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中青年一代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
2010年3月,时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王恩哥受邀在全球最重要的物理学年会上发表题为《中国物理学: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演讲,美国物理学会年会。 报告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受邀参加美国物理学年会并不容易。 能够代表中国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理学会议上做主旨报告,是当今物理学界极少数的中国人之一。
王恩哥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在新型纳米材料及其物理性质探索、原子尺度表面生长动力学、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影响的工作。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包括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世界顶级期刊之一)、(世界物理学顶级期刊)、J. Am. 化学。 Soc(世界化学) 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7000余次,h因子45。受邀做特邀报告80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 他的足迹不止一次留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论坛上。
用物理学界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个成果在全球任何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中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正是由于他对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他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美国IBM奖等。美国、美国斯坦福大学“GCEP”学者。 业界认可的重要奖项或称号。 2010年荣获全国首届“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艰难的童年和不屈的意志——一步步走向北大
1957年1月,王恩哥出生于辽宁省沉阳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度过的。 中学毕业后,他下乡当了一名知青。 1977年10月,国家正式恢复高考。 消息传来时,王恩哥正和老乡们在田里忙着收割秋收。 他面临一个问题:他已经下乡两年多了,被选为知青团长。 正值秋收,他不能带头请假复习。 秋收完毕,留给王恩哥的复习时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
1977年12月初,王恩哥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考试。 他每天早上从大队步行8英里到公社的中学参加高考。 考试一段时间后,成绩在县里公开公布。 球队会计路过这座城市时没有找到王恩哥的名字,回来安慰他来年继续努力。 春节临近,王恩哥从县城乘坐长途客车回家。 不甘心的他又跑去查看名单,却发现自己的名字被误写成了“王四哥”。
1978年青年物理学家,王恩哥进入辽宁大学学习物理学。 本科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攻读硕士学位,随后交换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 这个机会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 1987年9月,王恩哥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张立元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3、出身名门,努力奋斗——北大博士攻读
张立元的导师是物理学界的知名人物王竹羲先生。 王老师以严格着称,张老师对学生也像导师一样严格。 张利源老师为每周一次与王恩哥的谈话做了精心的准备。 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深深影响了王恩哥。 读研期间,不少学生考虑中途出国,或者弃学从商。 王恩哥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当很多人改变发展方向时,他已经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文件。 1988年,他受邀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国际晶体材料研讨会,这在当时国内研究生中是非常罕见的。
1990年7月,王恩哥获得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在答辩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定胜院士对王恩哥的论文爱不释手。 应他的邀请,王恩哥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2年1月,王恩哥赴法国里尔表面与界面实验室,跟随导师Guy Allan从事博士后研究。 初到欧洲,王恩哥很快融入研究工作。 他白天热衷于上课、讲座和研讨会,晚上则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献。 当他这样做时,他经常彻夜不眠。 盖伊·艾伦教授特别欣赏这个聪明勤奋的年轻人,并将自己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交给了王恩哥。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王恩哥发现了一个更加开放的问题,并按照这个思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这给他的导师艾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恩哥所做的工作比之前给他布置的课题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
在法国进行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后,王恩哥受邀到美国休斯敦大学担任副研究员。 1995年,王恩哥在物理学领域陆续取得了一些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
4、赤子之心,科技报国——中科院首届回国“百人计划”学者
20世纪90年代初,文革造成的人才缺口开始形成。 科研大军中,真正一流、国际知名的青年科学家屈指可数,而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于是,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计划。 该计划也被称为“百人计划”。 当时回国的留学生很少,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只有二流、三流的研究人员才会回国。 此时的王恩哥已经在美国取得了一些成就,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1995年,王恩哥在美国休斯敦大学航空航天外延生长中心(SVEC)进行研究。 当时的一个项目是研究如何用航天器将分子束外延生长系统直接带到外太空,然后在那里生长半导体薄膜材料,然后将材料运回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科学研究铺路。 。 这项工作受到了当时美国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 然而,一封家信逐渐改变了王恩哥的想法和随后的道路。
王恩哥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人事处的信。 信的大致内容是,中科院即将启动“百人计划”,而他在物理学博士后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现,使王恩哥成为他们推荐的第一批人选之一。 物理所非常希望他能够回来。
王恩哥是一个真诚热心的人,总是希望能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因此,当他收到来自中国的来信时,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他仍然认真回复物理所的每一封邮件。 经过多次交流,物理所诚挚邀请王恩哥回来看看。 1995年1月,王恩哥回国访问。 回程第一站是日本,第二站是香港,第三站是返回北京。 飞机上,王恩哥盯着窗外,想了很多。 这三个地方都在邀请他,但他心里还是想回北京。
现场参观后,王恩哥被中科院物理所的诚意所感动。 回国后,王恩哥与美国物理学界赫赫有名的朱敬武教授交换了回国的感想。 听完王英的话,朱敬武说:“我觉得你应该回中国去。如果你真想离开美国,就回中国吧,别去别的地方。” 朱精武的话说到了王恩的心里。 就这样,“王恩哥”这个名字出现在了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申请名单上。当大家还在议论“他在国外混得这么好,他肯定不会回来了”的时候。 大洋彼岸的王恩哥已经开始清理工作了。 收拾行李准备回国。
王恩哥即将回国的消息传出后,包括中国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内的一些美国报纸刊发了这一消息。 1995年6月5日晚,在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总领事亲自向王恩哥赠送了“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牌匾。 这场专门为他举办的欢送会,有200至300名来自休斯敦地区华人社区的学者和留学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对王恩哥放弃美国工作并拒绝其他亚洲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邀请感到非常愤怒。 不明白。 王恩哥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回到祖国是爱国的一种表现,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如果在国外做好事,对中国会有很大帮助。”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大家鼓掌为他送行。
5、努力有上帝的回报——“711”房间的主人
1995年8月,王恩哥只身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成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名普通研究员。 他也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第一位从美国全职回国的年轻物理学家。
1995年回国后,国内科研条件仍然比较差。 为了省钱,他和同事们重新装修了实验室,并亲手粉刷了墙壁。 硬件落后的背后是科研实力的隐形差距。 在物理学界,能够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上发表文章,是科学家及其所代表的研究机构科技实力的标志。 离开美国后,王恩哥下定决心:自己在国内也能拿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他依然坚持着多年来的工作习惯:每天7点到办公室,晚上11点后下班,节假日也不例外。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711”,这正是他为自己在物理所的办公室选择的门牌号,以此来激励自己。
6、年轻有为,脚踏实地,带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成为世界一流
1999年,受科学院党委委托,42岁的王恩哥出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物理研究所一直是中科院的科研中心,王恩哥的担子很重。 他刚上任时,老一辈科学家就已经退出科研第一线,而中青年人才队伍还没有成长起来。 作为物理所主要负责人,如何吸引和聚集最优秀的人才,成为摆在王恩哥面前的重要问题。 他利用各种机会,包括每年参加美国物理学会举办的招聘会。 在人才方面,王恩哥始终坚持以诚相待的原则。 在他的感召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纷纷来到物理所。 这里的年轻人才团队也有着轻松、温馨、团结的氛围。 不断成长。 物理所云集了谢新成、薛其坤、张杰、高红军、彭连操、于大鹏、文海虎、方忠、夏科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这里呈现出高端人才聚集、青年人才涌现的发展态势。
在做好人才工作的同时,王恩哥勇挑重担,带领一批人在物理所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创新。 在学科布局、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不断产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青年物理学家,完成国家急需的重大科研任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公认的成果。 王恩哥多次强调,基础研究没有世界第二,只有第一。 物理所人不能满足于成为国内第一,而必须努力成为世界第一。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王恩哥和他的同事们带领物理所的未来走上了国际化的新起跑线。 当他卸任所长职务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已成为中国物理学界最具实力的科研机构,并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王恩哥八年来几千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
在繁重的管理工作中,王恩哥丝毫没有放松对科研的投入。 只要完成公务,他就会留在实验室或者与学生、同事讨论。 2007年,王恩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物理学领域仅有的50岁之前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七、回报母校,努力再创北大物理新辉煌
2009年,王恩哥再次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担任物理学院院长。 外界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他怎么可能放弃在中科院已经获得的领导地位,来到级别低得多的物理学院院长职位呢? 虽然这次有人说“王英哥不会再回来了”,但他还是回来了。 王恩哥表情严肃。 接受任命后,他在一个月内辞去了中国科学院的所有行政职务。
2009年11月,王恩哥正式到物理学院任职。 北大物理当年在学科评估中滑落至全国第三名。 工作伊始,王恩哥就开始深入科室、参观调研。 他深入学院各单位、学生宿舍、实验室学习调研,与老师、同学沟通、讨论,了解他们最真实、最迫切的想法,为物理学院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在北京大学。
“思考变革”是王恩哥到物理学院参观调研后最深的感受。 办公场地短缺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物理学院发展的一大难题。 王恩哥听取了校内的不同意见,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决定在原物理楼顶楼加建一层。 此外,他还敦促建设面积25000平方米的新实体建筑。 对于分配问题,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经过领导班子讨论,王恩哥决定对新物理楼结构进行调整,将教学、科研、行政分开,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这项工作于2010年2月启动,新物理楼的图纸设计于12月初步完成。 2011年底,北京大学物理楼建设全面启动。 预计新物理楼主体工程将于2013年北大物理百年校庆前竣工。 。 “这将解决多年来留下的科研实验室短缺的问题,改善教学科研环境。” 物理学院副院长宫启煌说:“他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非常果断,从不拖延,非常负责。 责任。”
如何吸引和聚集最优秀的人才,是王恩哥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位了解情况的老师告诉王英哥:“老王,我们不能跟人家竞争,他们给一个人10万元的年薪,还有一套房子,我们只有5万元,没有房子。” ” 王恩哥听后斩钉截铁的说道。 :“以前一年可以录取几个人,现在一年录取的人少了,而且福利集中了!” 为了招收优秀人才,他于2010年初组织成立了物理学院招聘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院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士组成。 它由九名教授组成。 初步筛选出来的候选人除了提供简历外,还要与九位教授一一交谈,最后向招聘委员会做出报告。 通过委员会答辩和学院学术委员会答辩后才能引进。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他利用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校际交流等各种机会广纳人才。 2010年,他利用波士顿之行考察了哈佛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的几位优秀青年学者。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上任后,引进了几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为进一步活跃北大物理学学术氛围,王恩哥提议成立“北大百年物理学论坛”。 他利用各种机会邀请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校交流,并特意邀请他们与本科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 介绍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科研成果。 他利用自己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影响力,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 例如,芝加哥大学物理学院和物理系在北京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并与哈佛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莱特州立大学合作。 斯里兰卡大学正在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
2009年12月,王恩哥召集了学院十几位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 会议决定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和培训的平台。 形式与国际研讨会接轨,最终确定为“青年格致论坛”,每年春、秋季举办两次。 王恩哥在会上确定了首届论坛的时间和召集人,并组织了两次论坛筹备汇报会。 为了鼓舞士气,他在首届格致论坛上做了专题演讲。 通过今年的两场论坛,约30名青年教师走上讲台,用英语向同事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 通过青年格致论坛,调动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学院还选派优秀演讲嘉宾赴美国、欧洲参加学术会议。 “一年来,物理学院内外焕然一新。 老师们的士气提高了,对物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宫其皇说道。
王恩哥已经很多年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了。 王恩哥有两次半夜突然醒来,再也睡不着。 他惦记着物理学院的发展,不得不操心一切。 他已经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但他接受了这份信任和托付,并决心把这件事做好。 令人兴奋的是,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物理学科重回全国第一。
返回北大后,王恩哥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为促进学科交叉,开阔学生视野,他在周其峰校长的支持下推动建立了“蔡斋讲堂”,主要面向全校研究生。 每学期组织8至10场系列学术报告,打破了以往的学科教学体系。 该单元的形式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来授课。 从标志设计、课程内容定位、主持到授课,王恩哥亲自参与。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人,没有架子,总是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有责任心,平易近人。” 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贾爱英说。
2010年3月至5月,他还对中文、外语、法学、考古等9个系的53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听取各系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难。 座谈过程中,凡是现场能解答的问题他都及时解答,不能解答的则在调查澄清后及时答复。 有的时候,他会亲自写信解释来龙去脉。 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
8、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努力。
由于在物理学院和研究生院工作期间取得的显著成绩,2011年1月,王恩哥再次担负起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的重任。 出任学校领导职务,分管全校教学和科研工作。 场地。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这几年他以身作则,激励了一批顶尖人才加盟北大。 谢新成(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陈东民(现任北京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牛前(现任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主任)、唐超(北大-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委员会主任)等多名在国内外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近年来加盟北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6月,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琪教授全职加盟北京大学,担任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特别参与了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
在吸引顶尖人才的同时,他还特别关注和培养优秀的中青年人才。 他制定并推进了学校“2011年计划”。 在他的具体领导下,北京大学牵头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个通过国家验收认证的协同创新中心。
九、深思熟虑,凝聚共识,推进北大新一轮教学改革
“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和研究,王恩哥开始大胆尝试实施新的教育改革。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他率先提出“小班教学”的理念,并在全校试点。 试点部门按照小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5人的要求组建教学团队,选拔院士、高级教授等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课程讲师和小班研讨老师必须每周至少留出 10 个小时的时间。 不到2小时的问答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术指导。
通过全校本科战略研讨会和全校教学工作会议,通过校内大规模讨论,小班教学理念在全校基本达成共识。 2012年9月,北京大学正式开始试点小班教学。
在2012年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王恩哥指出,小班教学的根本点是向全校师生发出一个信号——学校要在教学上下功夫,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教学和育人放在第一位。 事件。 在具体实施中,王恩哥认为“小班教学”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共同学习知识;
要改变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教师也必须学会改进。 大班、小班老师共同制定进度,选择更多的参考教材和文献,增加课程的挑战性;
为了改变以往培训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局面,我们建立了教师坐班制度,实行固定时间答疑,鼓励学生主动请教。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与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改变以往仅期中/期末考试的模式。 通过每天的成绩提高,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从各个方面评价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与阅读分离,让师生成为终身朋友。 这五个变化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很大。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师生普遍反映小班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了更具适应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能够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随着更好的教学资源的提供,也为课程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作为一名院士和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者,王·恩格(Wang Enge)一直在教学的前线教学和教育人们。 他每年都会教授物理学的基本课程,以本科生和研究生。 他还出现在北京大学的许多讲座和教室中。
在北京大学的几年中,他不仅因其出色的管理技能而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而且还赢得了每个人对自己杰出的学业成就的尊重。 自2009年以来,他和他的学生/合作者发表了十多篇高级论文,包括1、6(子杂志),1个PNA,1个PRL,2个JACS等。 “十大国家杰出科学和技术工人”的标题; 国家何隆·李·李科学技术奖。 2011年,他赢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个获奖者)和亚洲计算材料科学奖(ACCMS)的二等奖。
10.“老师enge”的个人魅力:他是学生的镜子
在北京大学,熟悉他的人喜欢称他为“校长”或“老师enge”。 每个人都认为他具有“一般风格”,“务实”,“低调”和“真正的勤奋精神”。
他非常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并且学生特别喜欢与他聊天,如果他们有事要做。 每天在学校完成各种官方职责后,他将在晚上独自在实验室中继续科学研究,或与学生进行讨论。 北京大学的学生经常在自助餐厅,图书馆和教室里看到他。
“王老师对他人的严格自律和宽大的待遇,严格而现实的学术态度和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对我来说是我的生活和科学研究的镜子。”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张广约(Zhang )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写道,他写道,王·恩格(Wang Enge)监督的博士论文赢得了2006年全国“ 100个杰出博士学位论文”。
学生喜欢跟随王弟兄,发现它非常“充满活力”。 “他从不批评人们面对面的人,但只利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张古尤回忆说:“只要您从事工作,Wang老师就会确认它。如果您忽略了它,那么当您站在Wang老师面前时,您就会知道它。” 我觉得不舒服。”
学生的成就是Wang Enge最高兴和自豪的。 王·恩格(Wang Enge)指导了28名研究生。 毕业后,其中许多人直接去了哈佛,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和其他顶级国际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色。 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的比例很高。 在世界各地的各个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中,仍然有大约20名学生在工作中工作,其中一些学生已经获得了终身职位。 每当他提到学生时,王·恩格(Wang Enge)的骄傲就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延续。”
2010年3月的一天,北京大学物理学学院的2008年本科生Bi Zhen在打开电子邮件时欢乐地尖叫着:他只是早上给Dean Wang Enge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并在晚上。 今年,Bi Zhen参加了专门为本科生提供的王Enge提供的选修课程“表面物理学”。 这封信的内容主要是与老师讨论有关课程和物理研究的一些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尽管他的工作很忙,但王恩格(Wang Enge)回答并同意了他。 要求,甚至主动与他约会。 Bi Zhen和其他四名同学来到Wang Enge的办公室。 在沟通了课程并讨论了一些问题之后,Wang Enge邀请了几名学生参加他的研究生小组会议,并组织了4月的学生参加他的 。 实验室之旅。 通过这种方式,这五名本科生定期参加Wang Enge的研究生团体会议,每个星期一晚上8点和每个星期五上午10点,“他总是可以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解释抽象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了整体科学研究状况。他还了解实验,工业需求以及科学领域的趋势。我们受益匪浅。” 2008年参加小组会议的本科生Cao Ting的课程说:“王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与他相处时我们不会感到任何压力。”
在2011年学院毕业后,王·恩格(Wang Enge)被一群学生包围。 结果,同学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惊喜 - 每个人都仔细包裹的书法工作,上面写着:“高伊看到物理学,是如此善良和天真。” .2007物理学学院的本科生。“这项书法工作现在挂在王Enge的办公室中。它表达了学生对“老师enge”的真诚尊重,并鼓励他更加努力地努力教书和教育人们。
2012年,在他的指导下,学院的本科生Cao Ting在《自然传播》中发表了一篇科学研究文章,是第一作者。 后来,根据Wang Enge的建议,他继续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
“用学生的话来说,王王是物理界的'大母牛',但他非常关心年轻的学者,而且也非常谦虚和严格。” 表面物理实验室,人工微观结构和介观物理学,凝结物研究所,物理学学院Hu 是州关键实验室的年轻老师,在地表物理学方面也有研究方向,目前正在与Wang Enge合作进行两种研究 - 维石墨烯。 “关于他的最令人钦佩的事情是,除了复杂的管理工作外,他还可以坚持不懈地做出一流的科学研究结果。他充满了精力和热情,与他合作将使您充满战斗的精神和热情。” 胡个时真诚地说。
“没有必要过多记住过去,将来中国将充满荣耀。” 这是Wang Enge非常喜欢的俗话说。 2013年3月22日,Wang Enge正式担任北京大学的新校长。 他将面临更加光荣的使命和挑战 - 如何带领一所拥有的著名学校北京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多年来,Wang Enge一直是坚定,持久和脚踏实地的。 他在担任校长的演讲中说:“空话会破坏这项工作,但辛勤的工作将建立学校。我将全力以赴,而无需保留,要成为学校的发展,成为一名敬业和认真的校长,并工作以最大的热情和责任感。” 做你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