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社长。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世界上最早、最权威的科技期刊,《自然》在学术界如同珠穆朗玛峰顶上的灯塔一样熠熠生辉。 而其高达90%的拒绝率,也筛选出了本已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家群体。 如果有哪个科研人员能在《自然》上发表文章,说自己能“吹”十年,那绝对不是开玩笑。 甚至成为衡量学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然,如此称赞的并不是总统,而是曹原,一位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天才科学家。
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曹原的名字。 14岁上大学,22岁在《自然》发表两篇文章,被《自然》评为2018年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男孩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在“别人家的孩子”层面上表现出色。
并于2021年2月3日,25岁的他第五次发表《》文章!
话题直接进入热搜榜前十全能物理学家,被网友评为“海啸级浪潮”!
这次曹原不仅是第一作者,还和另一位同事一起成为通讯作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期刊行业发表文章还有这样不成文的“规则”。 只有投资人(老板)、整个项目的负责人、负责联系外界、接受读者询问的人才能成为通讯作者。 这是实力、人脉、沟通能力的综合体现。
能够被标记为通讯作者,而且还是第一作者,足见曹原的实力。
现在的他越来越成熟了,似乎已经到了该“闹”的年纪了。
毕竟,真正的天才往往可以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01.牛年最有权势的人是男孩。
,”
曹原199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当时美丽的“天府之国”不知道他生出了一个多么天才的小大脑。
三岁的曹原早早就随父母来到了深圳,他过人的天赋也引起了父母和老师的注意。 于是,2007年,11岁的他考入了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
这所国有、民办、全日制学校,拥有从小学到高中的“全管道”优秀师资和“专科教学”能力。 能进入学校的孩子,都是最顶尖的天才!
而彻底解开“封印”并崛起为英雄的曹原,被公认为“天才中的天才”。
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学习成绩上,还体现在他非凡的动手能力上。
曹园中学物理老师黄家堂曾回忆:“他会把教室的讲台或桌子拆下来,看看里面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他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的。”
他在学校是“恶魔的化身”,但回到家却无法平静。 他秘密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购买了设备,开始自己研究。
有一次,“顽童”曹原想要制备硝酸银,但材料太贵,就偷偷将曹妈妈的银手镯扔进硝酸中进行取代反应。 他为他的母亲感到难过了十分钟。
因“恶作剧”而获得学校和老师关注的曹原,很快被他慧眼识珠的人认出来,并获得了新的“特权”——免收全部学费,并提供学校组建的最优秀的师资团队。 “超常教育”帮助天才成为天才!
这其实是一款考验真钱的赌博游戏。
总统没见过天才,但他见过几个年纪轻轻就跳级的同学,最后因为年纪小、心智弱而消失在人群中。
因此,老师们都担心曹原能否经受住考验。
最终,曹原没有让老师们失望。 当其他孩子还在梦想着“11岁时收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已经小学毕业了。 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再次学完了初中三年的全部课程。 即使在高考门槛之前,曹缘3:1的速度也没有放缓。 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以669分的成绩考入了中科院。 技术大学少年班。
实现三年读完小学、初中、高中,14岁上大学的天才奇迹!
曹原就读的中国大学本科生能获得的最高奖项
郭沫若奖学金
大学期间,曹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疲劳”,所谓“伤仲永”的言论也没有影响他继续取得成绩。 这也促使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从化学转向物理。 ,进入了严继慈的物理班。
指导他的曾长干教授表示,当曹原选择石墨烯超导这个课题时,他感到很惊讶。 这是一个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一百年也没有取得成果的方向。
像曹原这样的人才在任何实验室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而选择石墨烯方向很可能成为一个秘密。
但真正的天才往往不需要走前人走过的路,而是开辟一条让所有人都可以走的路。
曹原毅然做出选择,并在导师的推荐下,顺利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此后,他开始了石墨烯导电问题的研究。
02.带来“超导光”的男孩
,,
这是一场对抗黑暗的战争。
自从1911年卡梅林发现超导现象以来,人类物理学界就陷入了疯狂! 这种零电阻、无损导电的材料简直就是人类梦想的新材料。
试想一下,如果坐高铁、坐飞机不用花钱,那该多好?
所谓超导性,是指电子在导线中传输时不再需要向电阻“交费”。 这简直比不付钱坐飞机要好。
除了导电性的优势外,磁性和量子化三大特性赋予超导体改变未来社会的无限潜力!
然而,希望必定伴随着绝望。
正如曾教授所说,从1911年到2018年的百年间全能物理学家,超导研究陷入了末日般的黑暗。 绝对零度(负273度)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投入巨资。 任何人力、物力都无法克服它。 随着每一代人的希望破灭,继续在这条线上奋斗的人越来越少……
“电物理学的黑暗时代”已经到来。
当18岁的曹原站在MIT门前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是那个划破黑暗的人。
曹原打破了大家的思维,开辟了一个以前从未做过的研究角度——改变物理结构,巧妙地将石墨烯单层结构扭转1.1°,石墨烯就会变得超导。
虽然它仍然没有摆脱超低温的限制,但却引发了新的研究方向。 数百名世界级学者将继承曹原的研究方向,发扬其成果,甚至为全球能源及其他相关行业保存数据。 数千亿的科研经费。
或许是为了纪念这位没有进入霍格沃茨而是留在人类世界创造历史的天才,人们将曹原发现的物理角度称为“魔角”。
2018年,杂志很高兴收到曹原的投稿,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
他甚至称赞他:“一位开创了新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这实在是一次基于能力的院士席位“预留”。
不过,曹原并不骄傲。 教导他的老师曾说:“他是一个很清醒的人。”
当成名后回到母校演讲时,曹原只是平静地说:“作为一名实验者,你必须愿意学习新事物,尝试新想法,并在实验室承担责任。不要这样做。”当你的努力不起作用时。” 这很悲伤,因为这太正常了。”
2018年12月,曹原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享成功经验
只有不骄不躁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天才。
果然,曹原“耗才”、“伤仲永”的恶言纷至沓来。
2019年,曾经教导过曹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甚至表示:曹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切都只是媒体、学校和媒体的“造神运动”。机构。
@微博,账号已被注销。
说实话,吴教授的言论并没有说明这背后的真正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那么多学生,为什么选择造就曹原大神?
退一步讲,吴教授,您愿意将级别的文章“送给”您的学生吗?
曹原没有回应。 相反,他于2020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两项关于石墨烯超导特性的最新研究。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同样的闹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演一次。
有人批评曹原是个“幸运儿”,他能“感悟”魔角纯属实验偶然。
还有说“石墨烯研究”变坏了,甚至说“石墨烯加屎”是实验等负面消息。 看似是在批判论文泛滥的现象,但选择石墨烯实验无疑是在趁着曹原的人气来制造麻烦。
然而,曹原所能给出的反击虽然“很老套”,但却很有力——又一篇《自然》级文章,向世人宣告了石墨烯研究的三层“魔角”!
这一次的“三明治魔法角”,没有人好意思用“运气”碰瓷。
其实别人不管是加屎还是加金,在曹先生眼里,可能永远都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他的一切都写在他的研究中。
最尴尬的是,尽管有美国学校的强烈邀请、前任老师的建议去美国留学,曹原仍然坚持回国。
因为祖国能源工业正处于需要人才的关键时期。
03.山从碎石开始,伟大从卑微开始
熟悉新能源领域的读者应该知道,新能源电动汽车其实和内燃机车一样古老。 因为早在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就诞生在卡尔·本茨先生的手中,甚至还注册了专利。
然而,真正赋予电动汽车生命的时代是140多年后的今天。
对于这段时间来说,前120年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直到1991年,一位名叫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的物理学家有了一个“小发现”——锂离子是一种品质极高的正极材料。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繁琐生活,当时没有无线设备。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池。 大而重的电池让设备感觉像是必须握住一条“链条”,同样又大又重。 忘记制造电动汽车吧。
古迪纳夫的发明让电池走上了“快速减肥”之路。
锂电池技术已迅速扎根。 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在短短十几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 电池容量和性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不仅是电动汽车,还有我们手中的手机、电脑等高科技设备,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变化都依赖于这场电池能源革命!
作为“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也在97岁高龄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此时距锂电池热潮已经过去了近30年。
古迪纳夫肖像(左一)@来自网络
有人可能会好奇,如果锂电池这么好用,为什么三十年后又获奖了呢?
因为诺贝尔奖需要颁发给真正为人类社会做出深刻贡献的人,而这种贡献的价值需要时间来检验。
说实话,锂电池刚推出和推广的时候,负面新闻不计其数。 危险、漏电、充电时易燃,这些问题数不胜数,并不亚于近年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受到的诟病和攻击。
但科学家们继续努力,时间的辛劳收获了真金。
古迪纳夫改变了电池,改变了汽车,改变了世界,并为无线、无化石燃料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2019年,A股锂电池企业数量突破100家。
正是因为如此多的人才和资金的涌入,一台1990年售价过万元的“手机”,现在可以999买到一部大屏5G智能手机!
而这一切的发展轨迹与“魔角”超导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有着极为相似的开端。
未来社会,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改变,几乎都会以基本的物质改变为基础。
因为材料的性能是工业发展的最终水平,每一种新材料、新性能的发现都有改写历史的潜力。
石墨烯的魔角如此,其他科技材料亦如此。
写在最后:开局之战,少年强则国强
去年,一篇题为《华为5G产品创新使用石墨烯热控材料》的文章成为打响石墨烯材料应用的第一枪。
随后不久,工信部就有消息称,继华为首次应用石墨烯薄膜后,中国首款5G平板华为也将搭载超厚3D石墨烯散热技术。
这场新材料新技术风暴的揭幕战已经打响。
中国能否成为孵化未来的摇篮,我们将共同见证。 正如小说《有土匪》中所写:碎石的现在,就是高山的过去。
青年强则国家强。 希望我们的年轻人永远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