,有的学历高,有的甚至是双学士学位,让一向顶尖的杨利伟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
接下来的四年,在空天大队学习的时候,体能训练是他的强项,理论知识是他的弱项,所以杨利伟比别人在弱项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武装自己,每一门课程都成绩优异。 他学习非常努力。 为了记住飞船模拟器舱内所有仪表按钮的颜色、位置和功能,他甚至自费花了一万元,也就是他五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相机,记录模拟器舱内的情况。 我在机舱的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和视频。 我回去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把小屋的布局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2001年至2003年,在准备神舟五号任务的同时,杨利伟也经历了妻子病重的心理考验。 他每天往返于医院、家里和部队之间,照顾生病的妻子,回家给儿子做饭、送饭。 儿子上学后,每天晚上10点以后就开始学习航天知识。 一般人或许无法承受这样的负荷,但他却可以抗拒。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
加之当时国外航天环境堪忧,国际航天界陷入困境。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途中突然爆炸解体,七名宇航员全部生还; 8月22日,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场发生爆炸,火箭被毁,造成21人死亡。 这一切都成为了备战神舟五号的航天员们心中的一块石头。
哥伦比亚号航空母舰出发前七名宇航员的合影
难得的是,当时中国航天旅14名队员的淘汰率为零,而且个个都具备独立执行太空任务的能力,表现远超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 时隔19年,截至神舟十五号最新一次发射,首批14名航天员已全部完成首飞。
中国航天集团
当时,杨利伟因为表现最好,最终被评为第一位飞行的宇航员。 杨利伟说:“我很高兴自己赶上了国家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好时代,有机会和平台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造就英雄,除了时代,最重要的是英雄本身。
出发前的杨利伟
每一个英雄梦想实现的背后,都有一个准备不再回来的英雄。
“10、9、8、7……”
神舟五号发射前十九年,2003年10月15日,同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号点火倒计时响起。 当数到四时,杨利伟自然行了军礼,周围的人瞬间就听到了这个消息。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足以铭记一生。 大家既兴奋又担心。 就连杨利伟自己,其实也做好了死在太空的准备。 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之前,杨利伟回到家里,特意把妻子拉到身边,教她如何调整。 因为正要走,妻子立刻明白了杨利伟话里的意思,抓起闹钟说道:“不用了,我等你回来给我调一下!”
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
当时杨利伟的妻子正在录音室里,看着丈夫向大家行礼。 当倒计时结束,火箭点火并起飞时,她将目光移开。 她太害怕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敢做。 思考。
点燃火后,杨利伟感觉全身的肌肉都放松了,压力也不像训练时那么大了。 但还没等他放松太久,当火箭升到30到40公里的高度时,他经历了26秒的生死,现在想起来仍让人心惊胆战。 就在这时,火箭和飞船突然剧烈晃动,与人体产生了共鸣。
“我的五脏六腑似乎都碎了,几乎难以忍受。” 这是杨利伟在自传中描述的当时最直观的感受。 直到26秒后,共振才慢慢缓和,杨利伟才松了口气,恢复了生命。 当时他在飞船上根本不知道的是,除了他自己之外,地面控制室的科技人员也在这26秒里度过了极其艰难的时光。 监控画面显示,杨利伟当时一动不动。 直到26秒后,杨利伟有了动作,科研人员兴奋地喊道:“李伟还活着!”
杨利伟完成任务成功返回地球后,经过科技人员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26秒生死共振问题。 神舟六号发射后,类似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此外,杨利伟完成神舟五号任务返回地球后,提交了大大小小的近200个问题的反馈。 根据杨利伟的反馈,科研人员在神六发射时一一进行改进。 有些改进非常微妙,但却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器的安全性。
这也是神舟五号任务完成后杨利伟没有返回太空的重要原因之一。 神舟五号任务结束后,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组织安排,杨利伟担任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从一名飞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宇航员成长为一名组织经理。 在他的帮助下,我国航天员旅队大量涌现,航天事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杨利伟的军衔从少校晋升为少将军,并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 不过,杨利伟从未用自己的名字发声。 他说:
“神舟五号飞行后,我仿佛一下子从一个与外界接触很少的人变成了公众人物,甚至成为了‘名人’。但我深深地知道,是祖国和人民选择了我。”支持我飞向太空的是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飞向太空是我们每一位航天员的事业、事业、初心和使命。”
此次神舟十五号虽然杨利伟没有再次进入太空,但他也没有缺席。 他还接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担任神舟十五号发射直播解说员。
后记
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中国的航天成就有目共睹。 载人航天领域已从探索试验转向空间站正常运行阶段。 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国已成功发射4艘载人飞船,累计将12名宇航员送入空间站,不断打破在轨停留记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很早就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30年来,它一直稳步前进。 现在“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已经达到了高潮,而这最后一步就是空间站。 建设主要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施工建设两个阶段。 神十三任务是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任务。 而这一次,神十四和神十五已经开始了空间交接。 上一位还没有走,下一位已经到了。 由于这次的“接班人”神舟十五号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也就是说,中国空间站即将从建设转向应用开发。
中国空间站机械臂
相应地,中国空间站取得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其他人相比,大家更关注的是这一次相比上一次所取得的成就,比如“飞天”宇航服的设计、空间站机械臂、太空工厂等等。 值得提醒的是,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人类的努力。 正是因为有那些在探索阶段奋力前行的科学家和那些准备上太空一去不复返的航天员,才有了中国航天今天的成就。
有网友在杨利伟的文章下评论:“天上人间的人太多了……”这样淡淡的一句话,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天上的地球人确实太多了,但在中国,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利伟表示,自己在训练中从未落后,时刻准备着为国而战。 也就是说,57岁的杨利伟并不受年龄限制。 目前,神舟十六号已完成总装测试。 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也正在筹备之中。 未来,杨利伟仍有可能重返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