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并作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 它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最好做一个总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 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写总结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高中物理要点知识点汇总。 精选5篇文章,欢迎分享。
高中物理最新关键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1
光子理论
⑴量子理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部分接着一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电磁波的能量。
⑵ 光子理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在空间传播也是不连续的,而是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称为光子。 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大量光子表现出较强的波动特性,而少量光子则表现出较强的粒子特性; 高频光子表现出强粒子特性,低频光子表现出强波特性。
物理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称为物质波。 满足以下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来看,光波是概率波。
高中物理最新关键知识点汇总及5篇文章精选2
1.磁场
(1)磁场:磁场是存在于磁铁、电流和移动电荷周围的物质。 永磁体和电流都可以在空间中产生磁场。 改变电场也会产生磁场。
(2)磁场的基本特征:磁场对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具有强大的作用。
(3)磁现象的电学本质:所有磁现象都可以归因于移动电荷(或电流)通过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4)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原子、分子等物质粒子内部,存在着环流,即分子电流。 分子电流将每个材料颗粒变成一个微小的磁铁。
(5)磁场方向:规定磁场中任意一点的小磁针N极方向(或小磁针静止时N极方向)为方向该点的磁场。
2. 磁力线
(1)在磁场中人为绘制一系列曲线。 曲线的切线方向表示该位置的磁场方向。 曲线的密度可以定性地表征磁场的强度。 这一系列曲线称为磁感应线。
(2)磁铁外部的磁力线全部从磁铁的N极出来,进入S极。 内部,从S极到N极,磁力线是闭合曲线; 磁力线不相交。
(3)几种典型磁场的磁力线分布:
① 线性电流的磁场:同心圆,强度不均匀,距离导线越远,磁场越弱。
② 通电螺线管磁场:两端分别为N极和S极。 管内可视为均匀磁场,管外为非均匀磁场。
③环流磁场:两侧有N极、S极。 距离环中心越远,磁场越弱。
④ 均匀磁场:各处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均匀磁场中的磁力线是均匀分布、方向相同的平行直线。
3.磁感应强度
(1)定义:磁感应强度是表示磁场强度的物理量。 在磁场中,磁场力F与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称为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比值。磁感应强度定义为B=F/伊利诺伊州。 单位为T,1T=1N/(A·m)。
(2)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 磁场中某一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通过该点的磁力线的切线方向。
(3)磁场中某一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是客观存在的,与所放置的电流I的强度、导线L的长度或电流所受的力无关。 即使不通电流,对于导体来说,它的磁感应强度仍然存在,所以不能说B与F成正比,或者B与IL成反比。
(4) 磁感应强度B是矢量,遵循矢量分解与合成的平行四边形规则。 注意,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那里的磁场方向,而不是那里的电流力的方向。
4、地磁场:地球的磁场类似于条形磁铁的磁场。 它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地磁场的N极靠近地球南极,S极靠近地球北极。
(2)地磁场B的水平分量(Bx)总是从地球的南极指向北极,而垂直分量(By)则从北到南相反,在南半球垂直向上,在垂直方向上在北半球向下。
(3)在赤道面上,距地球表面等距离的各点,磁感应强度相等,方向为水平北。
5★.安培力
(1)安培力大小F=BIL。 式中F、B、I应成对垂直,L为有效长度。 如果载流导体是弯导线,且导线平面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则L指的是弯导线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长度。
(2) 安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确定。
(3)安培力所做的功与路径有关。 在闭环周围,安培力所做的功可以是正的、负的或为零,这与重力和电场力所做的功总是为零不同。
6.★洛伦兹力
(1) 洛伦兹力的大小f=qvB,条件:v⊥B。 当v∥B时,f=0。
(2)洛伦兹力的特点:洛伦兹力总是垂直于v方向,因此洛伦兹力一定不做功。
(3)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洛伦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本质,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因此,洛伦兹力的方向与安培力的方向相同,由左手定则确定。
(4) 磁场中静止的电荷不受洛伦兹力的影响。
7.★★★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在带电粒子仅受洛伦兹力作用的情况下(通常忽略电子、质子、α粒子等微观粒子的引力),
(1) 如果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相同或相反),则带电粒子将以入射速度v作匀速直线运动。
(2) 如果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垂直于磁场方向,则带电粒子将以入射速度v在垂直于磁场线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①轨道半径公式:r=mv/qB ②周期公式:T=2πm/qB
8.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
(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作直线运动
① 当带电粒子所受的净外力为零时,它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处理此类问题,应根据力平衡方程求解。
②带电粒子所受的净外力恒定,且与初速度成一直线。 粒子将以匀速直线运动。 处理这类问题,根据洛伦兹力不做功的特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定律求解方程。
(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作曲线运动
① 当带电粒子受到的重力和电场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时,带电粒子将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通常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来求解方程。
②当带电粒子所受的净外力为变力且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粒子作非均匀变速曲线运动。 此时粒子的运动轨迹既不是圆弧也不是抛物线。 一般处理这类力的问题,选择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方程。
③由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条件复杂多变,常常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这时,应以标题中的“”、“”、“至少”等词语为切入点,探索隐藏条件,并按照临界条件列出。 建立辅助方程并与其他方程联合求解。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理现象的科学。 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学习物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现象,找出规律,了解其原因。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些现象,更好地服务生产和生活。 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 为了学好物理,我们必须仔细观察我们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高中物理最新关键知识点汇总及精选5篇文章3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摩擦力,可以表示为分为静摩擦力。 和滑动摩擦力。
2、发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弹力; ③ 接触面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注: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亲属”的理解。
3、摩擦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的方向始终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注:(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或者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
(2) 滑动摩擦力可以起到驱动力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阻力的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 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与接触面的相互挤压力FN没有直接关系。 具体大小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定律来确定。
② 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稍大。 在中学讨论问题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可以认为它们是同等价值的。
③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它可以是功率或电阻。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即与一个物体施加在另一物体表面上的垂直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代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N代表正压力的大小,μ称为动摩擦因数)。
注:①FN 表示两个物体表面之间的压力,本质上是弹性的,而不是重力。 更多情况需要根据运动条件和平衡条件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质和接触面的状况有关,没有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5、摩擦力的作用:它总是阻碍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它可能是功率或电阻。
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仅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 动摩擦因数与两个接触表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度有关。
物理知识点总结: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
所谓“动量守恒”,就是“动量保持不变”。 考虑到“动量变化”的原因是“净外力的冲量”,“动量守恒条件”的直接表达似乎是“净外力的冲量为O”。 但在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表达中,其“动量守恒条件”是“总外力为”。 原因其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1)“条件表达式”应针对流程
考虑到“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对应条件可以对应三种不同的情况:一、合外力为O但时间不是 O ; 其次,净外力不是0,而是时间。 ; 第三,综合外力与时间并重。 显然,后两种情况对应的相应表达式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在“时间是”相应条件下讨论动量守恒。 实际上相当于做出了一个毫无价值且无效的判断——“此时的动量等于此时的动量。”也就是说:由于动量守恒定律是针对系统经历一定的过程而动量在特定条件下保持不变,则应表达该过程的相应条件,并避免相应的表达“合外力的冲量为O”。 将“过程”还原为“状态”所包含的两个毫无价值的条件
(2)“条件表达式”要尽可能详细
考虑到“冲量”是“过程量”,并且“总外力的冲量”是“过程量”。 ,不能保证系统的动量在某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 因为完全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在某个过程的前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发生了变化; 并且在该过程的后期,系统的动量发生了与前一阶段的变化相对应的逆变化。 变化并恰好回到动量的初始状态。对应这样一个过程,系统在相应过程中的“合外力冲量”确实为O,但并不能保证系统的动量保持恒定在此过程中。 充其量,它只能确保系统的动量在过程开始和结束时相同。 也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是针对系统经历一定的过程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动量保持不变,那么就应该表达该过程的相应条件,并细化到该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和“”合外力的冲量为。”对应的表达式只能控制“过程”而不能约束“状态”。
“弹性向前碰撞”的“定量研究”
“弹性向前碰撞”的“碰撞结果”
质量为 hop、vl 和 m 的球: 分别为 。 并跳跃。 弹性向前碰撞以一定速度发生。 假设碰撞后两个球的速度分别为2、2、2。 根据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和相应的弹性碰撞时系统的动能相等定律,依次可得。
“碰撞结果”的“表示结构”
作为“碰撞结果”,两个小球碰撞后的速度表达式具有如下结构特征,即:如果任意一个小球碰撞后的速度表达式中的下标为“1”和“2”则将它们代入,我们一定可以得到另一个小球碰撞后的速度表达式。 “表达结构”中“碰撞结构”具有上述特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弹性向前碰撞”所遵循的定律所表达的结构特征: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两个方程中碰撞开始和结束时的动能相等。 ,如果将下标替换为“1”和“2”之间,则方程保持不变。
“动量”与“动能”的切入点
“动量”和“动能”都是从动力学角度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参数。 如果对它们进行详细的比较和深入的分析,区别就很明显了:动量决定了物体在同样的阻力下能否运动。 动能的长短决定了物体在相同阻力下能移动多远; 动量根据机械运动来量化机械运动,动能根据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之间的关系来量化机械运动。
高中物理最新关键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4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⑵物体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两种效应。 使受力的物体发生变形或改变受力的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量的分类:
⑴ 根据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性、摩擦力等。
⑵按力的作用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撑力、功率、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 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⑴ 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加力的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方向始终垂直向下。
2.重心:物体的所有部分都受到重力的影响,但从效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重力对每个部分的影响都集中在一点上。 该点是物体重力作用的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
①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均匀物体,其重心位于几何中心。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 它可以在对象内部,也可以在对象外部。 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
6. 弹性(A)
1. 弹性
⑴发生弹性变形的物体会对与其接触的物体施加力。 这种力称为弹力。
⑵ 产生弹力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 ②两物体接触处发生弹性变形。
2、弹力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必须垂直于其接触面。 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方向始终沿着绳子,并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分析拉力方向时,首先应确定受力对象。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变形的大小有关。 弹性变形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或压缩量,K为刚度系数)
4、如何判断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有弹性:如果物体之间存在不易察觉的轻微变形,可以采用假设法来判断。
高中物理最新关键知识点汇总及精选5篇文章5
1、质点的运动 (1)------直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 flat = s/t(定义公式) 2、有用的推论 Vt2-Vo2=2as
3、中速Vt/2=V平=(Vt+Vo)/24。 最终速度Vt=Vo+at
5. 中间位置速度 Vs/2=[(Vo2+Vt2)/2] 6. 位移 s=V flat t=Vot+at=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度)a>0; 在相反的方向上,一个
8、实验推论 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等时间(T)之间的位移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 加速度(a):m/s2; 最终速度(Vt):米/秒;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距离: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笔记:
(1)平均速度是一个向量;
(2)如果物体的速度很大,则加速度可能不大;
(3)a=(Vt-Vo)/t只是测量表达式,不是行列式;
(4)其他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距离、参考系、时间和力矩[见卷1 P19]/s--t图、v--t图/速度和速率、瞬时速度[见卷1] P24 ]。
2) 自由落体运动
1、初始速度Vo=02。 最终速度Vt=gt
3、跌落高度h=gt(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笔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定律;
(2)a=g=9.8m/s2≈10m/s2(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较小,山区比平地上小,方向垂直向下)。
(3)垂直向上投掷运动
1.位移s=Vot-gt2。 最终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 有用的推论Vt2-Vo2=-2gs4。 上升高度Hm=Vog(距投掷点)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回原位的时间)
笔记:
(1)全过程处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加工: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对称;
(3)上升和下降过程对称,如同一点速度相等、方向相反。
2、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 平投运动
1、水平速度:Vx=Vo2。 垂直速度:Vy=gt
3、水平位移:x=Vot4。 垂直位移:y=gt
5、运动时间t=(2y/g)(通常表示为(2h/g))
6、总速度Vt=(Vx2+Vy2)=[Vo2+(gt)2]
合成速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β:tgβ=Vy/Vx=gt/V0
7、总位移:s=(x2+y2),
位移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加速度:ax=0; 垂直加速度:ay=g
笔记:
(1)水平投掷运动是匀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通常可以将其视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组合;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掷速度无关;
(3) 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水平投掷运动中,时间t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然有加速度。 当速度的方向和合力(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会作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2。 角速度 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 向心力F =mV2/r=mω2r=mr(2π/T)2=mωv=F 合
5、周期和频率:T=1/f6。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这里的频率和转速含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频率(f):赫兹(Hz); 周期 (T):秒 (s); 转速(n):r/s; 半径(r):米(m); 线速度(V):米/秒;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笔记:
(1)向心力可以由比力、合力或分力提供。 方向始终垂直于速度方向并指向圆心;
(2)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变化。
3)重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数(与行星质量无关,但取决于中心物体的质量) }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轨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ω=(GM/r3);T=2π(r3/GM){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GM/r地)=7.9km/s; V2=11.2公里/秒; V3=16.7公里/秒
6、地球同步卫星GMm/(r +h)2=m4π2(r +h)/T2{h≈,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 :地球半径}
笔记: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重力提供,F=F0;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在赤道上空运行,其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随着卫星轨道半径变小,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三对一);
(5)地球卫星的轨道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公里/秒。
3.力(常见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共同力量
1、重力G=mg(方向垂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沿恢复变形方向的方向,k:刚度系数(N/m),x:变形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m(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fm为静摩擦力)
5、重力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接线上)
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荷C,正电荷上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θ(θ为B与L夹角,当L⊥B时:F=BIL,当B//L时:F=0)
9、洛伦兹力f=θ(θ为B与V夹角,当V⊥B时:f=qVB,当V//B时:f=0)
笔记:
(1)刚度系数k由弹簧本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和接触面积无关,而是由接触面的材料特性和表面状况决定;
(3) fm 略大于μFN,一般认为fm≈μFN;
(4)其他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卷1 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B:磁感应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体))电(C);
(6) 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确定。
2)力的合成和分解
1.同一直线上的最终力是朝着相同的方向:f = f1+f2,朝相反的方向:f = f1-f2(f1> f2)
2.相互角度的合成:
f =(f12+f22+α)(余弦定理)当f1⊥f2:f =(f12+f22)
3.结果力范围:| f1-f2 |≤f≤| f1+f2 |
4.力的正交分解:fx =fcosβ,fy =fSinβ(β是结果力与x轴Tgβ= fy/fx之间的角度)
笔记:
(1)力(向量)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规则;
(2)所得力与组分力之间的关系是等效的替代关系。 所得力可用于替代组件力的联合作用,反之亦然。
(3)除了公式方法外,图形方法还可以用于解决问题。 目前,必须选择刻度,并且必须严格绘制图表;
(4)当F1和F2的值是恒定的时,F1和F2之间的角度(α角)越大,所得力就越小;
(5)使用正沿直线的正方向,使用正和负符号来代表力的方向,并简化为代数操作,可以沿着直线的正方向沿正方向进行合成。
4.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的第一条运动定律(惯性法):一个物体具有惯性,并始终保持统一的线性运动或休息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的第二项运动定律:fsum = ma或a = fsum/ma {由结果外力确定,与结果外力的方向一致
3.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f = -f'{负符号指示相反的方向,f和f'互相作用高三物理重点,平衡力与动作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差异,实际应用:后坐力运动}
4.公共点力的平衡f总和= 0,概括{正交分解方法,三个力收敛原理}
5.超重:fn> g,减肥:fn> r}
3.强制振动频率特征:F = F驱动力
4.共振条件:F驱动力= F实体,A =最大,预防和共振的应用[请参阅第1卷P175]
5.机械波,横波和纵向波[见第2卷P2]
6.波速V = s/t =λf=λ/t {在波传播期间,一个波长在一个周期内向前传播; 波速由介质本身确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 20℃:344m/s; 30℃:349m/s; (声波是纵向波)
8.波浪明显衍射的条件(波(波继续绕障碍物或孔传播):障碍物或孔的大小小于波长,或者差异不大
9.波动干扰条件:两个波的频率相同(恒定相位差,相似的振幅和相同的振动方向)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互运动,波源的传输频率和接收频率不同{当它们彼此接近时,接收频率会增加,反之亦然(请参阅第2卷P21)}
笔记: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和驱动力频率无关,但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域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的地方,或者波槽与波槽相遇,而弱的区域是波峰符合波槽的地方;
(3)波只能传播振动,介质本身不会随波浪迁移。 这是一种传递能量的方式;
(4)干扰和衍射是波浪独有的;
(5)振动图像和波浪图像;
(6)其他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请参见第2卷P22]/振动中的能量转换[请参见第1卷P173]。
6.冲动和动量(物体的力和动量变化)
1.动量:p = 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脉冲:i = ft {i:(n?s)高三物理重点,f:恒力(n),t:力动作时间(s),方向由f}确定
4.动量定理:i =ΔP或ft = mvt – mvo {Δp:动量变化Δp= mvt – mvo,这是矢量公式}
5.动量保护定律:p之前的总计p或p = p''之后的总计也可以是m1v1+m2v2 = 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 0; Δek= 0 {也就是说,系统的动量和动能都是保守的}
7.无弹性碰撞Δ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