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一物理量时用于比较的标准量称为单位。 为了便于交流,国际度量衡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称为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公里(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25px=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及范围; ②测量时,标尺刻度线应靠近被测物体,位置应平直,不得歪斜。 零刻度线应对齐。 被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并与观察点对齐。 不要向上或向下看。
3.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时间单位包括小时(h)和分钟(min)。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4、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 我们无法消除错误,但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错误。 误差的发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人有关。 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错误的区别:错误不是错误。 错误不应该发生并且是可以避免的。 错误永远存在,无法避免。
2. 动作说明
1.运动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现象。 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研究物体运动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物体。 参考对象的选择:任何对象都可以作为参考对象,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考对象(不能选择正在研究的对象作为参考对象)。 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时,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物体。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同一对象是移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考对象。 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移动速度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 同时,物体行进的距离越长,行进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移动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越短,其移动速度就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 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速度,采用“同一时间内比较距离”的方法,即用物体运动的距离除以所花费的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速度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距离——米(m); t——时间——秒(s); v - 速度 - 米/秒 (m/s)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公里每小时作为速度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1m/s=3.6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2、速度不变的沿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的速度用平均速度来表示。 粗略研究时,也可以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四次测量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s/t 2、实验设备:秤、秒表、小车坡度
3、实验时,用秤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用停车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然后用公式v=s/t计算平均速度这段距离内汽车的行驶情况。
4、探究小车滑下斜坡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如何?
具体测量过程及记录形式:
结论:车子从斜坡上滑下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2章 声音现象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所有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振动。 当用手按下发音音叉时,发音停止。 这种现象意味着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称为声源。 人类通过声带的振动来说话和唱歌,鸟儿悠扬的叫声是通过歌膜的振动发出的,蟋蟀清脆的鸣叫是通过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出的。 振动频率必须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形式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耳膜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而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 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用途:回波可用于测量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艇距离。 在测量时,首先要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方法是:测量从声音发出到声音信号反射回来的时间t。 求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声点到物体的距离为S=vt/2。
2.声音的特点
1. 音乐是物体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高:人们感知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高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为次/秒,也记为Hz。
超声波和次声波:人们可以感受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一定的。 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约为20HZ~。 人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低于20赫兹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它们统称为声音,但人们听不到它们。 蝙蝠和海豚发出的声音通常是超声波; 地震、海啸、台风和大象发出的声音都是次声波。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类的听觉范围更广(更宽、更窄)。
3.响度:人耳感知到的声音的音量。 响度与发生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当物体振动时,它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加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少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语气: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识别乐器或区分人。
5、辨别音乐三要素:闻声识人——根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断; 大声喊——指响度; 女高音歌手——指音高。
3.声音的利用 声音可以用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4、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当代社会四大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发声体不规则、混沌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干扰人们想听的声音的声音。 效果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对声音级别进行分类; 听力下限为0dB; 为保护听力,噪声应控制在90dB以下;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内; 保证休息和睡眠,噪音应控制在50dB以下。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质状态的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热或冷程度。
2、单位:
①热力学温度采用国际单位制。
②常用单位为摄氏度(℃)。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 它们被分成100等份,每等份称为1摄氏度。 某地温度-3℃读作:负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结构:底部有一个玻璃泡,里面盛有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 内部有一根厚度均匀的细玻璃管,外部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工作。
定义:平行光入射到物体表面反射后保持平行
状况:反光面光滑。
应用:面向太阳看平静的水面,显得特别明亮。黑板的“倒影”等都是由于镜面反射造成的。
(2)漫反射:
定义:平行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会向不同方向反射。 每条光线都遵循光反射定律。
状况:反射面不平整。
应用:不发光的物体由于光照射到物体上的漫反射而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
3.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征:等大小、等距、垂直、虚像
①图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与物体、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光线汇聚的实际点所形成的图像
虚像:反射光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定义:用球体的内表面作为反射面。
凹面镜的性质:凹面镜能将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于一点; 从焦点到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体的外表面作为反射面。
凸面镜的性质:凸面镜使光扩散。凸面镜形成的图像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4.光的折射
1.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倾斜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转。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当折射发生时,反射也必然发生。 当光垂直照射到两种材料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会改变。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均在同一平面内; 当光从空气入射到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沿法线方向偏转(折射角<入射角);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倾斜入射到空气中时,折射光会偏向界面(折射角>入射角)。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度也越大。
①当u>2f时,物体运动速度比图像快
②当f<u<2f时,物体运动速度比图像慢
4.眼睛和眼镜
一、成像原理: 1、眼球相当于相机。 晶状体和角膜一起作为凸透镜工作。 眼睛后部的视网膜就像一层胶片(光幕)。 物体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然后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视觉。 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亮视距离:625px 近点:250px
2.近视,图像在视网膜前面。 可以佩戴凹透镜来纠正这种情况。 因为它具有发散光线的特性。 将清晰图像稍微向后移动,使其恰好位于视网膜上。
造成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屈光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用凹透镜矫正)
3. 远视(也称为老花眼)导致图像出现在视网膜后面。 可以通过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因为它具有会聚光线的特性。 将清晰图像稍微向前移动并准确地在视网膜上形成。
五台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两者都是凸透镜。
2.物镜:其作用相当于幻灯机的镜头,产生放大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就像放大镜,产生放大的虚像。显微镜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两倍
3、望远镜有反射望远镜和折射望远镜两种。
折射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相机镜头,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变成缩小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目镜形成放大的虚像。 。 具有放大、增加视角的效果。
4、产生真实图像的光学元件包括:相机、投影仪、针孔成像; 产生虚像的光学元件包括:平面镜、放大镜、凸面镜和凹面镜。
利用反射的包括:平面镜、水下反射、所有镜子; 使用折射的包括:所有镜头、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近视镜和老花镜
第 6 章质量和密度
1. 品质
1、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称为质量。 用字母m表示。 国际质量单位是千克(kg),1t=1000 kg,1kg=1000 g= mg。 中学生的体重是50公斤
(2)天平在实验中常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各种秤也是衡量质量的工具。
2、天平:天平是衡量质量的工具。 余额的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标尺置于直尺左端的0标记处,调节天平螺母,使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心线,表明天平已已平衡。如果指针向左偏离,则左侧
右侧的两个平衡螺母就像右侧的调节器。 平衡后才能称量质量。 称量质量时,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板上,然后将重量添加到右板上。 添加重量时,先添加较大质量,再添加较小质量,最后添加重量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心线; 读取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泳码读取的质量。
3、使用天平称量质量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握住砝码,用镊子加减重量; 请勿将化学品或液体直接放入秤盘中称量质量,必须使用烧杯称量。 ; 增加重量时动作要轻柔。
如何称量小瓶中水的质量?瓶子和水的总质量-空瓶质量
4. 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位置、状态、温度或形状而改变。 1公斤冰融化成水后,其质量为1公斤。 当2kg的表面放在月球上时,它的质量是2kg。 如果用铁丝将其弯成铁环,其质量将保持不变(变化,保持不变)。
*5. 在天平上称量质量时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如果将物体倒置,则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所指示的砝码数。
2. 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一般具有不同的质量。 由相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
2.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 不同的物质通常有不同的比例。 这体现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 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这种特性。 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是g/cm3。 g/cm3的较大单位是1g/cm3=1.0×103kg/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kg每立方米。 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kg。
3、密度的应用:识别物质:ρ=m/V。
测量难以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3.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用途:可以用量筒测量液体物质的体积。 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刻度的单位。 1L==25px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底部(或量筒内凸液面的顶部)平齐。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通过ρ=m/V计算出该物质的密度。 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4. 密度和社会生活
1、鉴别物质:方法是求该物质的密度p,然后查密度表。 如果两种物质的密度相同,则它就是那种物质。
2、间接求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求天安门纪念碑的质量,先测量长、宽、高,求体积,求密度,用公式m=pv求大量的。
3、间接计算体积:当质量容易测量但体积不方便时,用v=m/p求。
4、计算所需物质的密度:用平均密度p=(m1+m2)/(v1+v2)
5、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密度、质量、体积的变化。
6、相同的物质意味着相同的密度; 谈论样品意味着密度相同; 先说做模型,就是说体积一样; 说飞机减重,就是飞机体积不变,质量变小
7、一定质量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密度上升小(上图)
8、水在4℃时出现异常膨胀,即该温度下水的密度最大; 密度较大的水总是在下层,因此较深的湖底水温为4°C,不结冰。
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