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净发自清华
量子位|公众号
刚才,在中国最高学府,又一场全球物理狂欢落下序幕。
经过5个月赛程,阿里物理大赛最强三人名单揭晓:
她们平均年纪22岁。其中17岁成都娃儿瞿霄宇成史上最年青银奖得主,已在清华物理系读大二。
而作为阿赛常客的张盛桐,四次出席四度摘银,去年总算摘金。他曾在大专期间就解出困惑物理界70年困局。论文发表于顶尖刊物《数学季刊》。
李一笑、郝天泽则都在清华读博深造。其中郝朋友直接现场炫了一场脱口秀。
不仅以上四位,还有66从5万名选手中突出重围,荣获一等奖、铜奖和优秀奖。
在颁奖仪式现场,优秀奖得主代表、20岁渐冻症少年楼印根迈向台前。
他目前在麻省理工大学学习化学和物理,师从知名理论化学学家、宇宙学暴胀模型成立者阿兰·古斯。其对数学乃至生活的热爱与豁达,引起热烈的掌声。
本次颁奖仪式最直观的体会,就是越来越多年青一代的的物理青年站上舞台。
她们毫无疑惑地代表着当下基础科学领域,全球范围内最有潜力的新兴人才。
事实上,阿里物理大赛连续举行的这两年,早已走出了包括韦东奕在内的十余位青年物理家。
这个所有人都能出席的语文竞赛,正在成为燃起物理热情、展现物理天赋,挖掘物理新星的著名舞台。
17岁成都娃儿刷新最年青记录
首先就来瞧瞧本次比赛的得奖情况。铜奖4人、银奖6人、铜奖10人,优秀奖50人。
虽然清华抢占半壁江山,但其他校区的表现同样不俗。例如复旦、华东师范、西安工大等。
甚至还有来自学校的得奖者,例如北京四中的孙启傲。
接出来就具体来瞧瞧这种选手实力怎么。
瞿霄宇:史上最年青银奖得主
瞿霄宇,清华物理系大二中学生。这是瞿朋友第二次出席阿里物理大赛。今年首次出席即荣获优秀奖,也是历年比赛最年青获奖人。
于瞿朋友而言,这两届赛事之间的区别在于““去年做了八个小时,明年只做了五个半小时,去年这种题目我就会做。”
今年7月,还是高二的他就代表国家队出战IMO获满分金牌2024年小学数学竞赛,随后保送清华数院。中学五十年级就开始自己看物理剖析,三年多时间反复看两三遍。
但虽然这么,他自己坦承“一点都不天才,我很菜。物理越学越感觉不懂的太多了,自己很渺小。”
在颁奖仪式现场,还来了一段音乐节目。
李一笑:专科达到高年级博士水平
同样有着IMO金牌经历还有2002年生的李一笑,目前正在清华基础物理读博二。
导师正是当初黄金一代刘若川,研究方向是P进图论,10月中旬正式步入耶鲁学院交流深造。
今年,李朋友曾荣获第二届清华物理“怀新学士”荣誉称号。当时院方表示,大专阶段他对代数几何的把握,已然达到了英国顶级院校代数几何方向的高年级博士生水平。
报导称,早在幼儿园时他能够从两三位数的乘除法中自己找规律,中学就在钻研小学以及学院物理的课程。生活中的李一笑朴实,物理就是他最大的一个爱好。
郝天泽:人间清醒段子手
你会想要成为张益唐这样的物理你们吗?
不不,我会想要成为给她们端茶倒水的人。
同样获银奖的郝天泽给自己定义为“正常型选手”,虽非天赋超群,也不是勤劳努力型。目前在清华基础物理硕博连读第三年,研究方向是微分几何。
回溯他的物理历程,他直言:我很豁达,是由于我接受失败了。失败的多了,就豁达了。
高二想拿CMO银奖,结果拿了一等奖。初一想进IMO国家队,结果没进。前两届阿里数赛都在陪跑,21年总算摘铜。
物理是一个须要积累,同时须要大量是挖掘的这些学科。当时我们提到热爱,提到努力,才能对兴趣维持足够的专注,就是一种很中级的天赋。
出席赛事这几年他的态度也在骤然发生着变化:物理研究体系异常庞大,他觉得不一定要成为最顶级的那种人,只要能其中作出一点点贡献,就感觉很满足。
张盛桐:专科破物理70年困局
三年阿赛,张盛桐真就出征了六年。18岁第一次挑战时,他正赴美求学MIT,结果大一就同团队一起联手解决了困惑物理界的70年困局,发表在四大刊之一《数学季刊》。
现在,他已从MIT结业,在哈佛学院攻读博士。在更早的公开访谈中,他曾声称要为中国拿下一枚菲尔兹奖。但现在他却笑着摆摆手:自己跟得奖高手们的工作差别还太大。
不仅这种青葱脸孔,还有位昔日学神归来。
韩衍隽,以前的北大学神,以“20门课15门满分、4门99分,一门98分”震惊四座。虽然获保送资格,但也出席中考,成为当初(2011年)福建理科状元。
当时由于想安静做科研,所以选择主动从公众视野消失。结果此次出席阿赛夺得铜奖。
现在在伦敦学院柯朗物理研究所、数据科学中心、计算机系兼任助理院长。
阿赛两年已走出十余位数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颁奖仪式前还展开了一场非常的激辩。
来自四面八方的语文爱好者,包括快件小哥、B站UP主,以及当红的物理新星,清华物理系博士生、IMO奥赛银奖得主在清华物理系讲座阐述着:
AI是否能取代物理工作者。这在大模型火爆的当下,属实很有意思。
现场关于「数学有用无用」的话题2024年小学数学竞赛,也再度被讨论。
事实上,现今好多前沿科技的进步,例如AI大模型、计算机、IoT、芯片、量子估算、无人驾驶、机器学习等等,背后都须要依赖于物理工作者。
作为最古老学科之一,物理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例如本次大赛中八强中的一道“大语言模型与物理某道公式的联系”。
课题组的老师们表示,虽然题目本身并不难,但想抒发的是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正在发生的新兴事物。
而整个科技浪潮,也须要更多热爱物理,有着物理天赋的人才参与进来。
阿里物理大赛持续多年无门槛、全球全民可参与的特质,正是呼应了这样的人才需求。
在过去两年之间,也确实带来实实在在地影响:
一来,更多人关注物理,让物理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狂欢。自2018年以来阿里物理大赛累积吸引25千人参赛,选手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参赛选手中大众选手占比超7成,3.7千人非物理相关专业,参赛年纪最大67岁,年纪最小7岁。
例如本次首次出席即晋级八强的95后快件小哥孙金元。
在每晚结束工作后,他就会留出一两个小时来钻研物理,他曾用两周时间来证明欧拉常数公式。
二来,挖掘出更多青年科学家。阿里物理大赛举行三年以来,已走出十余位青年科学家。
例如宾夕法尼亚学院副院长苏炜杰,就是首届金奖得主。
现在从事物理和计算机交叉研究,曾入选斯隆奖、首届SIAM数据科学青年奖,基于他在机器学习的优化算法、数据隐私保护、深度学习理论基础和高维统计作出的重要贡献。
他在凸优化加速算法的工作曾被机器学习泰斗在国际物理家会议1小时报告大篇幅介绍。
2021年金奖得主夏铭涛,从清华结业后,抵达加洲学院纽约校区攻读应用博士学位,现在是伦敦学院助理院长。
夏铭涛还有一个隐藏身分“up主”。在B站,他粉丝数不多,但坚持在B站做关于物理建模估算的分享。去年6月,他从加洲学院纽约校区博士结业,在征得老师同意和支持后,他在B站上全程直播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希望通过网路宣传和教学,用更浅显的语言,迸发更多人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020、2021年银奖得主1994年出生的王东皞,从MIT结业以后来到芝加哥州立学院石溪校区,现在是西蒙斯几何数学中心助理院长。
……
这些挖掘青年科学家的大赛奖项,虽然也并不稀少。诸如像国外的青橙奖、国外的斯隆奖。
但像这样只专注物理,面向全民乃至全球零门槛开放的奖,目前虽然只有如此一个。
正如张益唐在大赛伊始所说的那样,“希望通过此次的全球大赛,可以唤起公众和社会对数学的注重”。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大学教授田刚亦表示,“数学不分国界,每年阿里物理大赛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这些跨文化的凝聚和交流除了丰富了物理领域的思想和技巧,也促使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这样的模式,让更多人拥抱物理、深耕物理,能够真正从基础科学领域去促进科技的进步。
这须要真正意义上的常年主义,而七年的阿里物理大赛,只是开始。
所以「AI是否能取代物理工作者」?论题的答案显而易见,AI须要更多物理工作者,AI会帮助更多物理工作者,AI其实也会让更多人成为物理工作者。
如同以后,更多人开始通过AI引导学习象棋、享受象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