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选择了专业,才能选择有目标的大学。 因此,第一步就是选专业——
选择研究生专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坚持本科专业继续学习,另一种是放弃本科专业选择其他专业。
▶坚持本科专业考研相对简单。 选专业不用太担心,可以尽快进入复习状态。
经过大学四年的正式学习,我有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复习也比较容易。 另外,坚持专业学习的连续性,对考研复试也有帮助。 很多导师在选拔学生时都会考虑学生的本科学习状况。 一些导师觉得专业积累不够,不愿意接受跨专业的候选人。
▶跨考试选专业不要盲目。 你必须通过考试从多个方面综合判断一个专业的价值。
• 爱好
许多学生因为高考不及格或申请表填写错误而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考研只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研究生阶段,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 两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坚持。 如果没有兴趣爱好支撑,就很难坚持下去。 而且,在准备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会给你带来比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潜力,帮助你准备考研。
• 跨专业的难度
跨专业考研有一定的规则。 许多专业不接受交叉考试。 比如理工科专业的专业要求比较高,而文科专业综合性和人文性更强,技术性较差,所以不适合理科专业的交叉考试。 此外,还有临床医学、建筑学、法学等难度较大的专业,部分院校有不接受交叉考生的规定。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 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方面,还是建议大家扬长避短,看看自己最擅长什么,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般来说,想要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相似的专业来参加交叉考试; 担心英语成绩的同学可以尝试选英语II专业,难度会比英语I低,尽量不要选择自己不擅长的专业。 如果你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比较,你就会输得很惨。
• 就业前景和职业规划
无论以什么作为参考,都需要考虑自己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以及自己的职业选择。 就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而言,学术型硕士注重理论和研究,倾向于培养科研人才,而专业型硕士则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另外,两者在培养目标、考试难度、考试科目、学费、未来录取概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显着增加。 专业型硕士学位越来越受到考生和社会的认可,而学术型硕士学位则成为许多潜心研究的学生的最爱。 选择。
决定考研后一定要及早做好准备。 尽早确定目标专业意味着你将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接下来的复习中。 这也意味着你将能够安定下来,不会因为中途临时换专业而受到干扰。 制定复习计划。 所以,选择专业后最好不要改变,因为改变专业不会影响你后续的复习进度。
确定专业后最好尽快确定目标院校,因为不同院校的复习科目和重点不同。 尽早确定院校,可以尽早开始专业课的复习。
▶明确考研目的
考研的目的不同,选择的目标院校也不同。 如果就业需要更高的学历,可以选择最难的院校; 如果你明确想进入理想的大学并获得文凭,你需要明确自己是选择专业排名高的学校还是综合水平高的学校。 学院。 就业时更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学生在择校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寻找目标院校。 比较关注毕业院校排名的同学,在网上做作业时应该使用国内学校排名。 看。 不管怎样,一定要谨慎,目标不要太高。 另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调整上。 调整过程非常繁琐。 如果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可能会浪费一年的努力。
▶选择地区
①城市
无论高考还是考研,地区的选择都极其重要,而城市的选择可能会直接决定你未来的发展。 如果是你喜欢的城市,学习累了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去周边放松一下。 有些专业和行业,在特定的城市找实习和发展工作比较好,而且市场更广阔,所以尽量选择这些特定的城市。
②距离
如果不想离家太远,可以选择本省或附近省份排名靠前的院校或专业实力较强的院校; 如果你对未来的就业地点有规划,最好选择离你就业地点比较近的院校。 有的公司会得到本省实力院校较高的认可度; 申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生需要寻找离工作单位较近或交通便利的院校,以便在假期期间学习。 如果工作地点与学校距离太远,考生边工作边学习会很不方便。
▶就业
选择一所好的院校、一所适合的院校,无形中会让你的就业更加顺利。 热门院校、地方知名院校、专业实力较强的院校的毕业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评估学科实力
学术能力强的大学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学习平台,在学习生活中开阔视野、广交朋友,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深造提供更多优质选择。
①机构基本情况
- 了解院校是一区还是二区,每年一区的分数线都高于二区,一线城市名校竞争更激烈;
-了解目标院校的重要性,无论是国家“985”、“211”还是现在的双一流院校建设工程学院还是普通院校;
- 了解所申请的院校是否为34所自评院校之一,是否有权自行设定分数线。 一般来说,高校自评分数均高于国家线。
②学校实力排名
- 学校综合实力排名;
- 学校专业排名;
- 学校近年排名变化,判断学校整体实力是呈上升还是下降趋势。
不过,一些高校虽然综合实力排名较低,但在特定领域的专业上却具有优势。 例如考研究生怎么选学校和专业,在一些专业排名中,双非学院名列前茅。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下面的小卡片,他们会及时为您提供帮助——
▶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
选择学校不是去买杂货。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相反,你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理性分析自己的专业课和公共课考研究生怎么选学校和专业,在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拥有一所心仪的梦想大学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最终我们的目标还是顺利进入大学,提升自己。 有时候依附名校是不可取的。
相比是否名校毕业,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职位的匹配程度。 即使你不是名校出身,在研究生期间不断提高这些综合素质,你仍然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选择了合适的院校后,我们还需要对这些院校历年的申请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下10个方面都是需要提前了解的数据。 它们对于进一步筛选高校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分析。
• 计划招生
学校每年计划招收的学生人数对于候选人来说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招生单位每年都会公布招生计划。 除单独公布外,有的还会写在招生简章、招生目录或复试细则中。 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时间宣布他们的计划。 大家要及时关注目标学校的官方网站。 通过往年的招生计划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近几年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变化,判断是否适合报考。 理论上来说,只要不是特别热门的专业,招生越多,考上的学生就越多。 机会就越大。 一般来说,考生应重点分析目标院校近三年的数据。
• 实际录取人数
复试结束后,从录取数据中即可得知实际录取人数。 结合去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名额,可以推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情况。 有时在对比计划招生人数时,会发现某些院校某些专业的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因此需要分析目标院校是否有扩大招生的传统。
• 申请人数
我们收集的申请人数通常是往年的数据,但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申请情况,并推断出有多少来自同一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考生在与我们竞争。 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我们可以轻松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 热门专业的热门院校报考人数较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申请。
• 注册比例
申请录取比是指申请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值。 报考比可以体现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是考生择校的重要参考。
• 推荐人数
如果某个专业的保送名额和免试名额普遍较多,那么留给统考考生的名额就所剩无几,这会加剧统考考生之间的竞争,使考试难度加大。
• 重新测试分数截止
考生可以根据复试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复习准备情况。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近五年的国行。 如果是34所之中的自抽院校,还需要关注院校的校线和院线。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校会设有多个学院提供相同的专业,而每个学院的线路通常会有所不同。 考生必须达到目标专业的最低线才能进入复试。
• 重测率
复试比例是指计划招生人数与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 教育部规定最低复试比例为1:1.2,也就是说如果录取10人,则有12人进入复试。 如果复试比例高,意味着复试线的参考价值降低,复试竞争激烈,风险较高。 大的。 因此,通过初试的考生即使获得高分也不要太高兴。 复试不仅看初试成绩,更看重考生的综合能力。 了解学校的复试比例非常重要。 是平等复试还是差别复试决定了最终的录取名额。
• 最终成绩的计算方式
这个数据用来分析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帮助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 建议应试能力强的考生,尤其是表达能力较弱的考生,尽量选择复试比例较低的院校。
• 考试科目
选择学校时,一定要查看考研目标院校的初试科目和复试科目。 不同学院对同一专业可能有不同的考试科目或提供选修考试。 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大部分理工科专业一般都可以参加考试。 比如土木工程专业,有的学校考结构力学,有的学校考材料力学。 哪个专业课程学得更好,你可以考虑选择哪一门。 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强项的专业课程。
• 一些隐藏信息
例如: ① 对于其他学校的考生有什么隐含的限制吗?
②是否存在评卷、降低分数的现象?
③是否存在对双非大学院校考生的歧视?
④对出题规则和方向有疑问吗?
ETC。
如果您在选择学校或专业时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外部帮助。 现在很多考研机构都提供专业、院校定位服务,并进行详细的考试分析,比我们更专业。 虽然现在考研机构很乱很复杂,但是做专业工作的机构还是存在的。 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
从自己的理想、兴趣和期望出发,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比较历年各院校专业表现的差异,找到最适合自己条件的院校。 这种选择往往是最理性的。 愿你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