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技巧。
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养成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2、教学难点
【重点】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出
班主任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问中学生,它们的共同结构是什么? 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凸透镜。 班主任问中学生,为什么凸透镜的成像特性不同? 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 由此引入了新课《凸透镜成像法则》。
(2) 新课程讲座
凸透镜成像法
提出问题:造成凸透镜成像特性的原因是什么?
猜测假设:引导中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改变放大镜与书本的距离,观察图像的特征。 中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猜测:当物体距离较远时,会变成缩小的倒像; 当物体比较近时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表格,它会变成放大的直立图像。 据推测,成像特性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有关。
设计实验并制定计划:
(1)根据中学生的猜测,班主任进一步解释:由于成像特性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有关,而镜头有一个关于距离的参数,即焦距,可以反映出镜片对光线的折射程度。 为此,我们可以以焦距为参考距离,探究镜头前后物体的成像特性,有一个焦距、两个焦距、三个焦距。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物距和像距的概念:物距光心的距离称为物距u,像距光心的距离称为像距v。
(2)班主任介绍实验设备:光具座、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并注意光具座的作用;
(3)小组讨论:以数学组为单位,结合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后分享交流,班主任给出完整方案:
① 组装实验器具,使凸透镜置于蜡烛与光屏之间并安装在光具座上,“三中心共线”,即蜡烛的火焰中心、光幕的光心镜头、光幕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固定好凸透镜,将蜡烛由远及近接上,观察光屏上像的特征,着重注意像的大小、上下颠倒、虚实变化的临界点,记录物距u与此时的像距v,以及大小,上下颠倒,虚实;
③当光屏上收不到图像时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表格,观察蜡烛两边是否能听到图像,记录此时图像的特征和物距;
④更换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改变物距,重复上述实验。
开展实验取证: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班主任检查指导。
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各组共享实验数据和结果。 班主任总结后,把规则写在黑板上,编成公式:焦距加倍分虚实,焦距加倍分大小。 近图像和远图像变大。
(三)巩固提升
班主任问:拍照的时候怎么把图像变大。 (相机的成像规律是物距超出倍焦距,形成倒置缩小的虚像。为了使像变大,应将相机接在物体的两侧,使物体变短距离)
(四)总结作业
1.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作业:查资料,看看凸透镜成像定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实际应用。 请分享给下节课的朋友。
4.黑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