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正式开始备战物理竞赛。 当时,外国高中(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简称)在初中进行了竞争性选拔考试。 数学、物理和化学是选修科目。 我还在数学组里混日子,沉迷其中。 我托同学借了一块卡西欧来画物理论文写。 本来我只是为了好玩而参加考试,结果却考了全校第二名。 我被教练叫到了物理组。
因为我是转校生,所以前期学习比较困难,连续几个月垫底。 于是我很快地读了一些新概念的高中物理课本,然后又向上次考试第一名的室友Z学习了一些微积分。 后来我就用一题多解和高妙(紫色)来入门,逐渐完善。
【想了解各省市物理竞赛情况及针对性规划? 点击此处免费获取! 】
第36届半决赛,是我第一次正式参加比赛。 由于经验不足,再加上身体不好,他的表现很不正常,只能出洋相。 回来后,我和高一新进组的同学一起翻阅了程书的力学章节。 我有时间写一些关于国家训练机制的文章。 我最终切换到电磁学章节。 寒假之前,我只进阶了介电部分,进度比较慢。
最终结果公布当天,官方首次强调了疫情的严重性。 那天学校安排的比赛训练取消了,中午我就把书搬回家了。 早上还很拥挤的地铁车厢已经空了。 随后的封城、封小区、疫情恶化、物资短缺,让全城陷入恐慌。
对此,我只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比赛中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寒假期间,我独立完成了舒友生的《力学》中的大部分内容。
春季学期线上开学时,我选择全力以赴去竞争,并通过了一轮内容,尤其是电磁学部分。 这期间,群里的同学一一回归高考,最后只剩下两个初中时一起读书的同学。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泛珠三角物理竞赛。 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的是,我获得了全国第十名。 高二那年我看到了加入省队的机会。 从那时起一直到半决赛,准备之前半决赛的真题和模拟题。
第37场半决赛。 理论正常,但实验却爆炸了:只完成了一道有关通讯黑匣子的题。 我拿到设备时,信号源的ch1输出是打开的,但显示屏显示调整的是ch2。 我花了70分钟才搞清楚这个问题,这是严重缺乏经验造成的。 因此,尽管理论成绩相当可观,我还是没能进入省队,失去了参加决赛的机会。
复赛后,这个年级的物理竞赛组就只剩下我了。 我也调整了训练安排,回去补了一些常规课程。 同时,我系统地学习了一些一般对象和四个专业,同时完成了《习题集》的相应部分。 此外,还专门研究了数学物理方法。 (我错了,有时间的话读读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会更有效)
我刷过、读过的一些书(损坏程度与关注程度正相关)
年后我开始做学校保存的模拟卷、历届期末题、国际竞赛题和分赛题等,同时参加各种联考调整自己的状态。 我几次出去训练,认识了一些本省其他学校和外省的同学和教练,沿途也欣赏了其他城市的风景。 总而言之,我能学得很好,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同伴。
【点此获取历年各大比赛物理竞赛真题! 】
暑假期间,我和同在另一所学校学习物理科学的Z一起参加了培训,把这两年欠下的梦话课补回来。 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半年时间做了很多题,但理论框架不够完整; 同时,实验练习仍然不足。 当时他还教了我赔偿法。 回来后,我就临时抱佛脚地参加了笔试。
很快就将迎来第38次复赛。 考前练习了各种题型,但没有接触到复古风格。 当我走进考场,看到临界水银溢出之类的题时,我傻眼了。 再加上各种弊端,理论终于爆炸了,我无奈地依靠实验东山再起,加入了省队。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都处于低迷的状态。 我刚刚调整好状态,就遇到了决赛因为疫情延期的情况,所以我就自己回家了。 好在学校题目足够,再加上重新整理高难度试题和组织论文、复习一些普通物理、系统地实验学习《新物理基础实验》的耐力训练,推迟的两个月没有浪费。 特别是考虑到画图是绝对能拿分的部分,我在考试前一周专门改编了亚世锦赛的五套实验题,加强训练数据处理和画图。
最终,决赛理论正常进行。 实验第一题爆炸了,但是第二题(没有计算反射系数)赢得了绘图部分(你怎么知道?因为你做的分数基本上就是你得到的分数)。 勉强进入集训队。
比赛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 学到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教练:无论什么时候,我总是不缺高质量的试卷可写; 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询问物理辅导组的所有老师(老师办公室就在教室门外)。 特别感谢主教练梅军的指导。 他对方向和细节的掌控力很强,尤其是后期他带领我做了很多实验。 同时,得益于学校竞赛中心硬件条件优良,竞赛小教室配备了可以上网查询信息的电脑,A4纸可以免费使用,打印机、扫描仪一应俱全。 。
同时,我也要感谢校外的老师和同学。 在讨论问题、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方面,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从高二开始做的一些模拟卷(打印机是苦活)
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下我的一些学习感悟,或者说一些经验。 不过,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首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其次,我走过了一些弯路,不确定上面的总结是否完全正确。 体系成熟的实力学校的学生可能不会参考。
1.入门读书建议(仅个人建议)
入门刷书里,我个人比较喜欢《一题多解》+《更高更好的物理》(紫色封面)。 这两本书虽然不符合现在的竞赛风格,但可以开拓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可以极大地训练自学能力。
常用的小绿书+成树、崔树的模式过于系统化,直接入手很容易禁锢你的思维。 同时,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完整/没有流程,没有详细的修正很容易浪费时间。 听说《一问多解》已经绝版了。 不知道你能不能找到资源; 高庙市场有售。 当然,后面的流程书还是要写,该建立的制度还是要建立。
2.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
积累一定的信心后,大胆地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 大多数同学大概不会遇到像我这样完全孤独的情况,但是到了后期,应该有很多人感觉自己高高在上,隐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闭门造车是没有未来的,懂的人很难懂,不懂的人还是不懂。 此外,比赛本身还具有促进沟通、增进友谊的功能。 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或升读高等教育的一种方式。
3. 实验建议
在实验方面,我应该做得比较差:虽然学校设备齐全,但我前期重视不够,操作经验很少。 直到大二之后我才有所进步。 但似乎还是有话可说。
实验改成笔试后(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改回来)高三物理竞赛,个人可以掌控的方面就多了。 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亚洲世锦赛的实验题。 如果你搜索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就会弹出几十篇文章,足够了。
另外,执行完实验指令后,必须阅读《新基础物理实验》。
4、劳逸结合
日常训练时要注意劳逸结合。 我每周日从不做物理,我和父母一起骑自行车去参观老武昌城,甚至在半决赛之前。 在出国培训期间,我也找到了出去的机会。 五一在南昌逛街,11月1日在长沙吃遍全城……毕竟是法定假日。 另一方面,竞争不仅是知识水平的竞争,更是竞争地位的竞争。 力量只有在合适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再说了,比赛本身就很困难,没必要刻意为难自己。 我曾经故意用没有笔垫的笔写字。 结果高三物理竞赛,由于期末考试前写字量太大,我的右手大拇指尖起了一个水泡。 又痛又痒,我怎么也撬不开。 这真是折磨人。
左一为罗敏瑞
最后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值得努力的美好未来!
❤️如果你觉得七心姐的文章对你有帮助,那就留下一个“足迹”再走吧~
•点击“同意”让更多人看到此内容
•“关注”姐姐,持续提供数理化生物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