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浮力化学学案
作为一名人民班主任,就不得不须要编撰学案,通过学案打算可以更好地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这么应该怎么写学案呢?下边是小编悉心整理的大气浮力化学学案,希望还能帮助到你们。
大气浮力化学学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目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技巧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大气浮力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检测原理,把握大气压的检测方式。
(三)情感心态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索,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心态。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中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浮力和液体浮力,对浮力知识有所了解。但因为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二氧化碳的浮力也容易被人们忽略。大气浮力更为具象,即使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题、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种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而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中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浮力的存在很难感遭到,中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中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中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班主任在教学中可以联系中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物理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抒发的能力。大气压的检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形式,使中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浮力知识的理解,能够强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检测。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中学生体会大气压确实存在;晓得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中学生观察现象和剖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中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迸发中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kt板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大气压强实验是谁做的,提高中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打算
多媒体讲义、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大气浮力化学学案2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浮力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大气浮力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浮力。固体能形成浮力,液体能形成浮力,这么二氧化碳能不能形成浮力呢?请你们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月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宽度有几千千米。包围月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形成的浮力。这是一个杯子,装满水,瓶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遮住杯口,轻轻的把杯子倒过来,你们看,硬纸片为何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遭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浮力。
2、实验。这是一个西医推拿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熟透的剥皮虾仁。把猪肉置于罐口,将将落不下去。如今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燃起后立刻把猪肉置于罐口,注意观警有哪些现象?(配合板图)猪肉步入罐内。猪肉一定遭到很大的浮力才被压进去。这个浮力是大气中的空气的浮力。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置于大试管的水底,小试管内没有水。用右手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怎样?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浮力。
二、大气浮力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浮力。再做一个知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浮力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如今把球阀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份(抽气),再将球阀关掉,如今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中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知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因为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何必用十六匹马,而且早已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浮力。
2、大气层对浸在它上面的物体的浮力叫大气浮力,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月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遭到大气浮力。例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猪肉步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浮力的作用。
三、大气浮力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手指挡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你们考虑水为何不流出?(提问,中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由于大气浮力的缘故。并且试管内的水也形成浮力,水不流出除了是因为存在大气浮力,并且大气浮力小于管内火柱形成的浮力。这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知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中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概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手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听到管内水银升高,从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何增长?(中学生回答)大气有浮力,然而水银也有浮力,水银的浮力小于大气浮力,所以下滑。这么如今为何静止而不再继续上涨?(中学生回答)大气浮力等于水银柱的浮力。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浮力,就须要估算这个水银柱形成的'浮力。依据上一章液体浮力的估算方式,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检测水银柱的高,估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借助浮力的公式
(操作)。(实际检测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然而仍可以觉得水银柱的浮力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浮力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形成的浮力。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拿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如今将玻璃管稍微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如今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容积怎样变化?(中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宽度怎样变化?(中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容积增大,水银柱变长,而且水银柱的高度怎样?(检测,并在板图上画出)很其实,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中学生讨论。请你们讨论,倘若因为天气的变化造成了大气浮力的减小或降低,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如何变化?(中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浮力减小,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减小;大气浮力减少,管内水银柱升高。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检测大气压提供了便捷。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明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知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浮力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浮力的检测。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浮力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形成的浮力。
五、作业
课后请你们注意观察生活中什么地方或设备是借助大气浮力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事例。
P、1311、2、3。
大气浮力化学学案3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浮力的存在和大气浮力形成的诱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浮力的例子.
2.会用大气浮力解释简单的现象.
3.晓得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哪些.晓得大气浮力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对,茶壶,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如今我们学习大气浮力的知识.先请朋友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中学生讨论:哪些诱因使两个皮碗贴近在一起拉不开呢?
哪些诱因使硬纸片不掉出来呢?
二、大气浮力
剖析里面实验中现象的诱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形成的.
向下托住硬纸片不掉出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形成的.
里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浮力进行研究了.让中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缘由.
述说大气浮力形成的诱因.
板书:一、大气的浮力
1.大气对浸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浮力.
三、大气浮力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浮力很大.
2.伽利略的中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中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增长,到一定高度后停止增长,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中学生思索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哪些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出来?
班主任解释水银柱不落出来的缘由.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浮力等于大气浮力.
3.大气浮力的值
引导中学生追忆前章学过的估算液体浮力的方式,讨论怎样估算出760mm高水银柱形成的浮力.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中学生感受大气浮力的`大小:人的手指面积约为50cmcm2,作用在右手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朋友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2.大气浮力等于760mm高水银柱形成的浮力,约为105Pa.
讨论:大气浮力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假如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浮力能支持多高的火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火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浮力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火柱形成的浮力.
介绍大气压发觉的历史:抽水机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何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先猜后演示.再讨论缘由,班主任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觉的历史”.
大气浮力化学学案4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浮力”是浮力概念的巩固和延展,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打算。本节内容是在中学生比较熟练把握了浮力,液体的浮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个别知识的转移和类称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浮力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而符合初一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中学生特性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晓得哪些是大气浮力,能说出几个大气浮力存在的例子。
2.理解大气浮力形成的缘由。
3.会用大气浮力解释简单的现象。
4.晓得大气浮力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浮力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中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中学生的思
维,培养中学生从实验研究思索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中学生把握由实验阐述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辨证唯心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心态。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浮力的存在是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中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中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根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浮力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中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借助演示实验与火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想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虽然故事很吸引人,而且因为文
117
中已解释缘由,对部份预习过的中学生来说,早已丧失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假如班主任借此实验引入,这部份中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她们的积极性,集中她们的注意力。因而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索题,因为中学生没见过,因而每位朋友都积极思索,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而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式: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双边活动,每一个推论都
让中学生参与探求,班主任因势利眼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迸发中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出示思索题:
把一块硬币放到尖头盘面里,倒上红墨水,正好吞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掏出来而不浸透手。
之后让中学生讨论,此时氛围活跃,中学生得出各类推论,班主任不作
解释,让中学生观察。
演示:
把燃起的纸倒入酒杯,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碟子里,实验疗效显著,
水全被吸入酒杯,中学生一片惊叹、好奇,这就迅速捉住了中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哪些?
此时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启发中学生思索,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浮力(约15分钟)
①.述说大气浮力的定义。
②.二氧化碳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浮力形成的缘由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浮力形成的`缘由是由于液体遭到重力的作用,二氧化碳也遭到
重力,因而二氧化碳也能形成浮力;液体具有流动性,因而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二氧化碳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二氧化碳浮力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浮力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而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中学生阅读课文问号,之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由于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水,师生共同参与大气压强实验是谁做的,有利于
班主任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剖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浮力的存
在。
最后,引导中学生剖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诱因。
⑤.中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中学生实验时的觉得,以及此实验证明了哪些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中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中学生积极思索,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中学生对大气浮力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像。
⑥.录像演示杯子吃猪肉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中学生此实验证明了哪些?
教学进行到这儿,中学生早已完全接受了大气浮力存在的事实,
这时班主任借此引导,转到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晓得大气压可支持火柱,换用量杯,发觉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杯水,这么究竟大气压可支持多少火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觉玻璃管仍饱含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便捷。此时,引导中学生由P=ρgh
剖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介绍实验装置。
②.模拟操作过程。
③.录像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剖析:为何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假如玻璃管下端有扰流板,将会出现哪些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挡住一端的开口,从水底把玻璃管提起,让中学生观察水
柱。之后把手渐渐抬起,让中学生观察哪段火柱由大气浮力支持。
通过此实验,中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而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述说大气压1.01×105帕的数学意义。同时提问中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何我们觉得不到,为何房屋不会被拖垮。
4.大气浮力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中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导致中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中学生早已晓得为何。
然而数学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班主任引导中学生捉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中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式,让中学生感受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大气浮力化学学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数学学案大气的浮力12-29
大气浮力教学反省04-09
八年级数学学案浮力12-29
《压强》教案11-07
《压强》教案优秀05-17
《压强》教学反省06-15
浮力教学反省04-26
水的浮力教学反省03-07
《压强》教案(1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