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安徽6月2日电(记者徐海涛)当两个量子形成“纠缠”,一个变了,另一个也会瞬变,无论之间相隔多远——借助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人类可实现量子通讯,但还面临好多挑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学院郭光灿教授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就像“鹊桥”,可将量子世界里天各一方的“牛郎织女”间的通讯速度提高四倍。
近些年来量子传输技术,国际科学界梦想着建立全球性的量子通讯网,但一大技术困局是量子极易衰减,在光纤中的传输距离只有百公里量级。因此,科学家们提出量子中继的思想量子传输技术,将要远距离传输界定为多个短距离,中间用量子中继联接,解决讯号衰减问题。
量子储存器是量子中继的核心元件。“之前你们用的是发射型量子储存器,要么一次只能传输1个量子,效率低;要么一次传输多个量子,但精确率低。”李传锋院长说,她们团队仍然旨在于研究吸收型量子储存器,经过3年多努力,近日在国际上首次成功使用吸收型量子储存器,演示了多模式复用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
这些量子储存器可以一次捕获并储存4对纠缠量子,等于获得了四倍加速的纠缠分发速度,但是经实验验证,两个节点之间的纠缠保真度超过80%。
周宗权副院长将两个分离的量子节点比喻为“牛郎”和“织女”。“实验中,‘牛郎’和‘织女’借助量子中继这个‘鹊桥’,可以在没碰面的情况下成功构建纠缠,顺利实现了通讯。”他说。
6月2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审稿人给与高度评价:“这个工作是对量子中继器基本链路的一个特别直接和清晰的演示……这是一项重要成就,将为接出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此外,这项研究为建设高速率、大尺度的量子网路,提供了全新实现方案。“下一步,我们将旨在于提升储存效率和纠缠光源质量,努力实现赶超光纤传输的实用化量子中继器。”李传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