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更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理清教材编写中的逻辑关系,将更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大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科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时间位移”,作为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它提供了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需要使用的几种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在讲授这门课时人教版高一物理,很多老师都感觉教材比较杂乱,几个知识点跨度比较大。 他们在教授新班级时感到有些困惑。 笔者最初也有同样的感觉。
笔者仔细研读教材后发现,这节课背后的逻辑关系,只要给学生讲清楚,其实这节课应该是关于物理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课堂,而不是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位移。 概念。
从大的角度看,最终要求学生理解时间与位移的关系,并能够熟练地创作位移-时间图像,设计了很多隐性的能力点训练。 接下来,笔者将对本课进行一些反思,希望对其他人有所启发。
时间和时间间隔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老师进入课堂并给出这个概念,学生会知道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但他不会理解为什么要教这个。 我讲课时,从物理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出发,阐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理解物理中研究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那么首要的就是描述物体的位置,位置离不开空间,空间也离不开时间。 从逻辑上讲,这可以让学生理解运动的研究。 ,必须与时间结合起来,时间也是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然后我指出了摄影和视频之间的区别。 学生们了解到,摄影是定格物体某一时刻的状态,而视频是记录一段时间内物理位置的变化过程。 此时,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过程量和状态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逻辑上掌握时间和时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黄成晓老师正在辅导学生做作业
这时学生就会知道时间对应着物体的位置。 用数学方法来说,时间对应于坐标,时间间隔对应于物体的位置变化。 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就是坐标的变化。 老师及时指出位移的概念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现实生活中,我们只关心位置的变化,而不关心变化的过程。 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只要起点和终点相同,位置变化就相同。 在许多起点和终点的同一个变化过程中,隐藏着一个不变的物理量。 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教版高一物理,我们可以用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这个物理量,即位移。
在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会很容易地解释位移和距离的区别。 既突破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然后我们学习位移的概念,我们要用位移来解决运动学问题。 所有运动按轨迹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学生容易认为直线运动比较简单,所以教材安排了直线运动的位移。 让学生体验物理的应用性和简单性,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接下来,教师只需指出时间和位置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就可以根据运动物体的时间和位置的对应关系建立图像关系。 通过图像,可以轻松查出任意时间、任意时间段的物体位置。 这时候时间和位移就联系起来了,编写教材的意图就基本明确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打点定时器的原理。 绑上一条纸带后,学生很容易感觉到这条纸带记录了物体在连续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变化。 选择一个点作为计时的起始点,下面也可以拍摄该点对应的时间。 此时,在坐标系中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每个点对应的物体的位置,并且通过点定时器建立位移时间图像的隐含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一般来说,教材的逻辑关系是分分合合的模式,也是递进的关系。 从能力上来说,是从理论到应用的逻辑关系。 只要教师能够把握这种隐含的逻辑关系,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几个概念,而是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