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探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探究物、像的大小关系;
(2)通过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4个特征;
(3)体会并感受哪些是“虚”像。
二、实验原理: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
借助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
①在桌面上铺上一张大纸,纸上矗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②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③把一支燃起的蜡烛置于玻璃板的后面,可以看见它在玻璃板前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燃起的同样的蜡烛,矗立着在玻璃板后边联通,直至看起来它跟上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上面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④移动燃起的蜡烛,重复第③步。
⑤熄灭蜡烛,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五、实验处理:
用刻度尺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上去,用刻度尺测出她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六、分析论证:
像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有哪些关系?像和物体的大小有哪些关系?
推论:
①
②;
③;
④;
①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物和像的对应点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
④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七、实验习题:
1、本实验应用了的研究方式。
2、某同事在做平面镜成像特性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仍然尺的前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置于尺子上,燃起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嘴巴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尺子的作用是易于比较物与像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
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像.
3、为什么用玻璃板来取代平面镜?
冰的融化热具体实验过程(步骤)
【实验目的和要求】
用混和法测定冰的融化热。
【实验仪器和器材】
量热器(J2251型),冷水,0℃的冰块约100克,干布,中学生天平(J0104型),气温计(0-100℃),小汤匙,钳子,小烧瓶2个。
【实验方式】
1.将量热器内筒(包括搅拌器)擦干净,用天平称出量热器内筒和用同种材料制成的搅拌器的质量m筒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再查出量热器内筒所用材料的比热[容]C筒。记下室外气温。
2.在量热器内筒中放入大概100克比温度高10-12℃的冷水,用天平称出内筒(包括搅拌器)和水的质量(m筒+M水),乘以内筒的质量m筒求得水的质量M水。
3.将内筒装入量热器外筒内的木箱上,盖好瓶盖,并将体温计插好,测出量热器内筒中水的气温t0。
4.取一些正在溶化的碎冰块(0℃),把冰块上的水擦掉,之后当心地把它装入量热器内筒中,不要使水溅出。投冰量应该使最后混和气温大概高于温度10-12℃为好。
5.用搅拌器上下轻轻搅乱量热器内筒里的水,待水里的冰块完全融化。当水上下部份的气温稳定时,记下体温计所指示的最低气温,即混和气温t。
6.用天平称出量热器内筒、水和冰的总质最(m筒+M水+m冰),之后算出冰的质量m冰。
7.按照实验数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借助(1)式求出冰的融化热的实验平均值。
八年级数学下册《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实验仪器和器材】
密封的狭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方座支架(Jll02型),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实验方式】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在密封的玻璃瓶内碘粒的外型。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夹内夹持好,之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解再变为黄色二氧化碳。这时碘发生了哪些现象?
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弄成固态的碘。这时碘发生了哪些现象?
【注意事项】
1.密封着碘粒的玻璃管可以订购到,也可以自行密封,这样可防止因大量使用而导致碘蒸汽中毒。
2.也可用荼(硫黄丸)、干冰(固态甲烷)等进行试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