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概念 SCI、EI、CPCI(ISTP)
国际学术刊物()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EI、CPCI(ISTP)
那么,建立索引的原意是哪些?
检索工具+评价体系:
第一,有利于了解某位著者或某一机构发表论文的数目及其影响情况。
第二,有利于了解世界范围内某一学科的研究动态。
第三,有利于了解研究热点及某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
(而不是用来评奖学金,戴帽子的)
SCI、EI和IEEE有哪些区别
SCI的作用
论文类型:、、、、
、这两个属于同一类,期刊论文,但二者面向的读者和抒发形式上略有不同。两者都须要有很大的创新点,和比较详尽的公式推论。
Trans:具体到一个相对较细的专业方向上,如.Sign.Proc.
jour:面向的读者群却愈加广泛,如IEEEJ-SAC,所以jour须要对背景知识有愈发全面的介绍。
虽然jour没有trans.的专注度高,但是其理论深度的要求也很高
内容难度: 对于结业要求的发刊物/会议,
一般指发 / /
论文类型、、、等的区别
DOI(数字对象标识 )
文章的“身份证号”在文章名子重复或搜不下来的时侯,使用DOI精确定位一篇文章
是一个专门拿来标示数字化对象的命名系统,为数字对象提供惟一、持久的标识符,DOI由组织负责运作和管理。每个DOI由一个字符串组成,包括前缀、后缀两部份,中间用/号隔开,如:10.1016/j.mcm.2005.05.028。前缀中的10.为DOI特定代码,前缀后4位数字表示出版机构代码,由DOI注册代理机构分配;后缀由出版机构提供,规则不限,只要在相同的前缀中具有唯一性即可。
下载文章pdf,两种方式:
1.学校图书馆已购:跳转出版商下载
2.未购:使用doi在sci-hub/arxiv下载(为了对抗挣钱的数据库)
IF 期刊影响因子( ,IF)
举个事例,期刊在2014年发表862篇论文,在2013年发表860篇论文;2014年发表的论文在2015年获得被引频次为31056,2013年发表的论文在2015年获得的被引频次为34618;那么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31056+34618)/(862+860)=38.138。
如年的IF为42.351,2014年IF为41.456,2015年IF为38.138,那么2015年的3年IF=(42.351+41.456+38.138)/3=40.648。
H指数 (h-index/h-)
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
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起码h次。
h指数还能比较确切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
例如,某人的h指数是20,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起码20次的论文总共有20篇。
刊号ISSN
大多数刊物都有双刊号
收录号/检索号
不常用,一般是结业条件证明,戴礼帽须要资料的时侯才去搜
是某篇论文被这数据库收录的惟一标记
例如:
EI::77
SCI::WOS:0009
arXiv
arXiv是一个免费的分发服务和一个开放的档案
arXiv只是一个共享平台,并不能说明文章水平,会议和刊物就不一样了,要经过很多专家评审,而且不同大会和刊物也代表不同水平。
发到arXiv上的有以下情况:
第一种,就是为了占坑,防止自己的idea在论文被收录前被他人抄袭,我们会将预稿上传到arvix作为预收录,因此这就是个可以证明论文原创性(上传时间戳)的文档收录网站。因为无论大会和刊物从投出到最终可以检索,都须要一半年的时间;
第二种,就是提高自己的文章影响力,因为普遍数据库都是要订购的,一些未订购数据库的研究人员,可能难以得到相关全文;
第三种,就是文章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是却迟迟不被录用的/或者由于其他诱因被拒绝的,上传到arXiv上,别人可以作为根据,直接引用。
第四种,就比较雷人了,省钱,因为通常刊物超页数就得付钱(超出一页300$左右),还是相当贵的,因此有很多占用空间的证明,可以在arXiv上的文章中写清楚,在发表的文章中引用arXiv文章即可。
第二中,一些大牛懒得投稿,不愿花精力在这里面,也不需要靠刊物来证明她们的正确,以及拿教职申请经费哪些的,所以就挂到arXiv上了事。
每日学术速递
类似还有:,跟踪arxiv上文章,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确保新,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等到刊出,都过时了呀
如何查看相关信息 科研体系 关于大会组织者、出版商、科研工作者的关系以及工作流程
这里推荐下边这篇博客,这一小节的内容援引自这篇
关于ISI、SCI、EI、IEEE、、的理解
大致流程
1.会议组织者决定开展一个大会,并准备将论文集出版物理sci期刊排名,他们会联系出版商,比如IEEE//,报出自己要接受的文章篇数和大会主题;
2.出版商给她们一个报价,每篇文章多少钱;两者敲定,签订合同;
3.作者发觉这个大会,写作;投稿并被接受;交了注册费;提交了最终稿;
4.会议组织者和出版商把最终稿整理成论文集;会议组织者和交易结束;
5.组织者把论文集扔给作者/开会;出版商(IEEE//)更新自己的数据库,把文章放到//上面;这时候你们能够从出版商的数据库上面找到这种新发出的文章;
6.其他数据库自己(比如EI,等等)抓取出版商数据库上面的文章,比如(EI)在抓取文章的内容;这时候作者的文章能够在EI上面查到了;
7.第5步/第6步/第7步,当然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在大会举办的时侯,文章可能在出版商的数据库上面都查不到;过一段时间能查到了;再过一段时间被其他数据库(比如EI,等等)抓取了,这时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文章被个别数据库”收录。
对于结业:EI检索到须要半年以上,会议比较快
我按这篇博客做的图:
出版商-数据库
收录、检索
So:
SCI究竟是什么:
1.SCI不是出版商,只是数据库,不是具体某篇文章内容版权的拥有者;所以在SCI上面,能看到只是题目+摘要+参考文献;SCI只收录刊物论文,不收录会议论文
2.SCI自己有一个自己确定的刊物列表,SCI只是从出版商处抓取个别刊物的论文上面的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然后可能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类号一类的东西;
3.SCI的内容不是原始文献全文,卖点是每年推出JCR,里面给出影响因子。
4.SCI等数据库都是一个一整个刊物的收录,这个刊物上面所有的文章就会被收录物理sci期刊排名,而不会只收录这个刊物上面的某几篇
EI到底是什么:
EI只是从出版商处抓取个别刊物的论文上面的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
如何判定论文是否被SCI/EI收录
会议与刊物
SCI和EI收录的刊物不完全相同,但也会有重复的部份
EI的CA检索中有很多会议论文,但是这种大会质量参差不齐,有很多大会只是挂了个EI的名头的,要当心
IEEE在二者中相当于生产者,EI和SCI相当于评判者,来衡量你做的东西水平如何
分区 为什么要分区
期刊的IF每年不断浮动,把IF定值作为学术评价指标不适宜,而且不同学科领域刊物的影响因子差别很大,仅凭IF不能直观地比较不同领域的刊物。
于是,把同一学科领域的刊物,按IF大到小做排序后,划分入不同区域。
那么,只要是某领域1区的刊物,就是该领域的顶尖期刊,直观反映该刊在领域内的水准和大致排位。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大概每年6月份公布上一年的刊物引用报告(,),JCR对包括SCI收录的SCI-(包括SCI核心区刊物)的刊物之间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刊物定义了影响因子()等指数加以报导。
这两种分区方法均基于SCI收录刊物影响因子基础之上进行分区的。
JCR分区
科睿唯安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ts)。JCR将收录刊物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每个学科分类根据刊物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4个区:
影响因子前25%(含25%)的刊物为Q1区;
影响因子坐落25-50%(含50%)为Q2区;
影响因子坐落50-75%(含75%)为Q3区;
影响因子坐落75%以后的刊物为Q4区。
中科院分区
按照各种刊物影响因子界定,前5%为该类1区、6%~20%为2区、21%~50%为3区,其余的为4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