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主要从事核物理中硬伽马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他是我国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观察到反物质现象的人。 物理学家。 1929年,赵忠尧与欧洲学者同时独立观测到硬伽马射线的异常吸收。 1930年,他首次发现“特殊辐射”。 1931年后,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1955年、1958年先后建成70万伏、200万伏高压质子静电加速器。 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赵忠尧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任教,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优秀物理学家。
人物的早年生活和教育经历
1902年6月27日,赵忠尧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贫困家庭。 父亲赵继和曾担任私塾教师,后行医谋生。 他出生时,他的母亲46岁。 由于赵中遥小时候体弱多病,所以父母对他管教极其严格,小学时不让他上体操课。 1917年,赵忠尧考入诸暨县立中学。 他兴趣广泛,艺术与科学并重。 1920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但在学习上物理与数学并重。 同年,南京师范大学更名为东南大学。 大学。 1924年,父亲去世后,赵忠尧进入东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 1925年获东南大学毕业资格。 同年,受叶其荪之邀,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 在清华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在清华大学礼堂举行的声学会议。 这一问题的研究开启了中国近代建筑声学的首次研究。
1927年,赵忠尧自筹资金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密立根教授从事实验物理研究。 在密立根教授的推荐下,他成功申请到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每年1000美元的研究资助。 1929年,经密立根教授同意,赵忠尧将博士论文题目确定为“硬伽马射线穿过材料的吸收系数”并开始实验。 他发现了重金属材料中硬伽马射线的“异常吸收”现象。 1930年5月,在鲍文教授的帮助下,赵忠尧的博士论文《硬伽马射线吸收系数的测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正式发表。 同年,在博文教授的支持下,赵忠尧在硬伽马射线吸收系数的研究上做出了贡献。 关于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赵忠尧开始设计实验观察重元素对硬伽马射线的散射现象,并首次发现了“特殊辐射”。 10月,赵忠尧的第二篇论文《硬伽马射线的散射》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赵忠尧发现的硬γ射线穿过重物质时产生的异常吸收和特殊辐射,实际上是电子正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的实验证据。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观测到直接反物质。 由创造和“毁灭”引起的现象。
工作及回国经历
1930年,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赴德国哈勒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931年,他到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与卢瑟福一起工作。 同年,“九十八事件”事件后,他回到清华大学任物理系教授,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核物理课程,组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钱三强. 1933年,他与龚祖在杂志上发表了同一篇论文《硬伽马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卢瑟福曾评论说,这一实验结果为电子正电子对的产生提供了又一重要证据。 1936年,赵忠尧和傅成义利用Ra-Be中子源,用不同厚度的石蜡对其进行减速,以获得不同能量的中子。 他们测量了银和碘受到中子辐照后产生的人工放射性,以确定它们对中子的影响。 吸收与中子能量关系的实验结果发表在1936年的《清华大学学报》上。银在Ra-Be中子源连续谱上共振吸收中子的实验结果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上。 1936年《物理学报》和1937年杂志。同年与张大羽、刘云璞、史如伟等共同筹集2000余元,严继慈两次筹集500元从中国进口制芯机。德国并准备在北京建厂生产铅笔。 1937年 2001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到云南大学任教授。 与王大珩合作在杂志上发表《银、铷、溴的中子共振能级间距》。 同年,他将铅笔厂南迁至上海,并将工厂命名为“长城铅笔厂”。 1938年,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赵忠尧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在西南联大期间,他和张文宇利用盖革计数器对宇宙射线进行了一些研究。 他对1937年所做的中子共振能级间距实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人才。
1945年,应吴友训邀请,赵忠尧到中央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1946年,他经萨本东推荐前往太平洋比基尼群岛参观美国原子弹实验,并受委托采购美国核物理研究设备。 同年为了建立我国核科学实验基地,他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静电加速器的发电部分和加速管的制造。 1947年,他进入卡内基磁学研究所学习离子源技术。 同年,他回到麻省理工学院。 实现了加速器组件的处理。 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宇宙射线研究。 他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混合宇宙射线簇射》等论文。 1948年,他完成采购任务,等待回国参加和平建设。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赵忠尧参加加州理工学院静电加速器上的核反应实验,先后完成了“氘轰击产生的高能伽马射线”、“质子轰击氟产生的低能α粒子” 》和《质子轰击》三篇重要论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赵忠尧开始准备回国。 此时中美之间的直航已经中断,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香港。 1950年3月,赵忠尧正式办理回国手续。 8月,他终于登上著名的威尔逊总统号,从洛杉矶出发返回中国。 随行的有邓稼先、叶笃正等一百多名中国留美学者,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扣押了赵忠尧带来的一批已出版的物理书籍和期刊,理由是:违反出口法。 而赵中遥本人却能够逃脱,因为他已经将所有重要设备提前运回了国内。 此后,美国最高统帅部连续发出3次拦截。 命令下达,阻止赵中遥。 9月12日,该船经过日本横滨时,赵忠尧、罗世军、沉善炯被美国关押到日本巢鸭军事监狱。 10月28日,美国当局释放了赵忠尧。 11月15日,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救援和国际科学界的支持下,赵忠尧经香港返回中国大陆。
1951年1月气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赵忠尧设宴欢迎。 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裴文忠、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出席。 赵忠尧动情地表达了为新中国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 同年,赵忠尧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组建核物理研究实验室,并担任第一组组长。 1953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名为物理研究所。 1954年任第一组组长。 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部委员(院士)。 3月,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苏联的谈判,并用从美国带回来的部件主持组装了中国第一台70万伏质子静电加速器,并进行了原子核反应研究,奠定了中国第一台70万伏质子静电加速器的基础。为我国核物理、加速器与真空技术、离子源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58年,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建设200万伏高压质子静电加速器,主持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个专业实验室,制定核物理与核工程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科研政策。 聘请严继慈、彭焕武、张文宇等一流专家授课,建立了β能谱仪、气泡室、伽马共振散射、穆斯堡尔效应、核反应等更先进的实验,亲自讲授核专业课程反应气压物理学家,1964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文革期间,赵忠尧因“特殊嫌疑”被隔离审查。 1972年参与筹建高能物理研究所。 197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分管实验物理部工作。
疾病与死亡
1998年5月28日下午15时55分,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尧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6岁。
社会服务
时间
位置
1924-1925
国立东南大学助教
1925-1927
清华大学助教
1929-1930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员
1931年
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
云南南大学教授
1938年
西南联大教授
1943年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1945年
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
1951年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第一组组长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58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与核工程系(后更名为近代物理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
1964年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3年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2年
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
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
——
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
主要科研成果
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1929年,为了验证克莱因-仁科公式能否正确计算康普顿散射吸收系数,赵忠尧开始测量不同材料对硬γ射线的吸收系数,用ThC”释放的能量为2.65 MeV的硬γ射线被用作放射源。 该探测器采用高压电离室和真空静电计进行测量,使用水、铝、铜、锌、锡等六种物质作为吸收剂。 当他将测量结果与克莱茵-仁科公式进行比较时,发现只有轻元素对硬γ射线的吸收符合公式的预测。 这种吸收称为“异常吸收”。 1930年,为了观测重元素对硬γ射线的散射现象,9月实验结束后,首次观测到硬γ射线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 赵忠尧发现的硬伽马射线穿过重物质时产生的异常吸收和特殊辐射,实际上就是电子正电子对的产生和创造。 “湮灭”过程的最早的实验证据。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观测到由反物质的产生和“湮灭”直接引起的现象。
加速器:1950年,赵忠尧回国后开始主持加速器建设。 1955年,赵忠尧用带回的静电加速器的绝缘支柱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台70万伏质子静电加速器。 1958年建成200万质子静电加速器。 由于高压质子静电加速器的加速管和真空组件的高品质,密封加速管使用了20多年,并在其上取得了一系列核反应研究成果。 同年,从苏联订购的回旋加速器建成后,进行了质子弹性散射和氘核碎裂反应的研究。
工业救国
长城铅笔:1936年,张大羽、赵忠尧、刘云璞、石汝伟等筹集2000余元,严继慈两次筹集500元从德国进口制芯机器,准备在北平建厂生产。 。 1937年 1956年,因卢沟桥事变爆发,公司南迁上海,工厂定名为“长城铅笔厂”。 1956年1月,长城铅笔厂并入中国铅笔一厂。
学术论文
赵忠尧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根据期刊级别,《赵忠尧论文精选》中选出以下15篇学术论文:
时间
论文标题
出版于
1929年
的
过程。 纳特。 阿卡德。 科学。 阿米尔
1930年
硬γ射线
过程。 纳特。 阿卡德。 科学。 阿米尔
硬γ射线
这
1931年
库尔泽
迪克
1932年
硬γ射线的和
科学。 清华大学
硬γ射线重的
过程。 罗伊. 苏克。
1933年
硬 yTays 与
1934年
硬 y 玩具
学报
1936年
的
华统一
中的
学报
1937年
的 在
的 , 和
1941年
水平从
清华大学
1949年
在海平面混合
物理。 牧师
Be^9+D^2 的高位
物理。 牧师
1950年
低 alpha 值
物理。 牧师
的 和 的 来自 的
物理。 牧师
1960年
6.8MeV 质子对 Cr、Co、Ni、Cu、Zn 的弹性散射
物理学报
1963年
质子静电加速器
物理学报
1965年
低能核物理发展
中国科学通报
参考:
出版作品
简单列举一下赵忠尧出版的两部作品:
时间
作品名称
出版社
合作学者
1954年
“原子能”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
1965年
《原子能原理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
何泽慧、杨承宗
荣誉和奖励
时间
荣誉/奖项名称
颁奖单位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国立中央研究院
195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中国科学院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人才发展
1931年,赵忠尧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他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核物理课程,组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1937年任云南大学教授。 1938年,任西南科技大学校长。 联达大学教授。 1945年应吴友训之邀,担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 1958年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与核工程系(后改称近代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主持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大第一个专业实验室,制定核物理与核工程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科研政策,邀请严继慈、彭焕武、张文宇等一流专家主持授课,并开设了β能谱仪、气泡室、伽马共振散射、穆斯堡尔效应、核反应等更高级的实验,亲自讲授核反应专业课程。
赵忠尧培养了多名物理学家,其中李政道、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王淦昌、赵九章、彭焕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云、朱光亚、邓稼先荣获两弹和一星勋章。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所说:“从1930年代到20世纪末,所有在中国成长起来的物理学家,都受到了赵老师的培养、教育和启发。” 1995年10月 8月,赵忠尧将何梁何利基金会委员会授予的10万港元全部捐献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作为奖励北京大学物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科学基金,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优秀学生。 此外,“赵忠尧奖学金基金会”的评审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五所大学物理系主任组成。 每年评选一次,每所学校评选一名。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赵忠尧奖学金。 签约仪式。
监狱轶事学习
1950年8月,当赵忠尧乘坐总统威尔逊号抵达日本横滨时,赵忠尧、罗世军、沈善炯被美国关押在日本巢鸭军事监狱。 我学习日语直到11月15日,在中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的帮助下,经香港返回中国大陆。
评论论文
赵中遥博士论文答辩时,密立根教授还记得赵中遥对论文选题很挑剔。 他在审稿的时候,还当着教授们的面给我讲了一个笑话,说:“这个人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我当时给他这个题目。” ,他也说要考虑一下。”
步行运输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迁至湖南长沙。 赵忠尧从北京清华实验室获得50毫克镭后,步行前往湖南长沙。 为了躲避审问,他穿上乞丐的衣服,把镭放在腌菜里。 在坦克里,一个月后我到达了湖南长沙,见到了梅一琪校长。
错失诺贝尔奖
193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举世闻名的正电子的发现研究成果。 获奖名单中并没有赵中遥。 这次诺贝尔奖评审会是因为两组学者的错误实验结果以及布莱克特和布莱克特之间的分歧而召开的。 奥西里尼两位科学家由于引用错误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赵忠尧。 当年的获奖者安德森教授也在1983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公开表示,他参与了赵忠尧的发现。 受到启发,导致了正电子的发现。
影响与评价
1979年,赵忠尧赴德国参加物理学会议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向其他科学家介绍说:“这位是赵忠尧先生,物理学界的前辈,他是这一代、最早的发现者。”电子和正电子的湮灭过程,没有他的发现,就不会有现在的正负电子对撞机。”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赵老师应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他的错误埋葬了赵老师的荣耀。”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说:“我的老师赵忠尧教授是中国原子能之父,抗战胜利后,他赴美国深造,提出了有钱,想买原子能设备带回来,但美国人不让他回来,百般阻挠。他曾经绕道日本……才回到祖国。只有这样的爱国者。老师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埃彭曾在留言中写道:“我遇到了一位创造了伟大历史记录的人,那就是赵忠尧教授。他几乎在1930年德迅(1932年)之前就发现了正电子。” 2002年,叶明翰院士在纪念赵忠尧先生诞辰100周年的贺词中盛赞:“王淦昌为我国培养了几代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是‘两弹一弹’的奠基人。” “一颗卫星”。赵九章、彭焕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云、朱光亚、邓稼先。 张焕桥院士回忆道:“赵老师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我们深信,赵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成就将永远载入人类史册。” ”
199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发出慰问信,赞扬他:“他锐意进取,治学严谨,真诚爱国,正直刚毅,勤劳朴实,德高望重,做出了杰出贡献。”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
为子孙后代的纪念
赵忠尧纪念馆:2000年9月15日,赵忠尧教授纪念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隆重落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杨振宁和夫人杜致丽为纪念馆揭牌。 杨振宁、李政道为纪念馆题词。 丁肇中李政道题写了纪念馆的名称,其中李政道题写“一生研究,唯忠科学;发现真理,兴耀盛世”。 作为赵忠尧纪念馆的碑文。
赵忠尧先生雕像:2008年7月6日,赵忠尧先生雕像揭幕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前隆重举行。 此外,绍兴诸暨中学内还有两尊赵忠尧雕像。
赵忠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2002年6月4日,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部在高能所报告厅联合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会议由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主持。 此外,为配合本次纪念活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网站制作了《纪念赵忠尧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刊,并特刊发行关于赵忠尧先生的生平和15张《赵忠尧先生诞辰100周年》相册,收录了赵忠尧先生的珍贵照片。
纪念赵忠尧先生诞辰120周年展览:2022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博物馆举行“延续赵忠尧先生诞辰120周年”揭幕仪式东区师生活动中心六楼纪念展览展示了赵忠尧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期间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和主要办学实践,缅怀他的不朽之作。为中国核科学和核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注[一]
1989年9月27日,诸暨县更名为诸暨市。
[b]
东南大学始建于1902年,原名三江师范学堂。 1915年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1年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 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 由于赵忠尧1920年入学,1925年毕业,故国立东南大学为其毕业院校。
[C]
赵忠尧当选为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
1964年以来,连续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