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有两套《十万个为什么》。 一套是我父亲的,1971年出版的第三版,橙色封面。 我父亲从小就很少藏书,这套书至今仍是一件宝贝。 当我父亲长大后,他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当他有了儿子,上小学时,他给儿子买了一套。 这是 1980 年出版的第四版。
王毅抖音平台截图
这套书激发了未来物理学家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 如今,王毅已是一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再到剑桥大学担任霍金高级学者,再到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他的教学和科研足迹遍布全球。几乎绕地球一圈。 同时,他也是科普作家和短视频科普创作者,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物理卷和数学卷的写作。
2014年,王毅在剑桥大学工作
现在,他在抖音上向公众宣传宇宙、黑洞、虫洞、光速等看似神秘的事物。 今年是《十万个为什么》出版60周年。 王毅与抖音合作录制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 这一次,他负责的是与宇宙有关的问题。
王毅希望他的科普作品能够唤起年轻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甚至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认为科普是他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方式。
读《十万个为什么》
为未来播下好奇的种子
20世纪90年代初,当王怡还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时,他从父亲那里收到了一本黑皮的《十万个为什么》。 那时他看书不多李淼个人简介,但他很快就翻阅了。 他最喜欢的是物理论文和数学论文。 有很多问题他听懂了,不懂的也都至今还记得。 比如,他看不懂书上相对论的解释,但他觉得科学很精彩。
更让王毅震惊的是他小学高年级时读到的《爱因斯坦传》。 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的生平和有关他的研究的科普内容。 他被爱因斯坦一生对物理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他还记得那本书里的很多细节,包括爱因斯坦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所向无敌,以及他后半生悲惨地坚持走自己的路。 书中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白发、贫穷以及面对死亡时的从容,至今他仍记忆犹新。
在读《爱因斯坦传》之前,王毅的理想是研究计算机。 读书后,他改变了志向,致力于物理研究。 他甚至在文章中称自己“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那时他小学还没有毕业。 整个初中和高中,王毅在对编程和物理的热爱之间反复摇摆。
中学时期,支撑王毅对物理的热爱的不再是科普作品,而是物理知识本身。 在物理课上,他第一次了解到物体的冷热是由于分子运动造成的。 在此之前,他以为冷热是一种本质的品质,没想到还有更本质的原因。
这也是王毅希望在科普视频和文章中向孩子们传达的信息:这个世界上有比我们每天看到的更多的基本真理。
小时候,从读《十万个为什么》到中学物理课、高中物理竞赛,“更本质的真理”不断激发着王毅的求知欲。 最终,他选择了理论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不过,回想起自己的中学时光,王毅却感到有些遗憾:“早知道科普这么有趣,我就多看点书了,挺可惜的。”
思考:物理学家如何回馈社会?
2011年8月,王毅收到《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写作团队的邀请,为物理卷和数学卷撰写科普文章。
他说,在此之前,自己只是科普圈的知名博主。 王毅对于被选中撰写这套属于自己的启蒙书籍感到非常荣幸。
2006年左右,王毅开始在博客上写科普文章。 当时,他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后来留校攻读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之一就是现在被称为“网红教授”的李淼。
王毅说,当时李淼教授的科普博客已经是科普界最好、最著名的博客。 李淼2016年出版的《弦论史》是华人世界第一本弦论科普书,也是根据当年的论坛帖子整理和修订的。
李淼从来没有和王毅讨论过做科普的原因。 不过,潜移默化中,王毅也开始写科普博客。 考上大学后,他没有选择计算机科学,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爱好——理论物理之类的基础研究。 他一直在思考,研究理论物理的自己如何回报社会。 而科普就是他回馈社会的方式。 他还认为外界应该知道他们在研究什么。
因此,除了科学研究,王毅还写了很多科普博客。 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认真学习科普写作。 毕竟,这只是一份副业。 直到他受邀撰写《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出于对这套丛书的喜爱,他多次修改了自己写的九篇文章。 他第一次开始从读者的角度思考科普。 读者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读者每天对什么感兴趣?
这次邀请和写作成为他科普工作的转折点。 “从那时起,至少慢慢地,我开始像科普一样写作。” 王毅说道。
2015年,王毅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他还经常应香港太空馆邀请进行公开讲座。 备课的材料和公开讲座的经验,为他的科普文章和视频积累了经验和素材。
与此同时,自媒体、视频平台日益壮大。 王毅也收到越来越多的科普视频制作邀请。 他决定不再只为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写科普,而是要主动去人流量大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看到。
短视频让科普更有趣更接地气
今年11月底,王毅加入抖音。 他进入短视频平台是受到了他的学生周思怡和另一位科普博主严伯钧的影响。 这两位科普博主已经在短视频平台上小有名气。
如何提高科普视频对用户的吸引力? 王毅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他仔细研究了视频的节奏和长度、视频中的手势、如何适应竖屏、是站姿还是坐姿。 他甚至编写了一个程序来分析每个视频的主题、文案、点赞数和关注者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帮助他的还有短视频平台的网友和其他科普博主。 他们会给他留下评论,指出哪里的手势太多,或者哪里的视频背景音乐太大声。 他们不仅友善,而且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和热情。 之前他完全不认识的科普“大佬”私下里真诚地告诉他视频如何改进。
在抖音上,科普作家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小社区,互相帮助、传播知识。
看到网络上日益丰富的科普内容,王毅甚至有些羡慕现在的孩子们。 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今的科普创作者们绞尽脑汁,让科普变得通俗易懂、美观。
在这些科普内容中,王毅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他的目标受众是中学生。 他想制作更有深度的科普视频来引导他们的思考。
王毅做公开演讲
在抖音上,他的账户名为“研究宇宙”。 “宇宙有多少年了?” “宇宙有多大?” 都是他的话题。 王毅表示,虽然对自己的科普能力还不满意,但对内容很有信心。 在视频《宇宙的最终命运》下,有网友留言称:“因为抖音让我有机会看到老师对宇宙的科普,谢谢老师给大家科普。”
观看王毅视频的不只是家长和中学生。 中小学也有物理老师。 在《什么是暗能量》视频下,一位物理老师问道:“如果让你给中小学生一些学习物理的建议,你会建议什么?” 王毅说:“多创造一些实物形象。对。” 这是他小时候父亲潜移默化地对他的训练。 无论是学习物理还是研究物理,他都从中受益匪浅。 在 上,他将这一建议传递给了教育下一代的物理老师。
今年是《十万个为什么》出版60周年。 王毅收到了抖音的邀请,将其制作成视频。 话题仍然是他对物理学和宇宙的热情。 在他看来,《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优质的科普读物。 抖音可以将视频版本推送给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以全新的面貌重新遇见无数青少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辐射范围会更广,这确实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王毅为抖音录制的第一条“十万个为什么”短视频是《为什么光速不变?》 王毅上初中时,曾与父亲争论光速和超光速。 他说,当一个物体接近光速的时候,如果你推它,它的速度不就超过了光速吗? 爸爸一时无法解释清楚,只是让他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 那是他第一次理解了“论文”,并逐渐懂得了如何思考和表达。
今年12月12日李淼个人简介,已成为副教授的王毅通过抖音上的科普视频,从“常识、实验、理论和逻辑。” 在这段视频下,一位妈妈告诉他:“我10岁的孩子其实对老师讲的话很感兴趣!”
也许在这些观众中,有人因为他的视频而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好奇,走进了科学之门,甚至成为了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王毅认为,这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能为社会做出的最直接的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华城记者 文静
图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