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编者注】备考一轮,考生根据教材对基础知识点、考点进行全面扫描,构建了基础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思维方式为了中考。 第二轮备考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在第一轮备考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大纲,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找准自己的衰退点,提高备考和复习的有效性。 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三数学选修课第二个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1、初三数学选修课第二个关键知识点
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 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没有研究意义。 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湿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指标。
(2)分子势能:分子具有由其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随物体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吸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示为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宽度和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对于实际的二氧化碳来说物理分子热运动知识点,体积减小,分子势能增大; 体积减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物理分子热运动知识点,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本质的区别。 物体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机械能,但具有内能。
2、初三数学选修课第二个关键知识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周围对象对其的影响。 不要分析这个物体对其他物体所施加的力,也不要错误地认为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是通过“力的传递”作用于研究对象而作用于它的。
2、按照“自然力”的顺序来分析。 即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顺序进行分析,不要将“效率力”与“质量力”混淆进行重复分析。
3、如果力的方向无法确定,可以采用假设法进行分析。 首先假设这个力不存在,想象一下所研究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然后考察这个力应该在哪些方向,物体能够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3、初三数学选修课第二个关键知识点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在线力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角力的合成:
F=(F12+F22+α)1/2 (正弦定理) F1⊥F2: F=(F12+F22)1/2
3、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的倾斜角tgβ=Fy/Fx)
笔记:
(1)力(矢量)的合成和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规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价替代关系,可用合力代替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亦然;
(3)除公式法外,还可以采用作图法求解。 这时要选择比例尺,严格画图;
(4)当F1和F2的值一定时,F1和F2之间的倾斜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与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相同,可以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来表示力的方向,可以分为代数运算。
4、初三数学选修课第二个关键知识点
摩擦力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 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与接触面的相互挤压力FN没有直接关系。 具体尺寸可以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动力学定律来求解。
② 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稍小。 小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是同等价值的。
③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限制物体的运动。 它可以是功率或电阻。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反比,即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斥力成反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N表示法向压力的大小,μ称为动摩擦素数)。
阐明:
①FN表示两个物体表面之间的压力,本质上属于弹力,而不是重力,更多情况需要结合运动条件和平衡条件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质和接触面的状况有关,没有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5、初三数学选修课第二个关键知识点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它所形成的疗效与几个力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疗效相同,这个力称为这些力的合力,那些力称为合力。力称为该力的分量。
2、力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称为力的合成。
同一点上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已知力的分力称为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所形成的实际作用和疗效来分解已知的力; 为了便于研究个别问题,许多问题都采用正交分解方法。
6、初三数学选修课第二个关键知识点
变压器:
(1)理想变压器:运行时无功率损耗(即无铜损、铁损)。 因此,不包括理想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线圈的内阻。
(2) 理想变压器的关系式:
①电压关系:U1/U2=n1/n2(变压比),即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②功率关系:P in = P out,即I1U1=I2U2+I3U3+
③电流关系:I1/I2=n2/n1(变压比),即只有一个次级线圈的变压器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3)变压器的高压线圈电阻较大,通过电压较小,因此可用较细的导线绕制,低压线圈电阻较小,通过电压较大,因此应采用用较粗的电线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