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上述实验中,你认为摩擦力的测量准确吗? 请给出意见; 为了使摩擦力的测量更加准确,你们有什么更好的改进方法吗? (请用简化图展示你的改进方法如图14) (4)在此基础上,小明还猜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 请用图中的设备验证小明的猜想,并写下你的做法。 15. 为了探究与压力影响相关的因素,一名学生将几种相同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置在同一水平的细沙上,进行了两组实验,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如表1和表1所示。如图2所示。 实验过程中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他仔细观察了砂面的凹陷程度,通过比较,他发现每组砂面的凹陷程度都是一样的,但第一组砂面的凹陷程度却不同。大于第二组。 表1 表2 实验编号 压力/N 应力 面积/cm2 实验编号 压力/N 应力 面积/cm 213.01043.02024.51554.53036.02066.040 为了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结论是。 17、小明想探究“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否与其形状有关”。 他找到了薄铁皮、烧杯和水来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铁片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让铁片沉到杯底。 第二步:将铁片弯成“碗状”,放入水中。 它会漂浮在水面上。
(1)通过分析可知,第一个铁片所受的浮力就是第二个铁片所受的浮力(可选“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小明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的形状有关。 小明之所以得出错误的结论,是因为他只关注了铁片的变化,而忽略了对浮力的影响。 18、“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学生列出的实验步骤为: A、在杠杆支点两侧挂上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为将杠杆平衡在水平位置; B.记录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的值; C、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多做几次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将数据填入表中; D.求出每次实验中功率×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值,并根据计算结果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错过的重要一步是: (2)下面三张图是学生的实验。 请根据图片填写表格中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杠杆上每个小格代表4cm,每个钩码重1N)。 填写数据表 实验 F1·L1F2·L2 功率 F1 功率臂 L1/阻力 F2 阻力臂 L2 //N㎝/N㎝ 次/(N·㎝)/(N·㎝) 123 (3) 实验结论:__。
(4)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在挂码前将杠杆平衡在水平位置。 实验过程中,只有10个相同的钩码,并且每个网格中的杠杆等距。 当 A 点挂有 4 个钩码时(如图 16),为了使杠杆保持水平位置平衡,请设计两种方案,并分别在图 16 中标记出钩码的数量和位置。 图1619. 在实验“确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中。 (1)实验所需设备包括:铁架、滑轮组、细铁丝、挂钩、码子。 (2) 为求出有用功而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为求出总功而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 (3) 根据实验测量的物理量计算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 4)下表是实验过程中两组学生测得的平均数据。 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计算出表中未知数据并填入表中: 各带轮组的机械效率增加。 高度 弹簧测功机 变速组钩码 重量 G/N 拉力 F/Nh/m 移动距离 s/m 含滑轮数量,1 个定滑轮,A 组 9.80.15.6 0.2,1 个动滑轮,2 个定滑轮 B 组 9.80.12.4两个动滑轮答案 1。 (1) 0.06 s; (2)不是匀速运动; 因为在同一时间内,走过的距离不同; (3)0.83米/秒。 2、它们都以匀速直线运动; 骑车人在 15 分钟内移动 200 m; 跑步者在25分钟内跑了200m; 骑自行车的人的速度是跑步者速度的5/3,依此类推。
11. (1) D; (2)物体和代码左右颠倒,质量不加上光标的质量; (3)78.4克; (4) 光标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的 72 级; 0.9×103; 7.2×104.12。 (1)同一液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 (2)1和4(或2和5、3和6); (3)同一液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不同液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不同。 13、金属块的体积 金属块的质量 放置金属块前水的体积 金属块与水的总金属块密度 m/gV1/cm3 乘积 V2/cm3ρ/(g/cm3 ) V = V-V1/ . 914. (1)匀速; 两种力的平衡; 平等的; 间接; (2)压力; A和C; (3) 不准确; 因为在实验中,很难保证物体以匀速运动; 如下所示。 (4)利用图A、B或C中的设备,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拉动木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示是否相同。 15. 控制变量法; 当单位面积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相同; 单位面积的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也越大。 16.3、4、5; 1、2、3; 5, 6. 17. ⑴小于; (2)形状; 排出的水量。 18. (1)添加挂机代码前未调整平衡。 (2)实验F1·L1F2·L2 功率臂L1/阻力臂功率F1/N 阻力F2/N㎝L2/cm 次/(N·cm)/(N·cm) 一、二、三 (3) F1· L1= F2·L2 (4) 的几个参考答案如下: 19. (1) 弹簧秤; (2) GF、n(或G、h、F、s); (3)(或)各滑轮组吊钩代号重量弹簧测功机机械效率吊钩代号增加组张力F/N移动距离高度h/m含滑轮数量G/Ns/m一组定滑轮A 9.80.15.60.287.5% 1 个动滑轮 2 个定滑轮组 B 9.80.12.40.581 .7% 2 个动滑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