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取得“诺贝尔奖级”成就
1902年6月27日,赵忠尧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没落家庭。 其父赵继和行医为生,为人正直。 他对国家的积贫积弱悲痛欲绝,对社会贫富不均充满愤慨。 但由于学历有限,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赵忠尧一生牢记父亲的教诲,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义无反顾地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1927年冬,赵忠尧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部,师从该校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在博士论文选题过程中,赵忠尧重点学习了多项技术。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冒着激怒密立根的风险,他得到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努力,赵忠尧发现了硬伽马射线穿过重物质时产生的异常吸收和特殊辐射,并将这一重大发现写成两篇论文,分别于1930年5月和10月发表。 。 这实际上是电子-正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的实验证据。 赵忠尧为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然而,193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发现正电子奖时,赵忠尧并不在名单上。 时任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埃彭回忆说,半个多世纪后,评审会议确实讨论了赵忠尧关于这一重要发现的工作,但那是因为另外两位学者正在重复这个实验。 获得的错误结果以及著名论文中对赵忠尧论文发表日期的错误引用,让人对赵忠尧的开创性贡献产生怀疑。 回顾过去,Expon坦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且无法弥补的遗漏”,“赵忠尧是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1931年秋,赵忠尧从德国访问英国途中得知中国发生了“九十八事变”。 他心中焦灼,决心尽快回国,“千方百计探寻报效国家之道”。 当时,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尚属空白。 赵忠尧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核物理课程,组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研究。 一系列研究工作培养了钱三强、何泽辉、王大珩等中国物理学界的栋梁之才。 除了教学科研之外,赵忠尧还日夜苦思,尝试各种救国之道,包括科学救国、平民教育、产业救国等。 在他看来,只要能让国家富强,他都愿意尽力而为。 著名的“中华牌”铅笔最初起源于赵忠尧等人创办的“长城牌”铅笔厂。 1937年七七事变后,赵忠尧不愿去日军占领的地方工作,先离开了北京。 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 赵忠尧渊博的知识、精心的备课、认真的教学态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肩负重任再次远赴美国,
历经磨难回到祖国
1946年6月,赵忠尧作为中国物理学家的唯一代表,前往现场观摩美国原子弹在太平洋试爆。 此行,赵忠尧还肩负着了解核物理研究最新进展、尝试采购核物理实验设备的重要任务。
粒子加速器是最基本的核物理实验设备。 由于美国资金极其紧张,技术出口限制严格,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自己设计静电加速器。 为了研制加速器,赵忠尧放弃了自己原本感兴趣且擅长的核物理实验研究,转而投身于工程技术的研究。 当时,很多人都感到不解。 有人嘲笑他是个“傻瓜”,把时间花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 有好心人劝他:“加速器又不是你的专长,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呢?” ”赵中遥不理解别人的嘲笑和朋友的劝告,但他也不能苟同。失去了几年从事科研的宝贵机会固然可惜,但赵中遥更欣慰的是,他已经把精力花在最有利于祖国科学发展的事情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 赵中遥大喜,立即开始准备回国。 此时中美之间的直航已经中断,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香港。 经过五个月的努力,赵中遥终于登上了著名的威尔逊总统号,从洛杉矶起航回国。 陪同他的还有邓稼先、叶笃正等百余名中国留美学者。 没想到,刚上船,FBI特工就赶到了,并以违反出口法为由扣押了赵忠尧带来的一批公开出版的物理书籍。 不过,赵中遥本人却能够将所有重要设备提前运回国内。 逃离。 然而,一路上的曲折还远没有结束。 美国当天就后悔放走了赵中遥。 美军最高指挥部连续下达三项逮捕令,阻止赵中遥。 当船经过日本横滨时,美军武装人员气势汹汹地冲上船,将赵忠尧、罗世军、沉善炯关进日本巢鸭的美军监狱。 美军无理扣押中国科学家的消息引起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中方不仅掀起了谴责美国政府暴行和营救赵忠尧等三人的巨大浪潮,美国科学界也提出了严厉质疑和强烈抗议。 1950年底,赵忠尧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发表专题报道和采访,高度评价赵忠尧的爱国精神。 1951年1月,赵忠尧到达北京。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设宴欢迎宴会,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裴文忠、钱三强等数十位著名科学家出席。 赵忠尧在会上动情地说:感觉祖国的一切都是新的,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我从来没有上过大场面,我为自己没有为人民做太多事情而感到羞愧。 我感到非常兴奋又不安。 我只想尽快投入具体工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坚定不移地报效国家,
终于成为“大师”
赵忠尧回国后,立即致力于加速器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建成了中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诞生; 在他的培养和指导下,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 他把方向但不包办一切,让年轻人做自己的事,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他平易近人,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同时对年轻人的成长也有严格的要求和督促; 他为人正直、忠诚、诚实,并且有一种“扭扭捏捏”的感觉,对已决定的事情坚定不移。
1992年6月,“赵忠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数百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社会各界人士以及赵忠尧第六代学生代表出席会议向他表示祝贺。 “海外锦绣归故里,桃李不言,行行自有过失”。 23位“两弹一星”英雄中有8位是他的学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均受其传授。 1995年,赵忠尧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他把自己的奖金全部捐给了自己曾就读和任教的五所大学,激励后人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 2002年是赵忠尧先生诞辰100周年。 叶明翰院士在纪念会上的贺词中盛赞赵先生“为我国培养了几代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是‘两弹一星’工程的奠基人”王淦昌、赵九章、彭焕武、钱三羌师、王大珩、陈方云、朱光亚、邓稼先。”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也深情地说:我的老师赵忠尧教授是中国原子能之父。 王淦昌、钱三强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只有这样的爱国教师,才能培养出如此多的优秀人才。 正是因为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才愿意放弃自己享有盛名的物理研究,转而埋头于枯燥的工程技术。 他毅然放弃了美国良好的工作机会,在回国途中历尽艰辛。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仍然怀有大爱的精神。 最真诚、最执着的信念; 正是因为他对科学的忠诚,他一生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他的工作从不建立在热情的幻想之上,而是一点一滴地争取实际的进步。 去实验室、阅读文献是他一生的简单乐趣。
赵忠尧将自己一生中最闪亮的篇章融入到了祖国宏伟的事业中。 他回国10多年后,我国自制原子弹试验成功,中国的大国地位确立。 赵忠尧先生90岁时,写了一部简短的自传,题为《我的回忆》。 文章写道:回顾我的一生,我经历了很多坎坷。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展。 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 这句平淡却高贵的话语,正是赵忠尧毕生爱国心的真实写照。
赵忠尧
(1902.6.27—1998.5.28),浙江诸暨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我国近代物理学先驱。 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7年赴美国留学,1930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物理学家赵忠尧,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 1946年赴美国观察原子弹试爆物理学家赵忠尧,并留美采购核物理实验设备和其他科研设备。 1950年回国,在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1958年起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系。 1973年后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