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答案
【以下问题为考生回忆版,答案仅供参考,持续更新中】
1、选择题(本大题分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A
2、简答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个小题10分,共20分)
9.【答题要点】
本课放置禁止鸣喇叭的牌子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方面,学了这节课,我们可以明白噪音的危害,控制噪音的方法有3种。 所以禁止鸣喇叭是从声源上减少的方法之一; 另一方面,禁止鸣喇叭的图标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凸显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培养了中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习惯。
10.【答题要点】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数学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数学事物的具体表现,是从化学现象和物理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 它不代表事物的现象,而是代表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中学生经常感到乏味,无法理解数学概念。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从中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引入概念,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不仅可以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积极性,也让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引入“电阻”的概念,按照上面学习电压的过程,电压可以比作水流,所以内阻也可以比作河顶石头的电阻床当水流过河床,电压流过使用家电时,使用家电也会限制电压。 这种限制作用的大小用内阻来表示,推导出来不仅可以使中学生对内阻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而且可以对内阻有更深的认识,方便中学生学习。学生熟记。
3、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11.【答题要点】
(1) 电力与其各种表现方式的相互转化
(2) 同学在第二节估计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时犯了一个错误:错误的原因是电功率估计公式为:当Rx变为最大值时,电压不断下降,所以功率消耗最大的时候不是阻力最大的时候。
(3)教学片段:
师:朋友们对电的现象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哪些感应与电功率有关,还有各种表示方法,所以老师想请教各位纯内阻电路中如何判断最大电功率?
生1:如果用公式,当内阻一定时,两端电流越大,电功率越大。
学生2:如果用公式,当内阻一定时,两端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
师:这两位朋友回答的很好。 他们在公式的应用上已经掌握了我们的控制变量法。 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两位朋友分析了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都是关于定值内阻的分析。
师:那位朋友观察的很仔细。 是的,都是关于定值内阻的分析。 那么谁能告诉我如何判断非定值内阻电功率的大小呢?
生:可以用公式,内阻越大,电功率越大。
师:好的,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生:公式是对的,但是当内阻变化时,电压也会变化,所以电功率最大的时候不是电阻最大的时候。
师:那位朋友说的对,那你看看题中的样例简答,过程对不对?
师:对,第二题错了。 以后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
学生:如果下面只有一个变量就好了。
师:对,那我们怎么一个一个替换变量呢? 想想看?
生:电压可以用内阻和电流来表示。 如果电流不变,多项式中只有内阻是变量。
师:那位朋友说的很好。 等会再上去改吧。
那么根据这个多项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时候电功率最大呢?
生:分母最小时,即R2=R1时,功耗最大。
师:那位朋友总结的很对。 当R2=R1时,分母后面的多项式为0,所以电功率最大。 您了解可变内阻的主题吗?
学生:清楚。
师:好的,朋友们,我们来做这道题。
12.【答题要点】
(1) 光年是距离单位。
(2)时间单位:改、日、月。 以歌曲的形式切入,让中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歌曲中不自觉地步入学习情境,既能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更能体现新课标“物理从生活开始”的理念。
(3) 由于月球表面物体随月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重力加速度g在不同经度处不同。 g 在两极最大,在赤道最小。 从上海到赤道光的直线传播作业设计意图,g变小。 据此,为了保持T不变,可以在g变小的同时减弱摆长L。
4.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13.【答题要点】
(1)光的线性传播
(2)老师: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 它发出的光会在远处形成一个亮点(演示)。 请推测光源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
健康:可能沿直线传播。
师:他猜对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盛:见过。 比如穿过树林的阳光是直的,车头灯发出的光也是直的。
师:回答的很好,但是要想准确的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还得自己用实验去研究。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多媒体)
(1) 光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这种物质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 光在这种物质中传播的路径是什么?
(3)“光总是沿着这条路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
(中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激光、水、牛奶等设备进行实验,班主任引导、点名)
师:光可以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能不能上来通过实验给大家解释一下? (中学生热情上前表演)
健康1: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激光穿过烟雾缭绕的空气演示)
健康2:光可以在水下传播。 (激光穿过烧瓶中的水的演示)
生三:光能在汁液中传播。 (激光在果冻中传播的演示)
师: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都是透明的。
师:我们把空气、水、玻璃、牛奶等透明的物质称为透光的介质。
师:光在这种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是什么?
生:都沿直线传播。
师:这说明我们昨天的猜测是正确的。
(板书: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为了形象化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着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画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 这些代表光传播方向的直线称为光线。 (板书示范如何画光)
注意,光是人们为了直观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的带有箭头的直线。 它是一种表示光传播的方式,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理想模型法)
师: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在水底也是直线传播的。 如果光从空中射到水底,它仍然沿直线传播吗?
(借助物理投影仪演示光从空气折射到水底)
师:这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一定是沿直线传播的。 但是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一定要沿直线传播吗?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月球。它周围的大气层并不均匀。 请看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是否还是直线传播?
(化简黑板上的字: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4.【答题要点】
(1) 杠杆平衡条件为功率×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公式表示为F1·L1=F2·L2。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杠杆平衡。
2、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杠杆平衡条件,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估计。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中学生的分析能力。
2.工艺与技巧
考察杠杆的均衡条件
3.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乐于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自然现象和化学原理。
2、培养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得到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探索获得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备考老知识,一方面帮助中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光的直线传播作业设计意图,另一方面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从而形成了本课探究的强烈愿望。
2.新奖项
1、班主任示范用秤梁称量物体的过程,让中学生了解杠杆的天平。
2、演示用秤梁称量物体的过程,引导中学生观察认识影响杠杆平衡的原因。
3、请想一想:杠杆平衡时,力、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是什么关系?
4.探索:杠杆平衡条件
小组合作探索,班主任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加强中学生的课堂参与,让他们时刻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实验前:调整杠杆两端的螺丝,使杠杆平衡在水平位置。
(2)在拉杆两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 在杠杆仍处于水平位置平衡的情况下,将相应的数据记录在表中。
(3)中学生填写数据,引导中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4) 中学生交流发言,最终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功率x功率臂=电阻x阻力臂就是F1xL1=F2xL2
五、评价:
(1) 讨论:为什么要测量多组数据?
(2)请想一想:挂钩挂在拉杆上后,拉杆保持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中学生往往对自己得出的推论有一些疑惑。 通过多次实验,中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有了信心。
3.合并
如图,轻杆可绕0点转动,A点挂重物,B点被弹簧秤垂直向下拉,杆在水平位置刚好平衡,若弹簧秤显示9 N,则该物体的重量为牛。
【设计意图】从数学到生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理念,让中学生的知识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四。 概括
朋友们,这堂课有什么收获和看法呢? (指导讲述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情绪心态)
中学生回答本课的主要内容,价值观
【设计意图】帮助中学生加深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作业
1、课后独立完成《动脑学数学》第2、5题。 第6题不做也可以和朋友交流,也可以选择做。
2. 找出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本课所学的知识,并在下一课与老师和朋友分享。
【设计意图】作业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练习,而是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6.黑板设计
探索杠杆平衡条件
功率X功率臂=电阻X阻力臂为F1XL1=F2XL2
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答案
【以下问题为考生回忆版,答案仅供参考,持续更新中】
1.选择题
1.【答案】C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A
2.计算题
缺少
三、案例分析题
10.【答题要点】
1.理解临界点的条件为速率等于零。可能原因:没有理解运动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1.【答题要点】
(1)按图10-1连接,电流变级联,导致开路。 按图10-2接法,很难将灯泡两端的电流降为零,得不到完整的曲线。
(2)出现(a)时,电流表断开,无显示。
(b)的情况,电路中没有接小灯泡,电流表串联,电路断路。
对于(c)的情况,进行限流连接,小灯泡两端的电流不能调为零。
(3) 教学短片
班主任:让中学生记录数据实验,展示实验数据,要求当前从0开始记录 中学生:尝试,记录数据,发现一组数据不是从0开始
中学生:讨论为什么
班主任:提醒中学生用万用表测试发现问题
中学生:强调电池“-”极与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断开,并画出电路图
班主任:引导中学生分析灯泡在两个电路上的电流调节范围
中学生:知道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测试需要用到分压接法
4.教学设计(本大题有2个小题,第12题15分,第13题25分,共40分)
12.【答题要点】
(1) 图片来自PEP必修3-3,P28,用于二氧化碳浮力的微观意义教学。
(2) 教师:结合图片资源讲解二氧化碳浮力的微观意义
人生:回忆人生经历,结合感悟
师:以豆子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指导中学生做实验
生:将豆子放出刻度以上,通过改变豆子的个数或豆子的高度(控制变量法),
观察手表指针的移动。
师:请中学生表达二氧化碳浮力的微观意义
盛:综上所述,二氧化碳的浮力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二氧化碳分子的平均动能,另一个是分子的密度。
13.【答题要点】
(1)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状态下落的运动。
(2)“做吧,测反应时间”是一个有趣的实验。 根据班主任布置的任务和要求,中学生可以独立地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仪器进行实验,可以使中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 感性认识,加深中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开发中学生的智力。 激发中学生学习自由落体知识的兴趣。
(3) 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知道尺子落下的距离与时间有关,距离随时间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心态与价值观:通过有趣的实验,增加对化学与生活关系的理解,数学从生活开始,应用到社会。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总结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定性关系
教学难点:将有趣的实验与自由落体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引领化学
教学过程:
1. 输出:“谁最聪明”
2、实验:分组进行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巩固练习: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分组讨论,得出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4、总结:邀请小组代表发表推论,小组间交流实验意见,班主任和中学生共同总结。
5、作业:回去和同学比一比,说说明天的收获。
今年10月份考试,除了过年,假期,复习时间不多
想通过考试
单击下面的链接以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