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量式实验
初中物理测量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类型,共有15个实验。 这些都是中考物理实验考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直接测量实验共10个:
⑴用尺子测量长度。
⑵ 用秒表计时,
⑶ 使用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⑷使用水表测量家庭自来水的使用量。
⑸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⑹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⑻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⑼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⑽ 使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
直接测量实验主要关注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取方法。 这些知识和能力已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同特点是需要看量程、区分分度值。 所以只要你掌握好其中一项就可以了。
2、间接测量型实验共有5个实验:
⑴ 使用秤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
⑵ 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
⑶用标尺和弹簧测功机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⑷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阻。
⑸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这五个实验都涉及到许多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
它也有相应的实验原理:
⑴测量物体通过一定距离或一定时间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s/t,
⑵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排水法。
⑶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原理主要是η=Whave/、W=F·S和二力平衡。
⑷测量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R=U/I的推导。
⑸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有两个原则。
①伏安法的实验原理是P=U·I,
②电能表和秒表进行电功率测量实验的原理是P=W/t。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必须小心确保使用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并且读数正确。 同时,还应注意题义的局部扩展变化。 近年来,各地中考物理测量实验中此类题型变化较多,应特别注意。
2. 探索性实验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探究性话题渗透在现行各类教材的每一章中。 探究式题也成为当今中考的必选题型,而这些题大多与我们的生活现实密切相关。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一般分为课内探究性实验和课本外实验两大类。
1、不同版本教材中物理探究实验共有14个实验:
⑴探索物质的一个性质——密度,
⑵探索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⑶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⑷ 探索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⑸ 探索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⑹探究液体压力的特性,
⑺ 探索杠杆平衡条件,
⑻探究哪些因素与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有关,
⑼探索物质的比热容,
⑽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⑾探索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
⑿探索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⒀探索电流的加热效应,
⒁探究决定电磁铁磁力强度的因素。
2、课本外物理探究性实验的不同版本,包括新课改以来物理课外读物中设计的探究活动以及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探究活动。
其中最常见的是:
⑴探究水果电池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⑵探究篮球篮板球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⑶车辆滑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⑷探究物体承受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一般有7个主要环节:
其次是
⑴提出问题,
⑵猜想和假设,
⑶ 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方案,
⑷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⑸分析论证,
⑹评估、
⑺交流合作。
各地的中考命题在每道试题中对这个知识点的重视程度不同,不可能面面俱到初中物理实验题套路,这也给命题带来了多角度的可能性。
例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都进行了测试,但由于测试环节或角度不同,测试方法明显不同。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 去理解和掌握。 新课改以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逐年引入涉及不同版本教材的新物理探究实验。
但纵观考试内容,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考查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教育和指导时,应提醒学生不要对此产生心理障碍。 只要掌握适当的应用方法,一般都可以轻松解决。
探究式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强调适用性和开放性,突出物理知识的应用,强调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因此,在作答时,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来参考试题。 考察内容和能力,并做出正确答案。 当然,中考出题并不局限于现有知识的获取,可能往往更注重考查探究过程。 因此,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明白试题的方向,即会冷静地回答。
3. 开放式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⑴物理开放题是指设题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问题。 这些试题可能是开放条件的,可能是开放策略的,也可能是开放结论的,可谓多种多样。 通过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考验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一些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一批引人深思、新概念、新场景的开放式题。 他们成为了试卷的亮点,格外引人注目。
条件开放实验题的一般特点是条件冗余或隐含,解题不明确; 开放式实验题的解题策略主要表现为解题方式不一致、方法多样化; 需要结论的开放性实验问题的主要特点是结论不唯一、答案多样。
针对此类问题初中物理实验题套路,要求教师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有思想的人,关注每一个演示实验及其日常实验设备,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充分挖掘问题中隐含的条件。 、准确把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⑵设计型实验题是指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研究方案,采用与教材或试题要求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解决同一物理问题。 此类题综合考验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感应等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这方面的试题数量逐渐增多,并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周边领域,命题也不再局限于基于教科书现有实验的新设计。
在回答设计实验时,首先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课本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和设计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异同,从而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和设计。 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将解决一般问题。
纯粹的东西! 力、机械、函数、内能知识点汇总!打好基础,拿高分
力与运动知识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推广出来的,所以这个定律无法通过实验证明)。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3、物体的平衡状态:当一个物体受到多种力的作用时,如果它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些力是平衡的。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时,称为二力平衡。
4、两个力平衡的条件:如果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当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均衡。
5. 物体不受任何力或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简单机械及工作知识总结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杆称为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 支点:杠杆围绕其旋转的点 (o)
(2)功率: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L1)的距离。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功率×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写为:F1L1 = F2L2 或写为。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平衡时L1>L2、F1
(2) 轻松操纵杆: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竿、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平衡时L1=L2,F1=F2。 特点是既不节省劳动力,又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例如:余额)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本质上是等臂杠杆)
6、动滑轮的特点:节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需要距离。 (本质上,动力臂是一个长度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利用几段绳子来悬挂物体。 用于提升物体的力是物体重量的一小部分。
1、做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另一个是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与物体沿力方向移动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 单位:W→焦耳; F→牛顿; s→米。 (1 J = 1 N·m)。
4、工作原理:使用机械时,人所做的工作等于不使用机械直接用手完成的工作。 换句话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节省工作量。
5、斜面:FL=Gh 斜面的长度是斜面高度的几倍,推力是物体重量的几分之一。 (螺丝和蜿蜒的道路也是倾斜的)
6、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称为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has/W=η
7、功率(P):单位时间(t)内完成的功(W)称为功率。
计算公式:。 单位:P→瓦; W→焦耳; t→秒。 (1 瓦 = 1 焦耳/秒。1 千瓦 = 1000 瓦)
机械能和内能知识总结
1、如果一个物体能做功,那么这个物体就有能量(能量)。
2、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和质量越大,其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 重力势能:物体因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6、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起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 弹性势能:物体因弹性变形而具有的能量。
8、物体的弹性变形越大,其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
方法有:动能、重力势能; 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做不规则运动的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内能。 (内能也称为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传热。 这两种方法相当于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5、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少;
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加。
6.物体吸收热量。 当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体会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部的能量就会减少。
7. 所有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8、热量(Q):在热量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称为热量。 (关于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当某种物质每单位质量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热。
10.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为:焦耳/(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为:C=4.2×103焦耳/(kg·℃)。 其物理意义是:每公斤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为4.2×103焦耳。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由壮壮爸爸编辑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注明准确出处! 否则,本公众号将通过媒体监督和法律诉讼追究一切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