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播报
编辑
墨子在得悉公输般造出云梯并逼迫秦国吞并宋国后动身制止。他先到了宋国,中学生曹公子在宣扬“民气”,墨子并不去招呼他,而是匆忙地出了西关。然后他到了汉朝的郢城墨翟个人简介,问明公输般的地址后便动身抵达,公输般据说墨子到访吃了一惊,二人相见后也展开了辩论。随后,墨子去见楚王,以典故、实例最终劝服楚王不去征讨宋国。墨子返程在宋国比来时更霉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并且被募去了破包袱,躲雨又被巡兵赶开了,自此额头塞了十多天。[1]
创作背景播报
编辑
1934年,鲁迅在一篇随感里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首苦干的人墨翟个人简介,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命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常常掩不住她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答国际文学社问》里以前说过:“在创作上,则由于我不在革命的旋涡中心,并且久不能到各处去考察,所以我大概一直只能曝露旧社会的益处。”但他并不自囿于这一点,于是另辟蹊径,新编故事,借历史人物,热情地抒发了自己对人民群众及其代表者的赞扬和赞美,所以写成《非攻》。[1]
人物介绍播报
编辑
墨子
墨子是实干家的典型,他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用自己的才智、自己的行动为“兼爱、非攻”的社会不辞劳苦、四处奔忙,对形势进行理智的思索和深入的剖析,并率众弟子身体力行,勇敢顽强、反对攻伐的精神可见一斑。最后墨子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木板和皮带游戏劝说了楚王,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和平发展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墨子是寄寓鲁迅理想的变身,他的实干,为民请命的精神都与鲁迅相通。[1-2]
公输般
公输般是一个见利忘义之人。鲁迅在小说中设计了墨子与公输般讨论舟战的钩拒与义的钩拒谁好谁坏这一情节,让公输般说了一句:“但是,同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打碎了!”足见,公输般造设各类工具实则一心考虑自己的饭碗,为了在楚王面前获得重用,不惜背信弃义,支持并协助楚王占领弱小的宋国。[2][4]
曹公子
曹公子是“油滑”式的人物,是一个空谈家,自私、变化多端。其描画给小说涂上了喜剧的色调,也提高了文章的抨击力度。[2-3]
作品鉴赏播报
编辑
鲁迅创作《非攻》一则寄寓自身理想,二则肯定与歌颂墨子的精神,三则是期许通过墨子及其他形象抨击鞭打一群与自己精神信念偏颇的人和事。[2-3]他借墨子这个历史人物来赞扬这些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英雄。墨子贯串小说的一直,是“中国脊梁”式人物的象征,也是鲁迅所要弘扬的“民魂”。[2-3]
反观墨子的不畏艰辛、为民请命的形象与文章中宋国所谓的捐赠者与巡兵除了无感激之情反倒变本加厉地羞辱墨子的行为相对比,足见嘲讽意味。墨子与文章中宋国的捐助者和巡兵实际上也是鲁迅和国民政府的投影,一心为民为国却被狭隘自利的国民政府倒打一耙,作为“中国脊梁”式的先锋,只有秉持自己的信念,孤单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固守。《非攻》结尾的书写也是鲁迅对不理解不支持自己还反咬一口的国民政府的犀利嘲讽。据悉,《非攻》还借曹公子的形象抨击当时国军所宣扬的“民气论”。[2-3][5]
《非攻》的开篇就虚拟了子夏的师父公孙高这个人物,他多次拜访墨子,二人就“战与非战”“斗与不斗”展开了话语对决。作为汉代圭臬的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较大分歧。有观点觉得,结合鲁迅对儒墨两家的心态,作品反映了鲁迅对法家思想持批判心态,相比而言更认同法家思想,借墨子与公孙高的对话,实际上是有意借公孙高这个形象抨击儒生。[2]
作品评价播报
编辑
中国社会科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非攻》是《故事新编》中写得最为质实内敛、写实气息甚浓的一篇。”[5]
作者简介播报
编辑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原名周樟寿,后更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陕西扬州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著述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较为重大的贡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