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物理学家诗,读诗使人聪明,数学使人深思熟虑,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学逻辑修辞使人雄辩,凡学成品格。
中国人善于读历史,非常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唐太宗说: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中国人读历史有明显的优势——因为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历史书的写作。 浩如烟海的二十四史有几千万字,还有各种地方史、野史等等,普通人都可以继续写。 戴尔和乌乌在他们贫穷的年代几乎是无法理解的。
中国不仅有很多史书,而且还有很多诗歌。 仅《唐诗全集》就有五万多首诗,还不包括唐代前后的。 《宋词全集》里还有两万多首诗,还有楚词、汉赋、元诗等等散曲……一个人能百分之千熟悉的人是非常罕见的。在他有生之年!
当史书和诗歌结合在一起时,就诞生了一种非常流行的诗歌类别:歌颂历史、缅怀远古的诗歌。
几乎所有我们熟悉的伟大诗人和抒情诗人都写过有关历史题材的诗歌。 今天小贤就给大家分享10部代表作品。
No.10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二首(下)》
此河一直到隋末,仍倚通泊千里。
如果没有水宫龙舟事件,宫羽也不会有多少功绩。
汴河是通济运河,也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段。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首诗是写隋炀帝的。 但皮日修在诗中盛赞隋炀帝,甚至认为他的功绩并不逊于大禹治水。 这个观点很新颖。
然而,“如果水宫没有龙舟事件”,却像一块沉重的木板,让这首四句绝句经历了三次倒转:
隋炀帝浪费钱财、浪费人力吗? ——不过大运河确实有很大的好处! ——隋炀帝堪比大禹? ——如果他修建大运河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
短短二十八个字,意义之丰富,连外行都做不出来!
No.9 唐代刘长卿《过长沙贾谊府》
距离他被贬官已经三年了,他在这里已经呆了很长时间了。 只有楚国的客人会感到悲伤。
秋草独自离开去寻找某人后,太阳在寒冷的森林天空中落下。
何知华语有道而善薄,湘水无情?
寂寞山河摇曳之处,我何必怜惜你到天涯海角?
怀旧诗中的许多意图是具有普遍性的,贾谊就是其中之一。 贾谊年少成名,但一生仕途并不顺利。 他是梁怀王的老师。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也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年轻有为,很有文采,关心政治,英年早逝。 贾谊身上的这些标签深深地感动和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 因此,很多文人墨客都会在作品中提及贾谊的名字。 刘长卿的七音诗就是其中之一。
诗人刘长清最擅长写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 “柴门闻犬吠,雪夜归家。” “一切都是他做的。
这首七言韵诗也写得很好。 小弦最喜欢这两句话:秋草离去独寻人后,夕阳西下寒林。 形象十分强烈,将秋天的孤独、寂寞、苍凉渲染得淋漓尽致。
No.8 唐代杜牧《金谷花园》
繁华事散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生。
黄昏东风啼鸟鸣,落花似人坠楼。
金谷园是西晋石充的别墅。 诗中的“从楼上掉下来的人”就是石崇最喜欢的歌手芦竹。 石充的政敌赵王伦有一将孙修爱上了绿珠,但绿珠不肯服从,倒地身亡。 后来石崇也被全家处死。
我们现在想到的杜牧虽然看上去是一个经常写《十年一梦扬州》的浪荡青年,但他也擅长写怀旧诗。
“东风不相周郎,铜鸟泉深锁二巧”、“红妃一笑,无人不知荔枝来”、“江东子弟多才多艺,卷土重来未知”等等,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吧? !
No.7 唐代李商隐《彩笔衣》
猿鸟迟疑畏简文,风云常护楚虚。
屠灵将军用神笔终于看到了姜王经过的战车。
我确实对管乐器的天赋不满意,但如果我没有生命来关闭它怎么办?
到锦里时,游览祠堂,梁父悔叹不已。
楚壁邑是诸葛亮驻扎的地方。 与贾谊一样,诸葛亮也是怀旧诗中最常被歌颂的人物。
我们都知道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愁善感、悲情动人,但他也有不少怀旧诗,显然是学了杜甫的风格。 如《岁公》(诗有两首,一首有七绝诗,一首有七韵,皆佳)、《马嵬二诗》等都是常被背诵的诗篇。
No.6 唐代刘禹锡《西塞山乡愁》
王浚船下益州,金陵王发脾气。
千寻的铁链沉入河底,一面旗帜从石头中掉了出来。
今生数次,往事已被遗忘,但山形仍枕在寒流之中。
今日乃天下归家之日,故堡沙沙响,芦苇花秋。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 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刘禹锡的诗只选取了王君灭吴的片段,却隐约让人感受到整个三国的雄伟。 后四句借古讽今,因为刘禹锡生活的中唐已经是诸侯割据政权,唐朝已经开始衰落。 刘禹锡用王君灭吴的片段来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
刘禹锡也是怀旧诗创作大师,作品众多。 “昔日王在堂前,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被白居易誉为“诗功英雄”,萧县对他十分敬佩。 如果只能推荐一首怀旧诗的话,小弦无疑会推荐这首!
第五名 唐温庭筠《精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离尘埃,柳影高压汉宫泉。
晴空中杀气在屯关右侧,半夜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虚空,其师在天。 在中原大地,鹿不是谁都能得到的。
象床上的宝帐无语了。 从此谯周就是老大臣了!
这是又一首关于诸葛丞相的怀旧诗。
小贤已经把《三国演义》读过很多遍了,他最不想看的就是《秋风五丈原》这一集。 总觉得诸葛孔明死后,后面的十集就没必要看了。
此诗的作者温庭筠是著名的花间派诗人。 他习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写女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但这首诗却很辛辣。 “从此以后,谯周就是老大臣了!” 都是老臣了,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No.4 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乡愁》
大江东去,浪花一扫,古往今来风流人物。 塞西侧,人道即三国周郎赤壁。 巨石冲天,惊涛拍岸,卷起数千堆雪。 山清水秀,一时多少英雄。
记得宫进当年小乔第一次结婚的时候,看上去威风凛凛,帅气十足。 羽扇丝巾,说说笑笑间,小船桨都化为灰烬。 我的祖国在我的脑海里游荡,我应该嘲笑我的激情物理学家诗,我会早点出生。
说到怀旧诗,怎么可能没有苏东坡这样的佳作呢? 苏东坡是历史上少有的诗书画全才之一。 他的诗作无数,而这首无疑位列第一。
虽然苏轼写这首诗时把地点写错了,而且这里的赤壁并不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但因为这首诗如此出名,所以这里也成为了著名的景点:温赤壁。
这首诗想必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掌握了,我就不多说了。
No.4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乡愁》
我来送行的时候,祖国已经是深秋了,天气也开始平静了。 千里碧水如火车,青峰如簇。 归帆夕阳,背西风,酒旗斜立。 云淡彩船上,鹭鸶升星河上,难成一幅画。
想起往事,熙熙攘攘的竞争,叹息着门外的建筑,充满了悲愤。 千百年来,我一直以此为荣。 六朝旧事随流水而流,但寒烟褪去草又绿。 至今,商代姑娘们仍常唱这首歌,在后院留下了歌声。
苏东坡已经这么牛逼了,但他却非常佩服王安石。 读完王安石的《桂枝》后,他说:“此老夫乃野狐精!” 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文学地位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
金陵(今南京),六朝古都,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怀古诗篇的地方。 据萧贤私评,王安石的《桂枝香》居第一。 为什么? 因为王安石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人,而是一个位高权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所以他的诗的境界比一般文人诗的境界要高得多。
这首诗前半句景物广阔,后半句抒情真实自然,典故的运用也十分恰当,苏东坡的欣赏也是意料之中的。
No.3 南宋·辛弃疾《南翔子·灯井口北古亭》
哪里可以看到中国? 北固塔风景如画。 古往今来,发生了多少事情? 长的。 长江一望无际。
年轻时,他有一万兜马,东南战事还没有结束。 世界英雄的对手是谁? 曹刘. 生儿子就应该像孙仲谋那样。
又一位伟大的诗人。 辛弃疾和苏轼都被认为是豪放诗歌的伟大作家。 不过,我认为还是有一点差别的。
苏东坡的诗如萧峰的太祖长拳,刚劲有力; 辛弃疾的诗就像杨过舞动黑铁重剑一样,既娴熟又娴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辛弃疾的诗并不是靠华丽的词句取胜,而是其中蕴含的不平之气。
说实话,辛弃疾的诗并不好读,因为典故太多,但你只需要抓住一点:他的诗基本表达了他对南宋宫廷平淡无奇的怨恨,同时也揭示了表达了无能为力报国的无限感慨。
不过《南翔子》这首歌还是很好听的。 毕竟所引用的典故来自三国,大多数人都熟悉。
他写的一首诗叫《永余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中学课本上的必背诗。 里面典故太多,令人发指。 如果你不记得了,不妨去复习一下。
No.2 袁张可久《卖花声乡愁》
阿房舞厅翻袖,金谷名园有玉塔,隋堤有古柳索龙舟。 回首已难,东风又来,暮春野花开。
美人自杀于乌江畔,战火烧赤壁山,将军空于玉门关。 悲秦汉灭亡,士人长叹。
古话说:万事不如意,唯读书为善,但又有一句话:读书无用。 这篇文章似乎更赞成后一种观点。 不仅是历史学者无力而只能叹息,更是学者面对当下生活的无奈,感叹民生之困。
我一口气讲了9首诗,有同学发现我少了一首重量级的吗?
没错,他就是诗圣杜甫!
古迹诗五首·第三部分
崇山峻岭去荆门,有明妃村。
一旦到了紫台、朔漠,就只剩下面向黄昏的绿色坟墓了。
画画解春风,戴环天回夜月魂。
千百年来,琵琶一直在胡言乱语,乐曲中带着明显的怨恨。
杜甫的作品太多,经典太多。 唐代以后,至少有70%至80%的诗人主动学习、模仿杜甫。
《古迹颂》也是一本诗集,共有诗五首。 分别赞扬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这是第三首歌。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很多诗看似写历史,实则写现实。 例如,《战车行军》中写道:武帝未准备动。 这里的皇帝看似是汉武帝,实际上是指唐玄宗。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也是史诗中的常客。 比如王安石写的《献给明妃两首歌》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后来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也作词作曲。
======复活节彩蛋部分======
恭喜新郎·读历史
人和猿说再见。 小时候只是用几块石头打磨过的。 铜铁炉里的火焰在转动。 我怎么能猜到什么时候呢? 冷热只有几千。 这世间难得一笑,战场上互相鞠躬。 到处流血,焦原血。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头晕,但还是记住了几个点和几行字。 五皇三皇欺骗了无数路人。 浪漫主义人物有多少? 偷了纸庄,声名鹊起后,陈王站了起来,挥舞着黄斧。 歌未完,东方已白。
我们猜猜,这首融合人类数千年历史、让人笑口常开的乐曲,是由哪位文人写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