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作者的素养、认知、理解和想法等存在一定差别,刊物来稿的叙述格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从文学角度来看,保留各个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抒发习惯,才能使刊物看上去方式多样,不会这么生硬;并且从学术论文和刊物规范化角度来看,却要求抒发格式统一规范。为此,国家对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撰格式或编撰规则、期刊的编排规范等拟定了统一标准,编辑出版人员须要依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对稿件进行审订和更改。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常常会碰到稿件中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不拘一格,而现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均未对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进行任何规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须要对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进行规范化编辑加工?假如须要,这么根据又是哪些?
综观现有文献资料,只有涉及表格和插图的设计制做[1]、编辑加工[2]、编排规范[3]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见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法方面的报导。鉴于此,本文以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法为例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编辑出版人员、论文作者和标准制订者提供参考。
1、来稿中常见的叙述方法
在刊物来稿中,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多种多样,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1.1在短语末尾
(1)不加括弧。经常可见在短语末尾处以不加括弧的方法来叙述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抒发方法如:
1)如表1所示、如图1所示;
2)见表1所示、见图1所示;
3)如表1、如图1;
4)见表1、见图1;
5)详见表1、详见图1;
6)详见表1所示、详见图1所示。
(2)加括弧。经常可见在短语末尾处以加括弧的方法来叙述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抒发方法如:
1)(如表1所示)、(如图1所示);
2)(见表1所示)、(见图1所示);3)(如表1)、(如图1);
4)(见表1)、(见图1);
5)(详见表1)、(详见图1);
6)(详见表1所示)、(详见图1所示);
7)(表1)、(图1)。
1.2在语句中间
经常可见在语句中间以加括弧的方法来叙述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抒发方法如:
1)(如表1所示)、(如图1所示);
2)(见表1所示)、(见图1所示);
3)(如表1)、(如图1);
4)(见表1)、(见图1);
5)(详见表1)、(详见图1);
6)(详见表1所示)、(详见图1所示);
7)(表1)、(图1)。
1.3在短语开头
经常可见在诗句开头处以不加括弧的方法来叙述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抒发方法如:
1)如表1所示是(或为、系等)、如图1所示是(或为、系等);
2)表1所示的是(或为、系等)、图1所示是(或为、系等);
3)如表1是(或为、系等)、如图1是(或为、系等);
4)表1是(或为、系等)、图1是(或为、系等);
5)从表1可以看出、从图1可以看出;
6)依据表1所示的、根据图1所示的;
7)依据表1提供的、根据图1提供的。
1.4在短语末尾出现、在下句开头重复
经常可见在诗句末尾出现、在下句开头以重复的形式来叙述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其抒发方法如:
1)“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2)“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见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3)“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
4)“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5)“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6)“详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详见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7)“(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8)“(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见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9)“(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
10)“(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11)“(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12)“(详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详见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13)“(表1)。从表1可以看出”、“(图1)。从图1可以看出”。
2、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规定
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这么之多,究竟哪种叙述方法更科学、更规范?这就首先须要了解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规范中对文中插图、表格制做以及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都有什么规定。
通过查阅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撰格式》[4]、GB/T7713.3—2009《科技报告编撰规则》[5]、GB/T7713.1—2006《学位论文编撰规则》[6]、行业标准LY/T2019—2012《林业科技刊物编排规范》[7]、《中国高等中学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8]、《中国高等中学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9]对文章图表所做的规定发觉,其仅对正文中图表的设计、内容、序号、题名、说明及其编排位置等进行了规定,未对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进行规定。据悉,《中国学术刊物(光碟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10]也未对文中的插图、表格提出任何规定。
3、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衔接形式的思索
刊物来稿中,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多种多样。在编辑加工稿件时,自然而然还会碰到一个问题:是否须要对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进行规范化处理?要以哪种方式为准进行处理?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格式可供参考,只能凭编辑人员自己的认知来处理这个问题,所以在已发表文献中,还不时可见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使科学技术文献的抒发格式能否达到简约、科学、规范、统一,有必要对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形式进行阐述。
3.1使用“如”比使用“见”更贴切
涵括“见”的意思,在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衔接形式中的“见”,其意思最可能的是“(文字、数据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这样,抒发形式“见表(或图)×”、“详见表(或图)×”、“见表(或图)×所示”、“详见表(或图)×所示”即为“可参考表(或图)×”、“详细可参考表(或图)×”、“可参考表(或图)×所示”、“详细可参考表(或图)×所示”。即,相关的文字、数据等制做成图表,可以参考某图表。假如确实想用“见”,也必须删掉前面的“所示”,只能用“见表(或图)×”。
涵括“如”的意思,在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衔接形式中的“如”,其意思最可能的是“像、相似、同哪些一样”。这样,抒发形式“如表(或图)×”、“详如表(或图)×”、“如表(或图)×所示”、“详如表(或图)×所示”即为“同表(或图)×一样”、“详同表(或图)×一样”、“同表(或图)×所示一样”、“详细同表(或图)×所示一样”。即,试验设计、测定数据、计算结果等具体的详尽情况,如同某图表那样。
不管是反映试验研究的设计或结构的图表,还是反映调查测定统计的数据结果或动态结构的图表,都应当是学术论文不可缺乏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不是可有可无、仅供参考的内容。所以,使用“如”比使用“见”更贴切。
3.2加上“详”字犹如画蛇添足
在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衔接形式中“详见”或“详如”中“详”的释义为“详细”。例如研究方式的文字表述,没有给出正交试验设计中各类化肥施药量、间伐硬度的具体数值,只交代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而3种不同磷肥施药量、3种不同间伐硬度的具体设计值被列在表格中,所以文字表述为“为了研究磷肥施药量、间伐硬度及其交互作用而采用正交表进行试验设计,新村随机排列,3次重复,试验设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若果加上“详”字(试验设计的具体情况详如表×所示),让人觉得很别扭,所以这个“详”字就是多余的,加上它犹如画蛇添足。
3.3括弧内加“如”“见”“所示”实为多此一举
科学论文写作应当是结构科学、措辞确切、表达精炼,所以,在用简单、精炼的言辞结构就能否叙述清楚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用多词汇的复杂结构。诸如,“多诱因交互作用残差剖析结果(表×)表明:”或“多诱因交互作用残差剖析结果表明:不同浇水量间具有明显差别,其中施用复合肥1.50kg/株与不浇水对照间的差别达到极明显水平(表×)”。残差剖析结果全部列在表格中,文字表述中没有重复抒发残差剖析的具体数值。在这些情况下,无论是使用“(如表×)”或“(见表×)”,还是使用“(如表×所示)”或“(见表×所示)”,都不如使用“(表×)”精炼简练。
3.4使用“从图(或表)×中可以看出”造成本末倒置
“从图(或表)×中可以看出”是对图(或表)进行详尽解释的抒发方法,适用于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图(或表)补充说明的抒发。学术论文是记录以科学数据、文献资料等为论点对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学术论文的论证过程与设计图表的解释说明,抒发方法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学术论文须要用图(或表)等作为论点来证明某观点正确,图(或表)似乎是论证的重要论点材料如图中文字所示,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其仍然不是论文最核心的内容,仅是论证的论点,不能把图(或表)作为某段落的核心并对其进行详尽的解释说明。可见,采用“从图(或表)×中可以看出,”的抒发方法,就是把图(或表)作为某段落的核心并对其进行详尽的解释说明。这样就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
“从图(或表)×中可以看出”确实是专家学者在进行学术报告时抒发就能证明某观点正确的主要证据来源常用口头语,由于在进行口述报告时不能把书面语中的(图×或表×)念成“括号、表×或图×、反括弧”,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及时地引导到相关的图(或表)起来。而刊物来稿必须完全使用书面语来抒发,也不宜使用口头语来抒发。
类似的抒发方法还有“图(或表)×表明”、“图(或表)×说明”、“从图(或表)×看出”等。
4、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衔接形式的建议
基于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法的讨论结果,提出以下2个建议。
4.1在完整语句中使用“(图×)或(表×)”
根据简约、精练、科学、准确原则,建议在完整语句中使用“(图×)或(表×)”。
在文字表述中首次引用表中数据的句末处使用“(表×)”来抒发,在紧接着也引用表中数据的其他语句不再一一标明“(表×)”。诸如,不同化肥的Fa=0.005<F0.01=0.555(表×),说明不同化肥对柏木地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极明显差别;不同间伐硬度的Fb=0.004<F0.05=0.505,说明不同间伐硬度对柏木地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别。
在文字表述中首次出现才能彰显表格内容处使用“(表×)”来抒发,在然后紧接着的表述中虽然引用表中数据,均不再一一标明“(表×)”。诸如,残差剖析结果(表×)表明:不同化肥的Fa=0.005<F0.01=0.555,说明不同化肥对柏木地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极明显差别;不同间伐硬度的Fb=0.004<F0.05=0.505,说明不同间伐硬度对柏木地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别。再如,按照林业局的调查统计资料(表×),农民按揭造林意愿差别极大,具有小学文化的年青人意愿最为强烈,小学文化年青人次之,初中文化老年人基本上没有这方面意愿。
在文字表述中首次出现才能彰显插图内容处使用“(图×)”来抒发,在然后紧接着的表述中虽然引用图中的变化趋势或特点规律,均不再一一标明“(图×)”。比如,按照中国知网提供的年度引证报告相关数据(图×),近10年来《林业科学》的网路下载量呈现出直线上升发展趋势,被引频次似乎有所波动,但总的还是呈直线上升发展趋势,影响因子逐年逐步提高。
4.2在不完整语句中使用“如图×所示”或“如表×所示”
具体的详尽情况都在图表中,文字表述没有重复抒发表格或插图中的内容如图中文字所示,仅简单地点到图或表的名称,并且须要在句末加上“如图×所示”或“如表×所示”句子才才能完整。在这些情况下,使用“如图×所示”或“如表×所示”较为合适。诸如,多诱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如表×所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交互循环作用机制如图×所示、方差剖析结果如表×所示。
5、结束语
衔接是文章的有形网路,彰显于文章的表层结构上。抒发是将思维成果用语言反映下来的一种行为,抒发形式则是由抒发目的所决定的使用语言文字的手段。本文以文字表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法为例进行阐述,提出在完整句中使用“(表×)”、“(表×)”、“(图×)”、“(图×)”,在不完整句中使用“如表×所示”、“如图×所示”的建议,借以使科学技术文献的抒发方法才能达到简约、科学、规范、统一,为广大编辑出版人员、论文作者和标准制订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