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国内科技期刊,论文质量不高,稿件来源稀缺,科研机构认可度低。 在CNS霸屏的当下,国内科技期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中国科技期刊由于研究评价的导向更是举步维艰。 由于缺乏高质量的稿件而面临边缘化。 如何克服国内科技期刊影响力低、中国科技期刊被忽视的困境?
你看不起自己吗?
如果国外期刊发表了好文章,但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中国学术期刊还有必要继续办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从科学传播角度来看,国外期刊传播平台成熟,群体运作能力强,相比之下影响力更大。 鉴于此,国内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时,不禁会想,“我为什么要在国内期刊上发表?”
本次沙龙主席、《科学通报》主编高福强调,国家的强大需要强大的科技作为支撑,与科技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来自科技载体的进步。 讲好中国科学故事,必须关注本土期刊发展,尤其要有办好中国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
回顾中国科技发展史,青蒿素、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都是中国科研人员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的杰出贡献。 高福表示,这些引领世界科技进步的原创成果均发表在中国期刊《科学通报》上,并强调“中国期刊也可以发表世界领先的研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 ”。
不过,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报》主编欧阳中灿也发现,用影响因子来评价中文期刊有一定难度。 “投稿的很多稿件都引用了国外的文章,而我自己在中文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却没有被引用。我感到很生气,也看不起自己,”他说。
为什么墙内花开墙外香?
如果说我国科研人员缺乏“文化自信”是好文章流向国外科技期刊的内在原因,那么SCI所遵循的唯一的科研评价指标可以说是推动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的外在力量。国外优秀论文。
事实上,今年5月,《自然》杂志签署了《旧金山科学研究评价宣言》,主张科学研究评价不应再过于依赖期刊指标。 该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 )也撰文详细阐述了他反对仅根据影响因子来评判科学研究结果的观点。
不过,虽然科技期刊巨头已经开始反思影响因子的作用,但这一饱受诟病的评价指标在我国现行科技评价体系中依然发挥着较强的引领作用。
文章开头那句让刘忠范愤怒退群的“坏事”,其实清晰地描绘了中国科研人员对CNS期刊的尊重。
科研人员的钦佩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大学的评价指标指挥棒的方向。 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提供重金奖励的现象十分普遍,这让刘忠范感到困惑。 在他看来,奖励具体的科研成果无可厚非,但对所谓影响因子高的论文进行奖励“背离了科学精神本身,起不到鼓励作用,只会把科学家引入歧途”。
事实上,欧阳中灿分析说,CNS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是因为早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普通杂志上发表的开创性成果的后续文章。 从这个角度来看,重要的原创成果应该发表物理通报期刊,不应该过多关注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优秀的科研成果有其自身的传播属性和引用吸引力。
好的成果如何在国内期刊落地生根?
要从根本上改变优秀科研论文外流的现状,关键是实行科技成果分类评价。 欧阳中灿建议,“中国论文应该纳入科研单位和个人科研成果的评估体系”。
高福还表示,可以通过吸引院士候选人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来增强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不过,对于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也提醒,我国的中文期刊期刊应与我国英文期刊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避免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他指出,中文期刊要在中国读者主导的医药健康、工程技术、科普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在这些国内受众广泛的领域,中文期刊具有优势。” 尤其是借助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平台,优秀的中国科技期刊文章阅读量可以轻松达到10万以上。
一些原创的基础成果,从国际竞争和影响力的角度来看,仍然应该通过英语推向国际科技领域。 “但不应该片面基于影响因素。结果越原创、越重要,发表的优先级就越高。”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在国内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
此外,与会专家还注意到,与国外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的现状相比物理通报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 要想在国际科技期刊的激烈竞争中保持后来者的领先地位,“抱团取暖”应该是国内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
专家建议,通过扩大中国科协优质科技期刊项目资助范围和方式,加快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促进“集群式”联合开发多种期刊,从而找到商业化开发的途径,进入影响力和科学的领域。 商业运作有机互动的良性循环。
高福指出,科技期刊的本质功能是记录、传播和交流研究成果,推动研究发展。 因此,办好中国科技期刊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 办好中国科技期刊,是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长远大计”。 我们不能“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最初出发的原因”。
他还表示,只有当国际学术论文数据库“因不包括《科学通报》等中国科技期刊而错过重大科学发现”时,国内科技期刊才能实现真正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