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可能,是不可能。
钱学森,空气动力学家,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领域空气相关理论问题。 回国后,钱学森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和我国国防科技的研究和组织工作中。 他几乎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空气动力学的纯粹学术研究。 他从未后悔离开美国,离开自己耕耘多年的学术领域:“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些事情,那将是最高的回报。” 他在祖国大地上写下的论文,并没有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而是钱学森等那个时代归国科学家的共同行动和意志。
钱学森是一位非常具有开拓精神的学者。 1950年至1955年间,当他未能返回中国、个人自由受到监控时,他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受到了美国军方的恐惧。 他无奈改变研究方向,写出了《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等在新领域具有开拓意义的巨著。 20世纪70年代,钱学森总结了航天科研“两弹一星”和一线组织工作的经验,提出了“系统工程”理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像钱学森这样居于指挥地位的科学大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生产线”上的“工人”。 即使离开“空气动力学”领域,他也可以继续创造新的局面,永远不会失去做学术工作和写论文的能力。 。
此外,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技术、科学和航天人才,指导了许多弟子和青年学生。 他们有的成为院士,有的成为中国新一代航天的中坚力量。 当然,这些弟子和学生必须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可见,钱学森回国后未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另有原因,并非学术能力限制或时代因素。
1988年2月23日,钱学森在与赵洪舟的通信中谈到了回国后未在国外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思想原因。 钱学森在信中说:
我最近觉得中国科技工作者(我国)一方面要实事求是,承认在总体水平上我们不如国外;另一方面要承认我们在技术上不如国外。 但我们决不能丧失志气,迷信外国人! ……洪洲同志:我不会向英国投稿,也不会向任何外国刊物投稿。 他们可以翻译并发表我在中国发表的文章。
中国有着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现在又掌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 我们为什么看不起自己?
这封信表明,钱学森拒绝向国外刊物、甚至被科技工作者视为神的杂志投稿——“他们可以翻译发表我在中国发表的文章”——这是钱学森的底气和气度。
回国后,钱先生仍然勤奋学习,坚持写作。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均发表在《力学学报》、《物理通报》、《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社会学报》等中文杂志上。科学”等等。 在国内而不是在国外发表这篇文章是钱先生的个人愿望,也是他爱国主义的体现。 这些文章虽然在国内发表,但影响却远播海外。 例如,美国记者H.马拉写了一篇介绍和评论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文章,发表在知名杂志上,引起较大反响。
千条警告:不要跟着外国人
钱学森年轻时就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刚来美国求学时,他就发誓要用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为祖国争光。 据他后来回忆:“我年轻时也很有竞争力。 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美国学生当着我的面嘲笑中国人吸鸦片、裹小脚、不讲卫生、无知等等,我听了他很生气,立刻挑战他,说作为一个国家方面,中国落后于美国; 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看谁期末成绩更好?”
回国后,钱先生目睹了国内学术界日益出现的优待外国人、崇拜外国人的趋势,感到十分担忧。 他在与中国各领域学者的书信中不止一次警告:“不要跟着外国人走”。
1994年,钱学森在给国防科委主任朱光亚的信中写道:“我们不能总是跟着外国人,要分析他们的得失”。
他在1996年4月给吴宜生的信中写道:“我国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似乎过于迷信外国人,总是追随外国人,陷入机械唯物主义。”
1995年,他在与王守云的一封信中说:“我觉得我们太迷信外国人,太懦弱了!”
钱学森承认“从整体上看,我们不如外国”的现实,但他不希望中国科技人员过度迷信和崇拜外国,盲目遵循和遵守“国家的规则”。他们制定的学术游戏”。
1987年国内人工智能专家组讨论会上,钱学森对不顾重要性急于向外界发表文章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钱学森认为,适当的对外沟通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切都公开发表。 对于一些国际上争论激烈的问题,“能讨论的就讨论,不能讨论的就保密”,“无关紧要的可以沟通,但关键的不能讨论”。 精神上渴望得到外国人的认可,行动上“追随外国人”,是中国科技人员缺乏自信的表现。
钱学森并不是不关注国际期刊。 事实上,钱学森很喜欢从国外杂志上获取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无论多忙,他总会抽出时间阅读《新科学家》(New)等期刊。 同时物理通报是核心期刊吗,他还关注《》、《》等期刊。 此外,钱学森还经常建议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要学好外语,多读外国文献,这样才能学习前人的成果,集思广益。
不过,钱学森认为,重视外国文学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就应该发表外文文章。 中国人的成果应该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应该优先让本国人民学习和获取信息。 他想象着:“未来,再过十几年,我国的科技水平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就能跻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到时候,我们写的文件自然就可以了。”成为世界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钱学森在与《现代物理知识》杂志主编吴水清的通信中回答了“诺贝尔奖为何让中国人民怀念”的问题。 钱学森认为,争夺诺贝尔奖并不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目标。 过分关注和追求“诺贝尔奖”,就是在精神上被外国人带走,不利于国家长远规划的实现。 钱学森说:
中国人绝不是没有能力做基础物理研究; 例如吴有训、赵忠尧、钱三强、何泽辉等都在国外做出了杰出的物理学研究。 从国际上看,英国有不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如今国力却在衰落。 相反,日本只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是当今的经济大国。 因此,从上述事实来看物理通报是核心期刊吗,中国人民能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关键在于国家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 ...基础研究无国界,成果公开于文献和学术会议; 所以当我们的生产技术还没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需要探索新的未知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别人的基础研究成果。 当然,你要学会利用别人的基础研究成果,你自己也要做基础研究才能了解细节。 所以,我们国家今天基础研究的国家目的就是这个,而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后,钱学森强调“审视国家问题必须顾全大局”,国家富强是中国人民应该追求的目标。
关心国内期刊发展
回国后,钱学森不仅将自己的文章全部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而且十分关注和关心国内期刊的发展和建设。 他认为,中国科技文化强国在世界的崛起不仅需要中国学者的出色工作,更需要一流期刊平台的支撑。 出版的《钱学森书信集》和《副刊》收录了写给期刊编辑部和个人编辑的近百封信。
钱学森治学严谨,对期刊要求严格。 他曾致函多家编辑部表达意见,希望国内学术期刊能够严格规范其文体和格式。
1981年1月13日,钱学森写信给《哲学研究》编委会,表示:“希望贵刊能够按照现代学术期刊认可的文风办刊……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引文”。澄清一下什么是作者的原创想法是什么?别人的想法有什么用?现在你的文章好像只标明经典作品出处,不提其他任何东西……我觉得不标明不严肃来源。”
1987年11月,他写信给《现代化》杂志编委会说:“我建议你们在每篇文章的开头注明作者姓名下的工作单位,这样有利于读者联系作者。”
1988年,钱学森向《江苏工商大学学报》提出建议:“既然是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应注明工作单位,以便读者与作者通信,进一步深入了解。”讨论学术内容。”
除了严格要求之外,钱先生对国内期刊寄予了更多的关怀和期望。 了解钱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工作繁忙,极其珍惜时间。 他向来不热衷于参加会议和活动,一有机会就拒绝。 尽管如此,我还是经常抽出时间参观编辑部,与国内杂志的编辑们进行热烈的交谈和讨论。 1984年,钱学森与《文学研究》编委会讨论科学、思维和文学问题; 1985年,他参加《未来与发展》杂志社春节座谈会,鼓励《未来与发展》杂志社发展自己的特色,融会贯通,着眼长远,不仅要到2000年,还要到2000年。 21世纪中叶; 1988年,与《世界经济科技》周刊编辑部负责人交谈,讨论办刊主题和理念; 1989年,他回答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编辑的提问,阐释了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等。钱学森在担任科协主席期间,多次强调办好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很好的科技杂志。
钱学森一生对外国人都是骄傲不顺的。 回国后不向国外刊物投稿是他的原则。 办好国内科技期刊是他的夙愿。 钱先生去世已经十年了,“不要跟着外国人走”的告诫依然在我耳边。 今天,当“科学家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土地上”再次成为舆论热点时,更值得我们科学工作者警惕、深思。 ,见智者一齐思! (李月白江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